重大突破!我国首例多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成功实施
3月6日,大学西京医院在异种移植领域实现新突破,将一个多基因编辑猪的肾脏成功移植到一位终末期肾病患者体内。这次手术是亚洲首例、全球第五例,标志着异种器官移植研究的重要进展。虽然目前尚处于移植后早期阶段,团队将继续监测排斥反应和其他潜在风险。此次研究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仍需关注相关的伦理及技术挑战。
Nature | 中科院揭示叶绿体内共生过程中能量传递机制
2025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范敏锐研究组与合作者在《Nature》发表研究,解析了叶绿体和衣原体ATP/ADP转运蛋白的结构。研究深化了对叶绿体内共生过程中跨膜能量传递机制的理解,并提供了改造NTT用于作物增产和设计NTT抑制剂药物的新思路。该研究填补了领域空白,揭示了植物叶绿体NTT蛋白可能来源于衣原体的猜想。
预测肝癌复发新突破!中国科大开发高精度AI诊断工具
中国科大开发的TIMES评分系统在预测肝癌复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准确率达82.2%。这一系统通过分析免疫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效评估患者复发风险。尽管当前临床体系主要依赖常规病理学分层方法,未整合空间分布参数,该研究证明CD57+NK细胞密度增高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TIMES系统已获专利,研究团队正与企业合作推动规范化临床应用,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决策辅助。
Nat Cancer | 郑撼球课题组揭示MALT1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双重机制
清华大学郑撼球团队在Nature Cancer发表研究,发现MALT1通过蛋白酶活性上调PD-L1表达和死亡结构域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增强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性。现有MALT1抑制剂仅能抑制蛋白酶活性,无法限制其死亡结构域功能,造成ICI疗法抵抗问题。研究人员通过ASO技术成功靶向MALT1的双重作用,提高了ICI疗法的响应度和疗效。
让瘫痪者行走、让失语者“说话”!脑机接口离临床应用还有多远?
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单独立项,标志着其临床应用收费路径逐步成熟。脑机接口目前面临的挑战包括对大脑的损伤风险以及隐私安全问题。侵入式脑机接口需开颅手术,长期植入可能导致感染,而脑电波的记录也涉及思维暴露,可能影响性格和决策。专家建议在普遍应用之前制定相应标准和法律规范,以保障患者安全和隐私。
中国科学家揭示能量跨膜运输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等研究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首次解析病原体/植物叶绿体ATP运输蛋白的结构和机制。该研究揭示了一些专性胞内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立克次氏体,通过宿主细胞获取ATP以维持生存繁殖的分子基础。这些病原体因自身能量代谢能力退化,需要从宿主细胞持续获取能量,带来了医疗负担及相关经济影响。该研究为开发针对这些病原体的新型抗生素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依据。
上海肺科医院:蛋白质基因组学揭示肺癌亚实性结节的“成长轨迹”
2025年3月11日,上海肺科医院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揭示肺腺癌从AIS到IAC的进化轨迹。研究指出胆固醇代谢和内质网应激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新的治疗靶点。然而,研究也表明高ER应激的肿瘤更易快速生长和进展,成为一个潜在风险因素。这项发现可能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新方向,但其实际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