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休制实施近30年,但部分行业如服务业、互联网、制造业仍普遍存在单休或“大小周”工作制;探亲假、丧假等制度40多年未作调整,存在安排不够灵活、部分职工难享受等问题;微信工作群消息模糊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导致职工“假难休”“难休假”。
(3月7日《极目新闻》)
吕国泉指出的“假难休”“难休假”等问题,确实是当前职场中亟待解决的老毛病。这些问题不仅关乎职工的身心健康,更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积极性。吕国泉建议,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益,可明确“双休制”为基准,允许特殊行业申请弹性工时,但须保障周均工时不超过44小时,并统一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劳动工时等标准。
早在2018年,吕国泉就关注到了“加班文化”。他发现“过劳死”已不再是某一行业的特有现象,并且呈年轻化趋势。为此,他建议遏制“加班文化”避免“过劳死”,并在立法层面明确界定“过劳死”标准。因为长期关注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吕国泉被亲切地称为“打工者代言人”。
双休制实施近 30 年,本应是职工享受休息权益的基本保障,然而在部分行业,“单休”“大小周”依然盛行。服务业的忙碌节奏、互联网的快节奏竞争、制造业的连续生产需求等,都成为了牺牲职工休息时间的理由。
微信工作群的普及,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即使是在本应休息的时间,职工也可能随时被群消息召回工作状态,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他们难以全身心放松。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也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形成恶性循环。
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益,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明确“双休制”为基准,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基本尊重,也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允许特殊行业申请弹性工时,是为了适应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保障职工权益和企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但无论如何,周均工时不得超过 44 小时的标准必须严格执行。
“以人为本”不应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体现在每一项政策、每一项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只有真正解决“假难休”“难休假”的问题,才能让职工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找到喘息的机会,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幸福的共赢。
别把“无休无止的加班”说成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不是混乱的“加班文化”,“假难休”“难休假”的老病,需要“法律药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