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标志着我国医药产业进入结构性调整新阶段。通过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优化集采政策、深化医保支付改革等举措,政策重心正从单一控费转向“质量+可及性”协同发展。三医协同治理框架下,创新药械、高端医疗设备及银发经济相关领域迎来系统性政策支持。
一、创新药支付体系加速重构
政策驱动多层次保障体系成型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制定创新药目录”纳入国家任务,与丙类药品目录、商保目录形成政策组合拳。国家医保局计划年内发布首版丙类目录,通过明确基本医保与商保的支付边界,为创新药开辟独立支付通道。上实集团冷伟青委员指出,此举标志着我国从“保基本”向“多层次精准保障”转型,预计更多高值创新药将通过丙类目录进入商保覆盖范围。
商保扩容破解支付瓶颈
当前商保对创新药支付占比不足6%,但惠民保、特药险等产品正快速填补保障缺口。镁信健康等第三方服务平台通过创新支付模式,已推动70余家险企将临床急需的创新药纳入商保,并实现“商保直付”等便捷理赔服务。政策层面正着力破除医疗机构、药企与险企的合作壁垒,通过标准化目录和系统对接提升支付效率。
“双通道”机制亟待优化落地
全国171家双通道药房虽扩大了创新药可及性,但外配处方流转不畅制约政策效果。冷伟青建议强化医保处方流转平台建设,并将药店纳入异地结算体系。目前上海医药等企业通过布局双通道药房网络,已实现80%创新药全国首发,但需进一步打通医院处方外流机制。
二、药品集采政策转向质量优先
集采标准从“唯低价”到“质量+价格”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明确集采将从单纯控费转向质量提升。全国政协委员朱同玉强调,未来集采需建立质量跟踪体系,实施分层管理:对原创药延长保护期,对首仿药和普通仿制药实行差异化竞价,以此平衡控费与创新激励。
中成药集采倒逼产业升级
中成药集采在挤出价格水分的同时,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上海医药等企业通过103个品规一致性评价,构建覆盖种植、生产的全链条质控体系。政策层面正探索将药材溯源、经典名方传承等纳入集采评价指标,对完成智能制造升级的企业给予市场份额倾斜。
质量监管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监管部门强化“一致性评价”动态管理,要求企业从研发到生产全过程保持质量稳定性。上海医药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质量管理智能化,其药材基地建设与饮片标准化实践,为中药质量提升提供范本。政策预期将建立仿制药临床等效性动态监测,完善上市后再评价体系。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观察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