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至2025年初,阿里巴巴集团连续出售旗下两大实体零售资产——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和银泰商业,合计亏损近500亿元人民币,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其中,高鑫零售以131亿港元出售78.7%股权,总投入504亿港元,亏损约37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40亿元)。
银泰以74亿元出售99%股权,亏损93亿元。两笔交易标志着阿里彻底退出其曾大力布局的实体零售领域,也意味着其“新零售”战略的实质性调整。
十年布局的代价
2014年4月,阿里就以53.7亿港元对银泰商业进行战略投资。2017年,阿里巴巴联手银泰商业创始人沈国军177亿私有化银泰商业。
2024年12月17日,阿里与雅戈尔集团达成交易,将所持全部银泰股权,以约74亿元向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买方财团出售。
阿里巴巴就银泰出售的所得款项总额约为74亿元(10亿美元)。阿里巴巴预计因出售银泰而录得的亏损约为93 亿元(13 亿美元)。
2017年11月,阿里巴巴斥资约224亿港元(约28.8亿美元),直接和间接持有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
2020年10月,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再获阿里巴巴总对价36.07亿美元(约279.57亿港元)的增持,相当于每股1.05美元(约8.1港元)。
2025年2月28日,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阿里出售高鑫零售的买卖协议交割已于2025年2月27日在香港完成。
总体来看,阿里前后总投资高达504亿港元。随着此次出售给德宏资本,阿里亏损了近400亿港元。
曾几何时,大润发与欧尚合并为高鑫零售并在香港上市,超越过巨头沃尔玛,大润发有了“超市之王”的荣耀。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阿里的这次交易,属于“大卖场教父”黄明端的时代也宣告结束,其也辞任了董事会主席,由德弘资本华裕能接任。
战略收缩的“失”
巨额投资亏损与商誉减值
阿里在高鑫和银泰的累计投资超700亿元,最终亏损近500亿元,相当于2024财年净利润(438.74亿元)的全部。这不仅影响当期利润,还可能引发市场对其投资决策能力的质疑。
新零售战略的挫败
马云2016年提出的“新零售”愿景,曾以银泰和高鑫为试验田,试图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尽管高鑫在2019年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利润回升,但疫情后营收持续下滑,2024财年亏损16.68亿元,证明改造未达预期。此次剥离意味着阿里承认实体零售难以融入其核心生态。
错失线下流量入口
实体零售作为本地生活的重要场景,曾是阿里对抗美团、京东到家的战略支点。出售高鑫(覆盖大润发门店)和银泰(59家百货)后,阿里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布局将更依赖第三方合作,可能削弱其对末端消费数据的掌控力。
互联网巨头战略收缩
阿里案例表明,单纯的线上赋能(如会员打通、库存共享)难以根本改变实体零售的成本结构和竞争劣势。高鑫的扭亏依赖裁员而非模式创新,揭示数字化改造的边际效益递减。
不仅是阿里,腾讯、京东近年也在减持实体零售资产(如京东退出永辉),显示行业从“流量争夺”转向“盈利优先”。未来巨头投资将更侧重技术壁垒高、协同效应强的领域(如AI、云计算)
阿里此次“断臂求生”,既是应对行业变局的无奈之举,也是主动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短期看,近500亿元的亏损堪称惨痛,且可能动摇其新零售先驱的形象;长期看,剥离非核心资产后的轻量化运营,或为其在电商与科技领域的二次增长赢得空间。
然而,能否真正实现“聚焦核心业务”的承诺,仍取决于其能否在AI驱动、全球化布局中构建新的竞争壁垒。对于整个零售行业,这一案例再次印证:线上线下融合并非万能解药,实体业态的生存最终仍需回归坪效提升与成本控制的本质。
新零售的风口很难说就此过去,毕竟还有胖东来模式的爆火。只是很难说,都在学习胖东来之后,这个行业又会发生怎样的巨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