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我对2025年的经济形势是乐观,还是悲观?
我还是先说下弥漫在业界中的两种情绪吧:一种是乐观主义的经济学家,一种是悲观主义的经济学家。
这可以说是两种思维模式,不完全是立场与观点的差异。
现实的背景只有一个,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观察对象,分析型的学者倾向分解,去发现真相,就如同马斯克想发现魔法一样;而综合型的学者倾向缝补,去做一个光明论的解释学的解读,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太阳黑子,综合则让我们看到了完美的太阳。
这显然也不是错与对的问题,同样是半杯水,乐观主义者看到的是还有半杯,那就是光明;而悲观主义都看到的是减少了半杯水,减少就是减少,再减少世界将滑向永夜。这有错对吗?其实水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它就是半杯。
没办法,这个世界,有矛就有盾,没有人能逃脱。
二千年前,庄子在《齐物论》中已经把人类的思维逻辑讲透了: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彼此亦一是非。
什么意思呢?
任何一种真理性认识的追求,一定会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这定义了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谁也代表不了真理;如果冒出来一个批评家,把左派与右派都各打50大板,那一定会再冒出一个批评家,又打了他50大板。
如果有人坚持信有一种绝对真理,那一定与科学毫无关系,科学不同于信仰,必须可以证伪,它没有终点,又哪来的绝对,一绝对了就成了绝对错误。
马光远在一次会议表示:现在很多专家唱衰中国经济,一个专家都不要信,他自己除外;他以文学的搞怪方式掩饰了内心的矛盾。因为,他只是在响应唱响中国经济的光明论的号召。
但是,真要谈光明,他又没有具体内容了。
马光远谈到了“危机”这个词。
危机,将这个词一拆两半,一半是危局,一半是机遇。
谈经济最好安分点,不需要哲学与文学来点缀,如果《说文解字》拆解一下字意就能度过危局,那还要经济学干什么?何况,他对“危机”的解字是错的,危机的“机”,在古意中不是什么机遇,是机枢,是告诉你,任何危难的形成,都有它的机枢,你要走出危局,就要找到那个机枢。而在东方人的文化中,机枢又是什么?庄子称之为道枢,荀子说是“因缘凑合”,一大堆办公业精英不经意的偶然性错误,成就了今天的必然性结果,资源错配了。
在中国,辩证法弄得不好就成了变戏法。
比较起来,我更接受孙立平的一个说法。
在一次讲座中,孙先生有过这样的申明: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同时也坦诚,我在讲自己看法的时候,内心是有些纠结的。听者往往是企业家朋友,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朋友,他们正是干事的年龄,干事总得有点乐观精神的。但我又不能说假话,假话误导的危害可能更大。
孙先生的意思是:悲观主义者往往正确,但成功的却是乐观主义者。
我的文章多少有点悲观主义,这就是我今天发文的用心之所在。
希望我的读者在悲观中,建立一种逆向思维的能力,不管前路有什么困难,成功的一定是那些豪情满怀的使行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