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众房企中,远洋集团去地产化比较早。在地产行业冰封之前,远洋集团就将“地产”二字摘掉了。
虽然远洋地产更名为远洋集团,但感觉始终是一家纯种正的房企。随着地产行业下行,远洋集团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危机。
在债务爆雷后,远洋集团被债权人提出清盘呈请,原本昨天(2月17日)是呈请聆讯的日子,但远洋集团又得到了两个月缓冲期。
此前,远洋集团公告称,在各方一致提出延期申请后,高等法院已撤销原定于2025年2月17日举行的呈请聆讯,并将聆讯延期至2025年4月14日。
2024年6月27日,远洋集团收到美国纽约梅隆银行有限公司伦敦分行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的清盘呈请。
根据公告,该呈请涉及未偿还由远洋地产宝财IV有限公司发行、远洋集团担保的于2026年到期的3.25%有担保票据,涉及本金总额4亿美元及应计利息。
此次清盘呈请聆讯延期,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考量。从股东角度而言,他们期望公司能借此机会扭转局面;而债权人则希望利用这段时间寻求和解方案,最大程度回收债务。
远洋集团成立于1993年,于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主要股东为中国人寿和大家人寿,曾在房地产市场风光无限。
2022年,远洋集团业绩开始下滑,当年归母净亏损159.3亿元,上年同期净利为27.29亿元,这是远洋集团上市来的首次亏损。
远洋集团解释称,利润下滑主要归因于境内整体房地产市场低迷,营业额及毛利率下降,对物业项目计提的减值拨备增加,分占合营企业和联营公司的业绩下降,以及人民币贬值造成的汇兑亏损。
进入2023年,远洋集团的困境进一步加剧。7月,其旗下债券“18远洋01”因拟与持有人协商兑付调整事项停牌,该债券发行于2018年,规模20亿元,原兑付日为2023年8月2日。虽8月1日债权人会议给予本金兑付日连续30个自然日宽限期,但债权人反对展期方案,要求按期全额兑付本息。
2023年8月14日,远洋集团发布公告,旗下将于2024年到期的美元债券SINOCE607/30/24未能在8月13日宽限期结束前支付利息(2094万美元),导致发生违约,该债券停牌。
当日,远洋集团还公告预期上半年亏损约170亿元至200亿元。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远洋集团正式爆雷,陷入流动性危机。
爆雷后,远洋集团积极展开自救。2024年1月,其10只境内债券展期成功,共涉182.66亿元。
2024年7月18日,远洋集团首次公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范围涵盖现有银团贷款、现有双边贷款及现有票据,未偿还本金总额约为56.36亿美元。
该方案为债权人提供新债务和强制可转换债券或新的永续债两类债务工具。然而,方案一经提出便遭到部分境外债权人反对。
在经过与境外债权人的多次博弈后,2远洋集团的境外债重组取得重要进展,最难攻克的英国重组计划已获批生效。
伦敦时间2月3日,英格兰法院作出判决,批准这一重组计划,2月6日晚间,远洋集团正式宣布英国重组计划生效日期落实。
此前,香港方案已获得100%的债权人支持,香港法院原本计划在今年1月24日对香港方案安排聆讯,但远洋集团申请将日期推迟至2月19日,以期基于英国法院的裁决安排聆讯。
近年来,远洋集团业绩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深陷亏损泥沼。
从财务数据来看,远洋集团已连续多年出现大额亏损。2023年,该集团营业额为464.59亿元,同比上升约1%,但毛利仅为11.83亿元,同比下降约50%,毛利率骤降至3%。
2023年,远洋集团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高达210.97亿元,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2.770元。
2024年上半年,远洋集团营业额为133.13亿元,同比下降36%; 毛利为2.97亿元,毛利率为2%;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及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分别为53.82亿元及0.707元。
整体来看,2019-2023年,远洋集团的归母净利润指标分别为26.56亿元、28.66亿元、27.29亿元、-159.30亿元、-210.97亿元,近两年合计净亏损达到370.27亿元。
远洋集团业绩不佳,首当其冲的是地产开发主业遭受重挫。202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约11.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8.2%。
当年,远洋集团的协议销售总额下降至505.30亿元,较2022年的1002.90亿元近乎腰斩,平均销售价格也下降了25%。
进入2024年,远洋集团的销售数据依然不佳,全年累计协议销售额约351.6亿元,同比下降30.42%;累计协议销售楼面面积约299.68万平方米,均价约1.17万元/平方米。
成本端压力也在持续挤压利润空间。2023年,远洋集团总销售成本为452.76亿元,因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行业毛利率未能显著回升,企业对存货计提减值拨备增加,进一步侵蚀利润。
当年,远洋集团录得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净额112.83亿元,主要因宏观市场和行业不景气、融资艰难等,对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计提了预期信用损失拨备;受市场下行影响,投资物业公平值减少为9.28亿元。
此外,远洋集团加权平均利率由2022年的5.16%上升至5.63%,2023年已付或应计的总利息开支上升至53.58亿元,其中35.17亿元因未能资本化而透过综合收益表支销。
流动性紧张也给远洋集团负债带来极大挑战。截至2023年末,远洋集团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84.5亿元;借款总额约为961.4亿元,其中流动借款约为697.5亿元,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为19.9亿元。
截至2024年6月30日,远洋集团现金资源总额共计47.09亿元,其中约99.5%的现金资源为人民币,余下的主要为美元及港币;流动比率为1.02倍;净借贷比率约650%。
1993年6月,远洋集团前身中远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中远集团发起成立,作为国有企业投身初兴的国内房地产市场。
1997年,公司核心团队组建,同年12月进军北京房地产市场。1999年10月北京远洋大厦竣工,远洋品牌亮相。
2001年,中远与中化战略重组,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两年后,中远 完成二次改制成为中外合资企业。
2004年,公司进军天津,2006年业务拓展至中山、大连,实现跨区域发展。
直至 2007年,公司更名为远洋地产,并重组为外商独资企业。当年9月,远洋地产在港交所上市实现资本国际化。
2009年,远洋地产引入中国人寿入股,增强资本实力。此后地产行业迎来快速发展,远洋地产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
2016年,远洋地产再次更名远洋集团,开启去地产化战略,并且启动多元化布局。
从 2017年开始,远洋WELL人居实验室(中国)奠基、确立品牌理念、杭州远洋乐堤港开业、远洋资本涉足大数据产业、完善健康建筑体系。
2018年,远洋集团累积协议销售额突破千亿,达到1095.1亿元,正式跻身千亿房企行列。
2020-2022年,远洋集团启动五期发展战略,成立六大开发事业部实现全国布局。2020年,远洋服务在港交所上市。
然而,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远洋集团也面临诸多挑战。
2023年7月,远洋集团陷入流动性危机,随后率先处置境内债务,2024年1月,10只境内债券展期成功,共涉182.66亿元。
在应对债务危机的同时,远洋集团也在积极推进资产处置,先后将北京颐堤港一期、北京丽泽商务区域中心、成都太古里、北京远洋未来广场、北京颐堤港二期等项目的股权出让,回笼资金超过170亿元。
未来,远洋集团能否成功化解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房产|楼市|企业|人物|项目
石头侃房已入驻全媒体平台
▇ 扫码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