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开店邦将为大家持续带来“连锁品牌全球化布局”的系列文章,我们希望能够为即将出海东南亚、中东、非洲、北美等新兴市场的中国连锁品牌提供更多、更全、更新的资讯内容。连锁全球化,就找开店邦!
本文经授权转自《晚点LatePost》(ID:postlate)
作者:管艺雯
编辑:黄俊杰
“快时尚”是服装行业里少数可以兼顾效率和溢价的品类。Zara不像大牌一样创造流行,而是尽早捕捉到大牌创造的流行趋势,尽快设计款式铺满全球,靠200元一条裙子、一件上衣,创始人Amancio Ortega一度成为欧洲首富、世界第三。
2006年,Zara正式进入中国。这门生意在中国充满挑战,这里的大众消费更偏爱基本款、性价比,潮流的优先级没有那么高,于是优衣库在中国服装行业的销售额长期位列第一。
追着Zara的中国品牌们大多落败。号称“中国女装第一股”的拉夏贝尔巅峰时期的店铺数接近一万家,目前沦落至破产清算。甚至Zara也在中国加速关店,目前门店仅约70家,另一家瑞典快时尚品牌H&M颓势则更明显。
在中国的快时尚公司里,Shein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将大量制衣工厂接入系统,7天内将一张图纸制成成衣,两周内送往全球,没有门店、也没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只在海外线上渠道售卖。这些做法帮助Shein避开了中国市场本土的残酷竞争。
而在中国本土快时尚品牌的激烈厮杀中,广州起家的快时尚品牌URBAN REVIVO(UR)凭借还不错的产品和门店设计、快速的周转,成为了中国市场杀出来的第一名——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门店数超过400家,女装类目里,2024年双十一销售额仅排在波司登和优衣库之后——UR成立于Zara进入中国的同年,目前各个维度都超过了Zara。
UR在2014年进行了两个关键策略:线下,开放加盟;线上,入驻天猫。它们共同助推了UR的快速增长,前者帮助UR在此后的几年每年开出50家门店,后者让UR 的线上销售额从零开始快速攀升,公开数据里,UR在2017年的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317%,比2015年多了10倍。
UR是中国快时尚品牌里较早出海的一个。创立第十年,2016年,UR的第一家海外店铺开在新加坡,此后陆续在东南亚开店,目前UR的海外门店将近20家,是国内门店数量的二十分之一,且都位于东南亚。
创始人李明光对我们说,“时尚时装品类非常个性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难超过 1%,很少有一个中国的服装品牌能突破500亿元销售额,要做大,必须全球化。”
和李明光交流的一个小时里,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聊UR前往欧美市场开店已经做的准备,在他看来,东南亚市场的门店主要负责赚钱和做大规模,把门店开在欧美市场才是真正的出海,用来打造品牌。
2025年,UR出海的第9年,它将会把开店的重点放在纽约和伦敦地区,还定下了海外门店要在5年内突破200家的目标。李明光为这两个市场建立了一支专门的运营团队,每个国家都内部选拔出一位负责人,提前培训;为更好了解欧美消费者的需求,他在伦敦设立了一个已有50多人的设计中心,员工都是当地的设计师和买手,由他亲自选拔。
对这家已经快20岁的快时尚公司来说,在海外开拓市场,还只是开始。
以下为作者与UR创始人李明光的对话:
海外门店分战术店和战略店,
前者赚钱,后者打品牌
作者:你们2025年的出海动作很多,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有侧重点吗?
李明光:我们成立已经18年,存量市场是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已经开出的400多家店;未来增量市场主要在海外和国内三四线城市。这两个市场同步在发力,未来 1-3年更重要的是存量市场,即提升现有门店的经营质量。
目前国内门店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已开出店铺的经营质量无法优于同行和全球竞争对手,那进入全球市场会面对更多挑战,评估经营质量最关键的指标是同店同比增长和坪效。
作者:经营质量怎么提升?
李明光:款式好坏和商品精准,决定了经营质量的70%-80%;零售能力、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到店的购物体验,占10%-20%;品牌营销和传播属于锦上添花。
产品的设计、款式是否获得消费者喜欢,这是第一要素;第二,现在店铺越来越多,覆盖的城市区域也越来越多,服饰的厚薄、风格和适配人群等都存在不适合的地方,如果配货不精准,会影响销售,最关键的是提升商品管理能力。
我们现在建立了一支独立的零售商品团队,按照气候带,每个人管12家店铺,精细化管理到单店、单SKU收入,关注每家店的产品企划到最终流通全过程。
作者:和Zara相比,UR最大的竞争力是什么?Zara将UR视为他们在中国市场最重视的一个对手。
李明光:Zara的品牌创新能力全球领先,但它的产品更匹配欧美市场,没那么吻合中国的需求。仅从中国市场的角度,我们的版型风格更加本地化,在中国市场的总销售规模(包括线上线下)和店铺数量,这两个指标我们都超过了Zara。
作者:Zara在中国遇到的难题,对你们去海外有什么启发吗?
李明光:重视度最重要。这个行业不是什么高科技,你要做的就是最早重视它,快速洞察消费者的变化和他们的真实反馈,然后及时解决它。难的是你是否真的把出海当成一个战略,重视并真的给资源,出海不是一个简单的小增量,是承接我们整个集团未来愿景的核心战略。
作者:Shein2024年全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美国是它最重要的市场,你从 Shein身上学到了哪些经验?
李明光:我们是两个定位,我把Shein叫作超快时尚,更容易更快走向全球市场。Shein特别重视供应链和研发能力,小单快返、试款,是快时尚很重要的能力,我们会学习Shein,但不会做那么快,要确保面料和质量稳定。
作者:你如何规划全球市场的优先级?
李明光:我们在海外的门店分为战术店和战略店,战略店主要打品牌,战术店以规模和利润为导向。
从品牌角度,欧美市场是重要紧急的,我们希望先开出第一家店,把产品风格、款式、版型都打磨好之后,再去开第二第三家;而从规模利润的角度,在中东、东南亚市场我们希望可以快速扩张。
选择东南亚,因为它靠近中国,生活方式、消费者身材也都比较贴近中国,这让我们进入这个市场的难度会比较低。在进入泰国之前,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这样,但到今天,消费者的调研和销售结果都跟中国没有太大差异。
当然在中国跟东南亚有一个最大的差异,冬天温度会更高,因此我们在总部建立了一支反季团队,专门为东南亚开发适合当地天气的产品。
作者:从战术维度,东南亚每开一家店都要求赚钱,这是最重要的目标吗?
李明光:可以这样理解。东南亚没有一个特别标杆的店铺能覆盖整个市场,基本东南亚现在开的都是战术店。东南亚市场的供应链放在国内,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供应商集中到我们广州的物流总仓再分发。
国内的各种商场、店铺模型比较多,东南亚比较少,但同等级商场客流的角度,东南亚还优于中国一点,像中国七八年前欣欣向荣的情况,消费者购物的意愿度很高,很多品牌进入东南亚市场。
作者:战术店和战略店有侧重吗?战略店怎么样算成功?
李明光:战略店以打品牌为主,盈利排第二,能盈利最好,不盈利的话我们把它理解为一个品牌宣传的店,不会把它关了。
战略店开在一个国家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商场或者商业街,同时是里面的好位置,店铺的环比、同比增长是判断其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有复购,证明你有成长为一个亿销售规模的可能性。
作者:你提到直营和加盟将来是并举的状态,什么时候选择加盟,什么时候选择直营?
李明光:东南亚两种模式并存。越南、菲律宾,我们都是跟当地最优秀的零售公司合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是直营。一些大的国家,比如美国、欧洲市场、中国,直营优先;一些总体市场规模偏小的国家,优先加盟,如果没有优质加盟商,但我们想进入这个市场,会选择直营。
作者:你考虑日韩市场吗?人群相似度也比较高。
李明光:2025年我们要去东京开店,韩国也打算去,但还没找到好位置。东京有点不一样,我们在各个核心商圈都找过,没找到合适的,比欧美都贵。最后我们选择跟日本永旺合作,开在它位于东京的一个商场,给我们的条件很好,但它不在核心商圈。
我们在中国跟永旺有合作,它对我们的品牌比较了解,也希望引入一些新的有潜力的品牌。我们在泰国的暹罗天地店也是如此,它希望自己相比其他商场能有新的东西,所以引入了我们。
作者:你提到在东南亚开服装店和国内没有太大区别,但肯定还是有不一样,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吗?
李明光:好像真没有特别大的问题点,在广州开一家店和在泰国开一家店没有明显区别,我们目前在泰国的店全部直营。最早在泰国开店,因为有业主邀请,我们就来了,那时候还没建立团队。业主是泰国Central World旁边的Paragon,做奢侈品最好的商场,和泰国正大集团合资,股份各占一半,背景和运营能力都比较好。
东南亚能给我们在欧美市场的经验是,开店的选址很重要,店首先要选对;第二是要早早建立一支专门的运营团队,这次我们进入欧美市场,在内部选拔,每个国家找一位负责人,提前做人才招聘培训,调研各个时尚品牌的产品风格,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作者:本来(BENLAI)是你做的第二个品牌,为什么它比UR更早开始全球化?
李明光:和UR不同,本来(BENLAI)是一个慢时尚品牌,我把它视为一次服装革命,用功能面料来重新定义基本款。我们对两个品牌的定位是站在全球,早点去全球市场,可以更早获取全球消费者对品牌的反馈,继而调整产品。
一个时尚集团要实现规模化,只有两条路径,一是多品牌,二是单品牌全球化。时尚时装品类非常个性化,很难有一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能超过1%,很少有一个中国的服装品牌能突破500亿元销售额,所以必须全球化,触达更多消费者。
作者:出海之后,你本人的精力如何分配?
李明光:我是一半感性一半理性的一个人,在公司,我主要抓两个方面,战略和创意。公司的管理以外,我的时间会花在去全球旅行度假、去住好的酒店、吃好的美食、看艺术展歌剧,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工作。
相比东南亚,
去欧美才是真正的出海
作者:UR之前去过英国伦敦,上一次给了你哪些经验?你认为怎么去匹配当地市场喜好,又怎么做差异化?
李明光:2018年,我们的产品款式放在一众欧美品牌旁边,它很亚洲,甚至很中国,不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喜好。
今年再去伦敦,我们进行了款式的重新定位。和其他欧美服饰品牌相比,UR总体偏年轻,欧美市场目前有三大分类,18-25岁的Youth系列、25-35岁的Women 系列和35-45岁的Lady系列,这帮助我们的产品在版型和风格上更精准。Lady系列在Zara的占比较大,30%-40%;在我们的占比不超过20%,UR以25-35岁的Women系列为主,占比有40%-50%。
作者:你说过,相比东南亚去欧美才是真正的出海,这个市场最难的是什么?
李明光:最大的挑战是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欧美消费者,如何设计出他们喜欢的风格和款式,我们无法精准拿捏产品的时尚度。
我听说Zara在中国组建了一个团队专注做中国人喜欢的款式,但今天还没看到太大的改变,所以变,这是最难的。它来中国面对的挑战和我们去欧洲的挑战是一样的,就看谁把它当成重要战略来做。
我们比Zara更重视,因为我们要实现规模增长和长期愿景,更具代表性的就是如何在纽约、伦敦、东京这种全球化的都市立足发展,这才能验证我们能否真正全球化。伦敦的设计中心,就是为了进入欧美市场所设立的,产品的风格、款式、版型等会跟中国、东南亚有非常大的差异。
作者:你什么时候觉得在伦敦建立一个设计中心,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李明光:作为一个中国品牌,中国的研发团队很难了解当地消费者,一定是那边的设计师、买手更懂当地需求,要真正在欧美市场立足,这是必须要做的。
我们伦敦的团队也会挑选国内的款式,如果觉得放在中国卖的产品也可能适合欧美,就会纳入企划,调整版型;如果觉得无法满足欧洲的款式,就自己研发,中国团队辅助他们。现在欧洲设计中心有50多人。设计师、设计经理、买手都由我亲自面试。
作者:你怎么确定他们适合UR?
李明光:首先要看他自己的过往作品,然后要交作业,他觉得UR在欧美市场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买手基本都是欧洲的,设计师有欧洲的也有中国的,我们的设计师主要服务买手,源头一定是欧洲的。
我有一票否决权。服装每一个款都有不确定性,职业经理人很多时候不敢做决定,于是款式就越来越平庸,只有创始人才能够做冒险的决定。
作者:欧美市场的负责人,他们的权限包括选款吗?
李明光:比如泰国,他们可以自己挑一些符合当地的款式。未来我们会重新设置岗位,产品经理专门看某个国家哪些款合适,偏感性,可以理解为国家买手;商品经理更偏数字一点,买多少件,要多少个款。
产品经理和商品经理是Partner(合作伙伴),谁都离不开谁,例如商品经理决定这家店铺要做1000万销售额,所以必须要买到1200万的货品,这里面买什么款呢?由产品经理来决定。
作者:除了款式设计,欧美市场的物流、库存等难点怎么解决?
李明光:我们未来会慢慢建立靠近目标市场的供应链,但不太会直接建厂,更多是跟当地供应商合作,国内也是一样。如果国家销售有库存,就利用当地的渠道去消化。
开店邦希望搭建一个企业出海的深度交流平台,赋能中国供应链、品牌实现全球化布局,并提供落地合作、投资、并购等解决方案。
如果您是即将出海与计划出海的中国连锁品牌创始人、供应链创始人,以及已经出海的中国企业创始人,欢迎加入“开店邦·出海社群”,与我们多多分享和交流。
欢迎连锁品牌与我们多多交流!
*图源:UR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