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近期东南亚诈骗案死灰复燃,有港人不幸被禁锢从事非法工作。尽管保安局行动迅速,自专责小组成立以来,短短两星期便有两名港人获救,工作见成效,但笔者认为政府有需要加强宣传和跨境合作机制,甚至考虑修例,对串谋贩卖人口的犯人增加刑罚,以保障港人人身安全。
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诈骗集团越趋产业化、跨国化、灰色化。犯罪分子不但抓住人们心急找工作“揾快钱”的心理,手法亦渐趋成熟,由以往直接诱骗至东南亚,到后来改以代购带货之名,再临时更改目的地,逐步瓦解目标的心理防线。受害人普遍被带往泰缅或泰柬边境,在当地诈骗园区工作,受到不人道对待。
特区政府重视港人在东南亚被禁锢的个案,自去年第二季起共收到28宗怀疑被诱骗到东南亚国家的求助个案,当中18人成功返港。保安局副局长卓孝业更亲自带领专责小组前往泰国,获当地执法和司法部门高度重视,交换情报和意见。短短两星期,由赴泰跟进到两名港人获救与家人团聚,专责小组的工作陆续取得成果。至于其余10名被困港人,则据报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保安局已表明会用尽一切方法营救。
而事实上,相关跨国诈骗案件存在复杂性,涉及他国内政、外交、警务、入境等事务。以缅甸为例,该国近年政局不稳、社会混乱,有媒体估计妙瓦底地区有数十个诈骗园及约5000人的武装民团,背后势力盘根错节。因此,特区政府以专责小组方式跟进,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笔者认为,政府要维持跨境专责小组的机制,与内地和东南亚国家的相关部门保持沟通,获取最新情报。若果个案数目突然上升,如在半年内接获超过10宗的求助,政府要及时加强宣传,透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向公众讲解案情和工作进度,提高市民警觉性。当局亦要考虑联合航空公司和电信营运商,向由香港出发前往东南亚指定目的地的乘客,或使用相关地区网络服务的市民,发放防骗资讯,提醒他们警惕现时较为流行的“高薪招聘”“包机票食宿”等诈骗陷阱。
另一方面,笔者留意到,警方普遍以最高可判监14年的串谋诈骗罪,控告涉案人士,部分被告或被加控洗黑钱罪。尽管香港有多条法例禁止贩运人口,但打击范围仅适用于“拐带儿童”“摘取器官”“输入非法劳工来港工作”和“利用他人作性活动”等罪行,最高刑罚由1年至10年不等。显然,政府要参考境外事例,制订相关法例,尤其是针对串谋诱使他人离港进行强迫劳动的罪行,以增加阻吓作用。
要知道,参与贩运人口从事强迫劳动是极其严重的罪行,过往不乏有案例指受害人遭到虐打,无论是身体,抑或是心灵,都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政府除了建立恒常的教育宣传和跨境合作机制之外,亦有责任完善相关法律工具,制止港人参与相关犯罪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