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丨Lifestyle story
在路上
我还年轻,渴望流浪,
大多数人从未启程就已老去。
而我们永远不死心,永远在路上.
◎内容来源:红树林AI艺术万人展
作者 | 小外
一
在路上,
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在路上——
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接到宝哥的“红树林AI艺术万人展”邀请后——我决定顺便去一趟西双版纳。这样一来,索性,2025年,这个春节就一直在路上了——
所以,标题也就叫「在路上」吧。
外总不想去。说三亚打不了游戏——“把机票发成红包就好了哈。”我一想,也行,开心最重要。于是,他收到一个大大大大大的过年红包,我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很多人说,从三亚到版纳,你这个顺便也太随便了。实际上,我是真实体验了这个春节最反差的两个旅游度假地,见了很多人情世故。有人说,2025年,很多人放弃了泰国放弃了三亚来到西双版纳——
体验了不一般的差——
就不跟风评价了。
有趣的是,从版纳来到三亚,下了飞机,便和司机说,三亚我是来对了。今年春节错峰来三亚度假的人也都会有同感吧?具体原因可以去问Deepseek,所以,任何时代,做到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才是重要的。
从年三十起,宇树科技与DeePseek横空出世,AI热浪席卷全球——大s在日本骤然离去,抖音洋气的做了一件事——宣布张兰与汪小菲直播间(张兰造谣集团)被封禁,汪小菲立马跳出来发圈断绝母子关系
哎。经历这许多故事,还有没有人觉得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
恭喜你答错了。我们就在同一个世界——我们和AI一样,撕裂的、无序的、真实的、绚烂的、平等的、史无前例的,存在于——
同一个世界。
二
凡事发生——
皆为我所用
“算法从来都没有价值观——
价值观来自主导者,沦丧价值观的是人,捡起价值观的也是人,时刻要提醒算法后面的人:做个人吧。”
在朋友圈转发了三表的文章,杨樾留下上面这句话。
不一定同意三表,但我喜欢这句话。
在红树林举办的“AI艺术万人展”上,让我真正笑出声来的,不是那场发布会,不是那些AI画作、不是一个房子里的短片,而是听了他的一场对谈。或许是,人类天生向往有趣的灵魂。他说——AI永远超越不了罗大佑、李宗盛,但AI可以超越某某、某某某。
台下的人听完都笑了......
我想,倘若某某在场,也会忍不住一起笑吧。
节前,朋友圈看到AI展海报时,我还有些惊讶,心想真是什么潮宝哥玩什么。行为艺术吗?结果,来到艺术展现场,看了一万多件数字作品,内心才真的震撼了——
“很多慕名的人——
都慕名而来了。”
没错,无论你拥抱还是拒绝,AI就这么猝不及防的来到身边了。
“有了AI写作,自媒体人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下了一个大火的deepseek,问了几个问题。看完之后,便放下了那种无谓的焦虑。对于AI,我更认同杨樾的话——你没有理由不与AI共舞。因为你是谁,AI便跟随你是谁。你是谁,便可以训练出一个像谁的AI。甚至,你训练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与视角的AI创作人——
有灵魂的除外。
你是一个写作者,AI可以成为一个影子写手;是一个画家,AI可以帮你完成更完美细致入微的作品;你做动漫,他可以瞬间实现你根本实现不了的精致画面......你越追求卓越,你的AI便越卓越......所以,这是很多创作者沉浸于AI世界里不能自拨的原因。
所以,我们在三亚湾红树林看到,AI生成的水墨画在椰林间飘动,一个接一个,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的——
AI艺术万人展,徐徐展开——
大年初一,一场没有“画家”的画展......
三
故事到最后——
我一个人在走
“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向往未来。”
离开三亚那天,午餐时,宝哥说——
“你爱咋写咋写吧。”
我才真的放下了。
相比发布会通稿,我更喜欢写一些画外音。比如那天,我和卓杰面对面坐下来,他忽然笑了,说你昨天说走就走了,挺勇敢的。我说,本来就是,不想呆就走。专业最重要,自己的感受最重要......旁边的键盘手不知道我们在说啥,他插过话来说,我认为你们说的话太重了,平和很重要。我摇着扎啤酒杯对他喊——
“那是两码事。”
我说其实我性格挺摇滚的——
卓杰说摇滚好啊。
接着,他上台唱了一首, <我已不再年少> ——
白雪茫茫的山丘
刀光剑影的春秋
路漫长 风不休
故事到最后
我一个人 在走
洪峰也来了一首——
不回头望 不往前想
回到家里我穿上花衣裳
不跟你攀 不跟他抢
过了今天 我碗里加糖
真的好听。
两个人的歌声,瞬间把我拉回到地产三十年的故事现场......从拉着一车青苹果卖苹果社区开始,宝哥就不像个开发商,因为没有那个开发商会在小区旁边建个不考虑盈利的美术馆。但这就是他。别人大干快上的时候,他在昌平租块地,搞了个狮子林,来到三亚,又建了三个红树林......
别人偃旗息鼓的时候,他从焦虑中跳出来,用行动对抗焦虑,他放下琐事,专注的玩起红树林音乐。一开始,我是质疑的,总觉得音乐圈离他太远了。
但听着听着,却渐渐被打动了......
洪峰、卓杰上台,只一嗓子,现场嘉宾便都从AI抽离,进入一种情绪。只有人类能够共鸣人类的情绪。AI不可以,爱可以。不得不承认,2025年春节,我从北京到版纳 ,从版纳到三亚,见过最潮、最燃、最超前的场子——
便是三亚红树林AI万人展的红树林音乐现场。每一个主理人馆长,宝哥都在现场捧场。精力无限,领域无限。接下来,宝哥有很多事情要做——柿子林要重整、三亚湾有了新故事、红树林音乐渐入佳境、红树林AI艺术新秩序诞生......
“人是可以改变的,改变不了的原因是,你认为改变不了。”地产、文旅、音乐、艺术、AI——
宝哥一直在路上。
后记——温柔的反叛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焦虑的。
原因很简单——
一个甚至对AI写作有些不屑的媒体人,有什么理由写AI呢,又如何能写好——并且,这里还有AI艺术、AI音乐、AI绘画、AI动画.....
离我如此之远。
那么多在AI领域的大神——赵伯祚、陆蓉之、陆川、杨樾、洪峰、卓杰、唐家渝、费俊、王传东、梁龙......首届红树林AI艺术万人展开幕日,一场由11453件作品编制的数字奇观正在三亚玩红树林上演......
因为实在太跨界,如果不知道他们是谁,这个真可以问问AI——
今日AI工场,65岁的阿姨用联想AIPC生成山水画,她说,AI能听懂海南话指令;
实验室里,游客们排队体验“丝网版画+AI”工作坊——人类画轮廓,AI充细节;一位参观的程序员看着看着就笑了,我写的代码还没这幅画值钱......
未来幻想区,孩子们对着屏幕喊,我们会飞的鲸鱼,AI立刻生成了虚拟海洋中的荧光生物。一个小女孩兴奋的跳起来——原来想象力可以瞬间变成真的。
红树林电影周影厅里,陆川指着屏幕上一段战争的场面说,这段特效原本需要300人做半年,AI只用了一周。
走过路过的陆蓉之说,人人都是艺术家要改成人机都是艺术家了;
又一边,赵伯祚和一群艺术家吵起来——AI生成的画,版权算我的还是算法的;用AI复刻大师的画风,是致敬还是亵渎......于是,一场争论凝结生成了 <红树林宣言> ——
“人类必须是创作的主体,但AI是灵魂画友。
恰如北邦所说,AI不是复制经典,而是让经典活在算法里。
十几天,大大小小几十场发布会。一场场AI的狂欢,一场场AI的盛宴——每一个参与者都动情并滔滔不绝的讲着自己与AI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的故事,信息量大到——
我脑子都有点宕机了。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AI是工具,我们是人。
一晃,给宝哥写文章很多年了。他不是最早约小外写文章的,却应该是坚持最久的。从 <我想采访张宝全> 开始,到 <无用> ,一晃十来年了。虽然我和宝哥对地产未来的判断不大一样,但我们都坚定的交集在生活方式与人文艺术上。
没错,人是无界的,艺术是无界的,
地产一定要要走到生活方式逻辑里,我负责写下眼里的故事。就这样。
我也知道,宝哥为什么一直做着很多人看不懂不理解的事,迎来送往很多有趣的人。
大概是因为,有活着的感觉。
说实话,这几年,我们都经历了很多,比之前几十年的故事还要丰富,但也都渐渐过去了。红树林某种程度并不尽如人意,宝哥渐渐与很多人与事和解了,他理解很多人不理解他,他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他依然天真——
依然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很多时候,能一直远远近近的记录地产之外的这些事——
也是一种收获。
三亚几天,我去AI现场的时候不多,去一下也很快撤了。当我发现人多的时候,并不能给自己更多能量,会果断离开,无论场子多重要。这也是卓杰觉得好奇的,因为基于礼貌,宝哥在呢,大家在一起唱歌多开心。我说——
没关系的。
在三亚AI艺术万人展,我不断被提示——AI时代真的要来了。所以,请坚信自己有AI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太重要了。比如,他不会社恐,不会共情与共鸣,不会像我一样,在某个情境下潸然泪下......但他可以替我们记下所有记不住背不会的故事、细节、画面。
某种程度上——
他是另一个抵达不了的我。
因为知道,回去要写一篇故事。
我记住了一些独特的画面。
比如——
70多岁的艺术家陆蓉之,沉浸式直播的时候被洪峰误以为是个自媒体人,穿着像十八岁,永远有一种青春的力量在荡漾。
一眼看去,像个八零后的陆川。一个对世界充满疏离感,又热忱的把自己投身于更多未知可能性作品里,懂商业营销又懂故事叙事的,不止于文艺片纪录片的导演。
联想王传东,身为副总裁,赞助方,发布会、应酬、采访之余,什么都不耽误的做了一条比自媒体人还专业的短视频。用灵魂与事业共舞,共鸣与共情对他们来说不是敷衍,而是修为与习惯。
从初一到初十一,天天馆长日,精彩不停。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作品。太多太多有意思的人,在眼前闪过。详情可以回看视频。一个个生动的,有故事的有力量的人在AI现场,闪回,表达着他们对世界的热与爱。
对,这就是A I——
爱。
那天,三亚湾的夜空下,望着从AI画面中滚滚而来的艺术热潮,我恍惚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切的已知与未知,黑与白,爱与恨,勇敢与脆弱——
本为一体。
所以——这场展览最动人的不是技术——而是“失控感”——当家庭主妇、程序员、小学生和AI共处一室时,艺术不再是高墙内的特权,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数字庙会”——一场AI艺术创新联盟-人工智能艺术红树林宣言的诞生——
或许,正如宣言所说——“AI终将驱动艺术新秩序,但握笔的,永远是人类颤抖的手。”
回北京那天,看梁龙在朋友圈写下一句话,深有同感——“二十年前有幸与陆蓉之老师相识还是短信时代,如今再次相遇已经是AI时代。红树林AI艺术万人展不虚此行——
有趣的遇见就是在时代之中又在时代之外。”
是的——“我还年轻,渴望流浪,大多数人从未启程就已老去,而我们永远不死心,永远在路上。”
2025年的某个下午,让我们用一首AI即兴创作的诗,结尾吧——
>2025年春节的某个下午
>海风穿过算法的缝隙
>一万种虚构在真实中发芽
>你说这是未来
>我说这是人类又一次
>温柔的反叛
作者|小外
摄影 |赵伯祚 陆川
微信 |xiaowaibiji
2024.01.1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