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晚,奇瑞发布捷途纵横车系3款车,包括水陆两栖的G90(参数丨图片)0。虽然并未宣布价格,但奇瑞花了这么大力气,将船舶工程和车辆工程结合,如果不是为了冲击百万价位以上,就太奇怪了。用奇瑞的话来说:“英国有路虎,美国有 Jeep,中国有捷途!“,目标直指”全球第一的混动越野品牌“。
时间再往前回溯。
1月1日,长城宣布,由董事长魏建军牵头,CEO宋东先全面负责经营管理,重磅推出“长城品牌超豪车事业群”,以“自信”之名,目标也很清晰。据了解,新品牌产品将对标劳斯莱斯,主打混动系统,车型可能包括超跑、轿车等,搭载长城自研的4.0T V8发动机,该发动机将在今年4-5月份发布。
进入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逐鹿高端的战局悄然拉开。
先行一步的比亚迪仰望,站在了中国自主百万车型的塔尖。据易车发布的售价超过百万元的2024豪车销量排行榜,仰望成为唯一入榜的中国车型。仰望U8全年销量达到7254辆,力压奔驰G级的5258辆,比亚迪首款超跑仰望U9也成功上榜,去年累计销量达到87辆,位居榜单第七名。
考虑到仰望两款车价位都在百万以上,这个成绩不仅仅是说得过去,更是羡煞旁人。事实上,拥有百万元级产品的中国汽车品牌不止仰望,还有红旗、尊界、昊铂,可能还有尚未亮相的宾理等等。但能超越仰望者,尚未出现。
无论国民期待,无论技术储备,无论是否为后续竞争蓄力,中国品牌瞄准百万超豪市场,已经是“现在时”了。
2024超豪需求走跌
关于超豪,定义相对模糊。
仅用单纯的价格门槛定义超豪,跨国品牌都很难同意,历史印记中,他们试图以品牌底蕴、知名度、稀缺性、性能和设计品味乃至历史故事等多重维度来定义超豪。无论怎么摆弄这些要素,都揭示出他们试图将“超豪”的定义权攥在自己手里。
其实除了性能和稀缺性,其他要素都很难有均一的指标来评价。而稀缺性还可以人为制造,超豪品牌深谙其道,就像LV手袋要求客户“配货”一样难崩,但就是商业上行得通。
至于方便比对的性能要素,在新能源时代被冲击得“支离破碎”。比如总功率、扭矩、零百加速、零百刹车距离、被动安全装备……传统超豪的优势,已经被抹平或者超越。
剩下就是Old money的心理优越感了。到了这个地步,主要依仗“因信称义”,放弃逻辑,直接信了。
2024年,超豪“七姐妹”(玛莎拉蒂、宾利、劳斯莱斯、法拉利、兰博坚尼、阿斯顿马丁、迈凯伦)在中国迎来了第三个普跌年份。
有意思的是,如果不考虑每月销量个位数的迈凯伦,超豪“守门员”玛莎拉蒂跌得最狠。中国市场(其实全球也如此)对欧洲超豪的需求在明白无误地走跌,但知名度(尤其在吃瓜群众眼里的认知)和相对固定的小社交圈(比如超跑群),的确仍是有效的“抗跌剂”。
在全球超豪需求走跌的态势中,入局超豪对于中国品牌更像是一种做强的态度。
超豪的“下位者”首当其冲
绝大多数豪华和超豪品牌的用户,拥有更多的用车需求。他们往往都是复购用户,不仅拥有多辆车,也拥有相同级别产品的使用体验,转投新势力对BBA构成的打击,已经表面化。比如问界M9霸占50万以上SUV销冠多个月,动了跨国豪华品牌的禁脔;BBA多家区域旗舰店公开转投对手阵营;宝马对退出价格战等等,这都是一线豪华统治力下降的迹象。
超豪与豪华市场不同之 处在于,前者市场本身在收窄,这进一步恶化了生态。超豪的应对策略有两条路,一是克制地实施电动化(增程被这些品牌视为异端,绝无可能);一是收窄渠道,安抚经销商,控制稀缺度。
但正在战略调整的脆弱当口,自主品牌的百万元级产品集体杀到,好比部队正在调整部署的时候,敌人攻上来一样糟糕。就像新势力(也包括鸿蒙智行和小米)抢占的主要是豪华品牌BBA的份额,而自主品牌推超豪,对超豪俱乐部威胁最大的,首当其冲是坐在门口的“下位者”。
这能解释玛莎拉蒂为什么2024年跌得更多。300万以上的品牌产品,尚未感受到直接威胁,但已经听到挑战者的脚步声。原因不在于价格还有距离,而是这个级别的消费者(比如500万元的劳斯莱斯)信仰尚算坚定,而用户信仰则与圈子里该品牌呈现的社交价值直接挂钩。
这个判断不倒,劳斯莱斯这种级别的消费支撑在中国就不会倒。类似若干小圈子里的评价,看不见摸不着,但形成了与大众消费隔离的“结界”。按照业内流行的语言,就是超豪占领了这部分用户的心智,而且还很坚固。这是油电转换时代,唯一还没有被“策反”的市场。
科技大旗包不住“稀缺性”
中国汽车冲击自主高端的梦想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百万级别的市场,有着难以攻破的“边界”,而进攻的武器,中国汽车的通用动作是举起科技的大旗。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提出,新能源时代要用科技定义“中式新豪华”。仰望U8也的确是这么做的,超大功率、硕大无朋的车身、泛水浮渡(和捷途纵横按照船舶工程来做有点区别,仅限于紧急情况,但这一低频场景大概率要被部分用户滥用)、云辇车身控制等。
总结来看,即使价格到百万级别,但本质上走的仍是性价比路线——比传统超豪给得更多,利用数字化、机电和场景延伸的工程能力,再加点声学、美学、材料学来做出差异化。已经亮相的捷途纵横、昊铂SSR等也选择了这一路线。
唯一和传统超豪走类似奢侈品路线的,只有红旗国雅。而红旗H9+、S9、E-HS9,则有点骑墙,既依托品牌定位,也诉诸性能。
问题在于,如今亮相的科技和数字化,从工程角度都是可以大量复制,“稀缺性”故事无法讲通,最多只能以“限量版”来“强行稀缺”。如超豪“七姐妹”津津乐道的“N年技工,手工打造”,其暗示的底层逻辑在于,产品不但堆叠了大量的手工工时,而且充满个性化,无法大量复制,私人定制更是难上加难,这就给品牌的稀缺性做出了坚实背书。
在工业和信息化社会,这样的稀缺性仍然有效。即便客户明白,他也乐于获得群体认同。人这一生物,放在群体里,难免自愿从众,以此获得安全感,这是进化和群居生态所共同决定的。
等待并争取百万元级增量
既然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无法像传统超豪那样人为制造稀缺性,那么国产品牌冲击百万的出路在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前,得先解决有无问题。毕竟,超豪俱乐部是很小众的市场,数据显示,多的时候超豪“七姐妹” 每年也就超过1万辆,2024年则不到7000辆。
和新势力选择从高往低打(最典型的操作是蔚来)不同,现在做百万元级的品牌,都是从低往高垒墙,筑基之后能垒多高,不仅要看能力(技术资产、品牌声望、营销资源等),更要看机缘。
这一机缘由市场大势所决定。虽然这两三年超豪市场不振,但能消费得起七八十万元的高阶中产人士还是在增加。这些人群再往前一步,就能够走到百万元的边界。市场基盘的增量,是新进入者的绝好机会,这取决于中国社会能新增多少高薪岗位。
看上去,这貌似回到了社会问题的讨论,但其实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当中必然发生的现象。正如日本汽车产业曾有能力提供600万个年入600万日元的岗位,现在缩水了一半还多。不考虑日元的贬值因素,业内人士的购买力明显下降,这就是工业竞争力失败的后果。
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起势,而中国的新兴消费群体也在崛起。他们的成见更少,心态也更为开放。特别是00后,他们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国,更愿意相信国货。老是有些人说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笑话,大怎么可能不强。汽车行业就是“规模效应”碾压其他效应的王者存在。
这种背景下,中国品牌有希望给这些人提供一些不一样的选择,而非清一色欧洲Old money透着腐朽且傲慢的气息。
20年前,中国品牌连做20万元以上产品的信心都没有,偶有尝试都遭到惨败且被群嘲。现在这个“天花板”还存在吗?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品牌,在20万元级别车型上的冲击成绩,有目共睹。
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来自欧洲的超豪“七姐妹”其价格能立得住的底层逻辑,是欧洲这300年的工业领先。现在,这一基础正在被动摇,欧洲已经多少年没有诞生足以拿得出手的创业企业了,中国汽车要有点耐心。
但必须注意,超豪有一隐藏属性,也即奢侈品路线,上述的稀缺性,只是次级属性之一。正如中国古代玩奢侈品,和老百姓也没什么关系。翡翠玉器,古玩字画,苏绣,牙雕,官窑瓷器,都走的是昂贵原料+大量专业化人工+稀缺性+美学价值,唯一不怎么沾边的就是实用性。
所以对于车而言,一旦到了超豪级别,功能性也不是要紧的事了。从这一点看,差异化可能无法单独立住“车设”,文化加持则更重要。虽然其底层仍然是技术,但复杂的文化内涵,赋予其远超功能性的价值。
属于中国品牌超豪的好日子还在后面。2025或者之后几年,抢占入场券是一个战略之举。至于销量,大可不必纠结。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新势力走强 谁能进入“主流化”具身智能 车企的第二商业战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