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公交时,有段时间,车载电视会滚动放一些儿童画,天真的色彩、富有想象力的构图,给人感觉十分温馨。落款是标题、名字,名字后面一个括号,写着年龄,一般都是十岁以内。
几岁的孩子画出这样的画,的确让人看了眼前一亮。
但我也知道,这些画,并非上乘之作,几乎不可能在画廊售卖,或者说,它们在市场上毫无价值。若是这样的画都能卖了赚钱,那些苦心孤诣研习十几年、几十年的前辈画家,那些天天在美术馆临摹大师名作的习画者,那些投入成千上万参加培训班闯高考独木桥的艺考生,他们是在做秀么?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反对,“你这样说就不对了,画画这个东西,是讲究天分的。”
这点我不否认,艺术这碗饭,确实需要一些天赋,有些人可能对此就是不敏感,有些人天生喜欢而且擅长,后者自然会比前者有优势。
可是,上面那些画家、习画者和艺考生,你猜,他们哪个缺的是天分?
“不不不,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你看,这孩子,小小年纪便能画出这样的作品,前途不可限量。”
民间俗语,很多带有一定偏颇和误导性,也经常脱离时代环境。
像“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类,泛泛说说尚可,但如果落实到某个人身上、某件事情上,还要看具体情况、情境,一句俗语,哪里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所谓看小、看老,这里多半讲是性格方面的趋向,而至于将来取得多大成就,与他的个人努力有关,与他具体的境遇乃至运气也都有关。
一句话,抓周抓到毛笔不代表文曲星下凡,上幼儿园背会了几首唐诗将来不一定当诗人,十岁就能背到圆周率第100位也不一定成为数学家。
回到开始的图景,回到公交车上,回到眼前那几幅画得扭扭歪歪的儿童画,几岁时画成这样,也不代表今后在绘画方面一定有所成就。
在家庭聚会上,在长辈和同龄人面前,背背唐诗、敞开嗓子唱一句大河向东流是一回事,成为专业作家、歌手,是另一回事。
而即便成为专业人士,将面临更残酷的竞争与淘汰。
在各类歌唱比赛节目上,不少选手用尽浑身解数,最后依然功败垂成。
这个时候,如果一位选手对评委说:“请看大屏幕。”
接着,屏幕上播放出八岁的他,咿咿呀呀唱了一支流行歌曲,表情、手势也都不错,有几分歌星的味道。
“各位评委老师请看,我八岁时就已经是这个水平了。”选手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众人。
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无论您身处哪个行业,只要有一定工作年限和经历,大略也能知道,要在这个行业脱颖而出,必然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克服来自内外部以及心理生理的压力,有时甚至要部分牺牲家庭和个人健康,直到所谓的风口、时机出现,才有可能获得不俗的成就。
这岂是一张八岁画的画、十岁背的唐诗,能够决定得了的?
前段时间,诗友们组织写同题诗,有位诗友让家中小朋友也写了一首,我看过,写得不错,有孩童的稚嫩、天真,轻松、有趣。
评诗时,我有点儿为难。
照实说,这篇不算上乘之作,但如果拿着成人标准去批评几岁的孩子,大家一定会怪我多事、丧气。而如果违心地只是褒奖,万一人家孩子误会自己是天才,学也不上了,天天在家写诗,可怎么办?
想来想去,最后点出诗中亮点,写了几句鼓励的话语,希望小友继续创作。
我不是天才,但不否认天才的存在,万一人家真是呢?
即便不是,我的那些话,只表达了自己如实的分析、评论,提供了来自成人对于孩子的关爱与期许。
我只是,把那个大家都不喜欢的结论,悄悄地,藏在了心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