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7——大国治海之城市向海而兴》(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广阔的海洋是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牵引力,向海而兴成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海洋强国战略引领下,中国城市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和海洋科技,不断提升陆海统筹和互联互通水平,着力完善国内国际双循环通道,正在奋力实现海洋经济跃升和繁荣发展。整体来看,中国城市向海而兴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一是沿海城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2023年,我国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0448亿元、30768亿元和357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3%、8.2%和5.5%。其中,上海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901亿元,同比增长9.4%,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1.0%;烟台市积极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推动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和山东省首个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户烟台,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
二是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油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突出,如天津市大力发展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基本形成了以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等五大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2023年海洋装备产业规模已达到4624亿元。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产业优势显著。如连云港市海洋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灌南港区国际船舶修理基地8.5万吨大型散货船“万铭公正”号顺利上水,6200吨双燃料船顺利建造。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相对发达。如深圳市作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培育壮大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拓展深港海洋现代服务业合作空间。
三是海洋城市创新水平持续上升。在北部海洋经济圈,天津市着力打造国家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截至2023年底在海洋装备领域培育了54家雏鹰、20家瞪羚、16家领军(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余家。在东部海洋经济圈,上海市海洋科技要素高度集聚,拥有12家科研院所、13所涉海院校、20余家市级创新平台、21名涉海院士,近2万家涉海企业。在南部海洋经济圈,深圳市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已建成5个涉海创新国家级载体、22个省级载体和48个市级载体,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等重点领域。
四是陆海统筹和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升。11个沿海省(区、市)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全覆盖,多个省级、市级海洋经济试验示范区启动建设,一批沿海城市积极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从对外联通方面来看,我国城市加强对内对外互联互通水平,更深融入国际经济网络。如2023年青岛港航线总数累计超过220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航线总数稳居北方港口首位。上海港集装箱航线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每周班轮进出超过320个班次,成功跻身全球首批具备LNG(液化天然气)海上加注能力的港口行列。从内陆与沿海城市的互联互通来看,南京、九江、武汉、重庆等内陆型城市积极建设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畅通内陆与沿海城市的互联互通。
信息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胡静漪 通讯员 蒋永铭 原题:浙江全年完成海洋强省建设重大项目投资超2000亿元。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