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名士兵奉命枪杀5岁女孩莉沙。随后,女孩倒在血泊中的照片被刊登在报纸上。可40年后,"凶手"却获得了世人的称赞。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迅速走向崩溃的边缘。此时,投机钻营的希特勒走上历史舞台,对犹太人进行疯狂的杀戮。
1944年的寒冬,5岁的莉沙随母亲一起,被关进了世界上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寒冷、饥饿、恐怖的困境,让母亲每天都在恐惧和无奈中煎熬。
不久,小莉沙病倒了。饥肠辘辘、浑身疼痛的她,难受得整天又哭又闹。母亲毫无办法,只能紧紧地将她搂在怀里,轻轻拍打,用歌声安慰着她,用孱弱的身体温暖着她。
一天中午,一名正在睡觉的集中营军官,被莉沙的哭声吵醒,于是,他极其暴躁地吼道:“让这个讨厌的小家伙见上帝去吧!”
不一会儿,德国士兵来到牢房,说要带小莉沙去看病。以前,凡是带去“看病”的,都没有回来。母亲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吓得赶紧跪下,恳求他们不要带走女儿。但被疼痛折磨得受不了的小莉沙,一听能治病,非常高兴地摇着母亲的胳膊说:“妈妈,我要治病,治好就不痛了!”小小的她,哪里知道这不是治病,而是要命啊。
望着女儿单纯的、满是希望的眼睛,母亲心如刀绞,晕了过去。难友们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们都知道,等待小莉沙的必定是死亡!
执行“看病”命令的斯奈德,1943年刚刚入伍。天性胆小懦弱的他,上战场遇到炮火就趴在地上装死,更不敢开枪杀人,因此,经常被同伴嘲讽,被驱逐来当看守。
他没想到这次会被派来执行杀人命令。而德国军官也极其不相信他有胆子执行命令,就又派了2名士兵和1名战地记者随行,并要求他们用相机拍下执行结果。
冬日的阳光洒在小莉沙身上,温暖极了。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对着士兵们甜甜地笑了。
看着莉沙纯净的双眼、天真无邪的笑容,斯奈德内心波涛汹涌,天人交战,在冰与火的边缘徘徊。他牵着小莉沙慢慢地向小树林走去,手止不住隐隐颤抖着。两名士兵紧紧跟着他,生怕他对莉沙下不了手。
斯奈德确实下不了手,他本能地想要逃跑,最后却在两名士兵的逼迫下,扣动了扳机……“砰!”一声枪响,鸟儿们扑棱着翅膀四散逃去,莉沙也倒在了血泊中。
悠悠醒转的莉沙母亲,隐隐听到一阵窃窃私语:“你们没想到吧,这次给莉莎行刑的居然是斯奈德,那个胆小懦弱的家伙。”
“斯奈德!”母亲泪水滚滚而落,默念着这个可恨的名字。而莉莎死后,苏联红军攻进了集中营,母亲得以获救。她发誓要为莉沙报仇。
此时,为了揭露纳粹的暴行,各大媒体纷纷刊登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照片,其中,5岁小莉沙躺在血泊中的照片,尤其引人关注。
莉沙的母亲四处奔走,以血泪控诉着纳粹的罪行。柏林被攻下之后,征讨纳粹的呼声更是此起彼伏,母亲也更加急迫地想找刽子手施奈德算账。
可是,无论她如何寻找,施奈德始终踪迹全无。“难道他已经被人打死了?”找不到“罪魁祸首”,母亲暗暗祈祷。
斗转星移,时间来到1982年,英国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战争中的人性”的相片展。
其中一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是那名纳粹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此时,已七十高龄的他,正在向大家解说莉沙受害那张相片背后的故事。
莉沙母亲静静地聆听着,心里翻涌着滔天的恨意。可听着听着,她干涸的眼睛里,涩涩渐渐发胀,直到热泪滚滚而下。
原来,“眼见并不一定为实”这句话是真的。
只听老人缓缓道:那一天,我们3人领着莉沙来到树林里,周围一片寂静,天性懦弱的斯奈德不知哪里儿来的勇气,竟请求我们放了她。
另一名士兵坚决不同意,施奈德鼓起勇气跟他打了起来。那名士兵恼羞成怒,直接向他和女孩开枪,没想到胆小的他,不顾一切地用身体紧紧地护住莉沙。
就在施奈德缓缓倒下的刹那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扣动了扳机,一颗子弹精准地射入对手的胸腔。这是他第一次开枪杀人,也是他第一次大胆地保护一个人。
施奈德以生命为代价,救下了莉沙的性命。而几十年前报纸上的那张照片,完全是为了给纳粹一个交代。
说到这里,老人也同莉沙母亲一样,眼泪滚滚而下。这个真相,让在场的人无比震撼。
年轻的施奈德,用生命的壮举控诉了纳粹的残忍,诠释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他的行动如同暗夜里的微光,照亮了在那个黑暗年代,驱散了人们内心的迷茫。他值得世人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