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从全球范围到国内层面,碳足迹工作已逐步成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举措。
通过对这些不同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上的成功做法,为我国碳足迹与碳标签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中国碳足迹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系统地构建起碳足迹与碳标签的相关机制,涉及碳足迹核算、碳标签验证与发放的工作流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构建碳足迹和管理体系”的任务。这一指示表明,我国迫切需要加速推进碳足迹与碳标签相关规则的制定、标准的建立以及技术指南的出台,并着手构建一个完备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以下是我国出台部分相关政策内容:
《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
2024年5月22日,《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案设定了到2027年初步建立和到2030年完善管理体系的阶段性目标,并明确了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格局、推动国际互信和持续加强能力建设等主要任务,同时提出加强统筹协调、工作落实和宣传解读等保障措施,以积极参与全球碳定价和气候治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
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
2024年7月14日,为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我们制定了《2024—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该方案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精心规划了“双碳”标准计量体系的具体建设任务。至2024年,我们将发布多达70项涉及碳核算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展望2025年,将基本建立起覆盖企业、项目、产品的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标准体系。此外,方案还明确了16项核心“双碳”标准和计量任务,以及5项关键保障措施,确保行动方案的高效实施。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
2024年8月30日,为加快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该指南已于近期正式发布,并于202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是落实生态环境部等15部委《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部署的重要举措,填补了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将为各方研究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指导。在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指导下,加快推进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和数据核算,摸清产品碳排放“家底”,是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发掘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节能降碳潜力,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利于帮助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产品低碳竞争力和贸易竞争优势。
《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
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
2024年11月1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足迹管理工作部署,加快提升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
《指南》包括工作目标、制定范围、工作程序、编制要求、宣贯实施等内容,旨在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的研究制定进行统一管理,指导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加快标准研究制定,稳步有序扩大覆盖产品范围,积极构建完善的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引导企业低碳改造,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转型升级,增强绿色低碳竞争力。
其中提出,逐步完善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制定出台200项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应用场景得到显著拓展。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研究制定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并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团体标准推荐清单,将实施基础好的团体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条件成熟的可直接制定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2
政府主导下的
国际碳足迹管理体系研究
在部分国家,政府部门扮演着主导角色,负责推进碳足迹与碳标签工作。这些国家根据自身的产业特色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量身定制了相应的碳足迹与碳标签管理制度及其推广机制。
(1)英国出资成立碳信托公司
英国政府通过《英国气候变化法案》
英国政府通过《气候变化法案》确立绿色发展目标
在2006年,英国政府通过《气候变化法案》确立了其绿色发展目标,并在同年授权碳信托有限公司(Carbon Trust)负责管理和实施产品碳足迹标识,亦即“碳标签”的日常运作。此举旨在借助碳标签体系的建立,助推英国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英国标准协会(BSI)在2008年发布的PAS 2050
英国采纳的碳足迹评估标准是由英国标准协会(BSI)在2008年发布的PAS 2050系列标准。碳信托有限公司颁发的碳标签分为两个等级:第一种是常规碳标签,它标注了具体的产品碳足迹数值;第二种则是在企业已经获得碳标签的基础上,如果通过某种措施成功降低了产品的碳足迹,则会进一步颁发“碳足迹减少标签”。
英国的碳标签制度基于市场机制运作,政府在其中扮演了引导和激励的角色,而企业则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自英国推行碳标签制度以来,该体系已经涵盖了食品、建筑材料以及众多日用品领域,目前已有超过千种产品类别成功获得了碳标签认证。
(2)法国为碳标签制度建立法律保障
法国通过《全国环境参与法案》(Grenelle Ⅱ)
在2009年,法国通过了《全国环境参与法案》(Grenelle Ⅱ)法案,并自2011年起正式实施,成为世界上首个推行强制性碳标签制度的国家。该法案规定,必须通过标记、张贴或任何其他合理手段,向消费者明示产品及其包装的碳含量,以及这些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到了2021年4月,法国国民议会进一步通过了“在产品上添加碳排放分数标签”(CO2 Score Label)的修正法案,首先在纺织服装行业进行试点,随后逐步扩展至家居、酒店和电器等多个行业。
法国的碳标签制度由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署负责执行,而法国标准协会则负责对操作流程进行详细的规定和细化。碳足迹的评价工作是基于《多环境指标体系评价的一般准则与方法》(BPX30-323)的标准来进行的。
此外,法国能源监管委员会(CRE)自2011年7月起实施了光伏招标机制,在招标过程中,评价标准兼顾了价格和环境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影响因素主要考量的是光伏组件的碳足迹排放。
CRE官网页面
到了2023年4月,CRE更新了《与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有关的招标规范AO PPE2 PV Sol》(PPE2),对2023年4月1日及以后的光伏组件碳足迹评估设定了新的标准。
(3)德国试点推出碳标签制度
德国碳标签
德国的碳标签设计以“足迹”为核心图案,两侧分别标注了CO2和“碳足迹”的英文名称,并附有“经评价”字样,这一设计巧妙地传达了该标签衡量和评价产品碳足迹的深刻含义。
德国的碳标签制度起源于2008年,由德国政府支持的“德国产品碳足迹试点项目(Pilot Project Germany,简称PCF)”推动实施。该项目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应用生态学研究所、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以及位于柏林的Themal智囊团共同协作完成。
德国的产品碳足迹测量方法建立在ISO 14040:2006《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和指南》和ISO 14044:2006《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原则与框架》这两项环境管理标准之上,同时也借鉴了PAS 2050的相关规定。2009年2月,德国PCF试点项目推出了其碳足迹标签,吸引了包括巴斯夫股份公司(BASF SE)、德国朗盛(DSM)、德国汉高公司(Henkel)和REWE集团等数十家知名德国企业的参与,涉及的产品范围广泛,包括电话、床单、洗发水、包装纸箱、运动背包和冷冻食品等多种类别。
(4)日本发布碳标签核算标准
TSQ 0010:2009
《日本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的一般原则》
在2008年4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成立了“碳足迹制度国际标准化国内应对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制定、推广和管理产品碳足迹及碳标签的相关标准。到了2009年,日本政府发布了碳足迹核算标准TSQ 0010:2009《日本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的一般原则》,并与日本产业环境管理协会(JEMAI)联合制定了108项产品种类规则(PCR)。目前,大约有70类产品已经可以应用这些规则,这些产品横跨了家居用品、食品、印刷品、服装、办公设备、能源消耗产品、建筑工程材料、服务以及其他多种类别,共计九大主要领域。
(5)韩国分步实施碳标签制度
韩国的碳足迹标签体系由韩国环境部下属的环境产业技术院负责管理,该体系涵盖了碳足迹核算制度、碳标签申请与认证制度,以及国家级别的碳排放数据库建设。
在2008年7月,韩国选取了10款产品进行碳标签的试点项目,这些产品包括燃气锅炉、洗发露、可口可乐、LG洗衣机和三星LCD面板等,并为每款产品设定了最低的减碳目标。到了2009年,韩国发布了《碳标签认证指南1、2、3》,正式推行碳标签制度,其运作模式为政府支持下的市场化机制。
韩国的碳标签主要适用于面向消费者市场(B2C)的产品和服务(不包括农渔牧产品)。在碳足迹标签的推广过程中,韩国设定了一个过渡期:第一阶段为碳足迹标签,突出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在标签上显著标明产品的碳足迹数值;第二阶段为低碳产品标签,着重展示产品的减碳成效,表明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低于既定标准。韩国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步从碳足迹标签过渡到低碳产品标签。
(6)泰国对碳标签进行分级
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泰国碳足迹标签”
自2009年起,泰国温室气体管理办公室(TGO)与国家金属与材料技术中心(MTEC)联合制定了201类产品种类规则(PCR),涵盖了167类普通产品和34类全国性特色产品。同时,泰国推出了首批带有碳标签的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及出口,旨在计算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碳排放量的标识采用了分级制度,按照减排比例分为10%、20%、30%、40%和50%五个等级,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我国在碳足迹与碳标签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正逐步推进,展现出明显的积极态势。《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而《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和《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的发布,进一步夯实了碳足迹管理的标准基础。此外,《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的印发,为工业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提供了明确指导,推动了行业低碳转型的步伐。
尽管当前我国碳足迹与碳标签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闭环,但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将加快构建起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碳足迹与碳标签管理体系,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绿色竞争力。
来源:环境生态网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拾起卖资讯”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转载内容(图片、视频、文章等)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认同其观点和立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原作者负责。转载内容如有来源标记错误或涉及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