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山楂、柿子等水果相继成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美食虽好,过量则易生疾患。近日,我院皇姑院区消化内镜中心成功救治了一位因过量食用山楂而引发严重胃石症的中年女性患者。
案例回顾
患者王女士,现年43岁,在享受山楂带来的美味的同时,不慎过多摄入了大约1000克的新鲜山楂。次日,她开始感到腹部剧烈疼痛,伴有腹胀和呕吐现象,情况紧急之下,立即前来我院求医。经由内镜中心矫树华教授的细致问诊,初步诊断是由大量食用山楂后形成的胃石所引起。
医疗干预
针对王女士的情况,矫树华教授迅速组织团队进行会诊,制定内镜下碎石的手术方案。手术中,可见胃体黏膜广泛性充血、糜烂,胃角伴巨大溃疡形成,胃腔内见巨大褐色块状物。矫树华教授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使用异物钳与圈套器小心翼翼地将大块胃石分割为更小的部分,以便于自然排出或通过药物进一步溶解。术后,王女士接受了碳酸氢钠药物治疗,以促进体内剩余小块胃石的分解。整个治疗过程高效且精准,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安全。
胃镜发现巨大胃石
胃镜下碎石后
康复与启示
得益于矫树华教授团队的专业技能和悉心照料,王女士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身体恢复良好。该案例的成功处理不仅体现了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在处理急重症方面的能力,也再次提醒公众,在享受季节性丰收果实的同时,应注意适量,防止因过度贪食而引发的健康问题。希望能够提高大家对食品安全与合理饮食的认识,共同守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术后2天复查,胃石消失
什么是胃石症
胃石症是指胃内产生结石,可分为植物性胃石、毛石乳酸石等,其中植物性胃石最多见。成因一般认为是柿子、山楂等食物,因含有丰富的鞣酸、树胶、果胶等,尤其是在不成熟的时候,含量更高,鞣酸在胃酸的作用下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在胃内,而树胶、果胶能把柿核、蔬菜植物纤维粘合再一起形成胃石。
胃石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
研究证实,空腹吃山楂、柿子后喝茶、饮酒及多进食增高胃液酸度的食物,是胃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此外,异食癖者进食毛发、砖头、铁钉等,在胃内同植物纤维缠绕并与胃黏液凝结成块而形成结石;老年人、婴幼儿、胃肠肿瘤术后等胃肠动力差者也是胃石症的高发人群。因此,避免空腹进食是过量进食柿子、山楂、橄榄和黑枣等含鞣酸食物是预防的关键。
出现胃石症如何治疗?
1.部分植物性胃结石可以通过可乐溶解,因可乐含有较多碳酸氢盐,具有较强的粘液溶解性及渗透性,可加速胃石溶解,碳酸氢盐与胃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渗入胃石对溶解胃石起促进作用。可乐产生气泡协同增加胃肠动力促进胃石裂解排出。
2.一些形成时间较久、硬度较大的结石,“可乐疗法”效果甚微,并且要谨慎胃结石造成的消化道梗阻,需要进行内镜下进行碎石,胃石碎成小块后口服碳酸氢钠,胃石可完全溶解或变得更小排出。对有明显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