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研究历史,建议看史书。史书也未必是真的,依旧需要自行判断。
【一】
1951年2月我志愿军与美军在砥平里交手,因装备劣势和战前情报有误没能及时拿下砥平里。
至此,第四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志愿军开始北撤汉江转入全面防御。
此时,志愿军在第一线作战的6个军,已连续进行了四个战役,部队减员较大。
由于当时交通运输困难,在国内完成训练、准备补充的新兵和老兵均尚未送到前线,前线部队已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17日,彭德怀和朴一禹联名下达了志愿军和人民军全线转入运动防御的命令。
活跃在朝鲜战场上的运输兵,为躲避敌机轰炸只能选择夜间开车
介绍一下这位朴一禹,大家对这个名字恐怕不大熟悉。
他1904年生,是朝鲜平安道人。
早年在中国东北参加革命,担任过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县委书记,当过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参议员,是中共"七大"的代表。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当选中央军委委员,任内阁副首相兼内务省相。
1950年10月起,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12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中朝联司)副政治委员。
他被朝方认为是是伟人毛泽东的个人代表、延安派势力最大的人物。
1955年,被朝鲜宣布为"反党宗派分子",最后被金日成处死。
医护人员在抢救伤员
当时,彭德怀和朴一禹判断,在志愿军第二批次入朝作战部队和补充的兵员到达前线之前,"联合国军"会依靠其优势的装备,迅速补充,在空军的支援配合下,仍可能进攻,企图进出三八线。
所以他们才决定,志愿军和人民军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方针,在南起汉江北岸至横城一线,北至三八线一线的地区,部署三道防御阵地,采取节节阻击的运动防御方式,争取时间,掩护第二批次作战部队的开进集结,并抓紧时间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囤积作战物资,准备进行反击。
20日,志愿军和人民军按照命令大体部署就绪。彭德怀经请示中央同意,动身回北京报告战场情况,并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商讨战争有关问题。
彭德怀临行前,通报我军各前方指挥所,志愿军总部从成川君子里前移金化以北上甘岭,并决定在他回京期间,由邓华统一指挥。
准备进行夜袭的战士俯身躲避美军发射的照明弹的瞬间
【二】
李奇微是在沃尔顿·沃克中将因车祸丧生(这是下一个故事)后,接下美国第8集团军指挥权的。
4月,杜鲁门总统解除麦克阿瑟的兵权后,他又成为了"联合国军"总司令。
在志愿军撤出砥平里战斗后,李奇微对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实力以及在三八线以南的部署,仍是若明若暗,甚至对在第一线的志愿军和人民军的部署也不清楚。
他判断志愿军和人民军全线向北转移的意图,可能是引诱联合国军上勾的一个圈套。
正在这时,在美国国内完成训练的一部分野战炮兵营,开始编入美军在朝鲜的部队,使美军的攻击火力得到很大加强。
在这种刺激之下,李奇微于2月18日决定,发动代号为"屠夫行动"的进攻。
我军战士正在从一枚未爆的美军航空炸弹中挖出炸药。这些炸药将被用于修筑掩体的爆破工程中。
2月19日,李奇微在骊州美第9军指挥所与美第9军军长、美第l0军军长及美陆战第1师师长举行了作战会议,具体研究部署了"屠夫行动"。
"屠夫行动"的目的就是,不给志愿军和人民军重新部署以便再次发动进攻的时间。
美国官方陆军战史中说:
"李奇微下达了严格的命令,这次行动不得毫无节制地北进。
他指出,在第9和第10这两个实施攻击的军之间和各军内部要协调一致地向前推进。
他强调指出,他的目标是消灭敌军部队。"
李奇微自己在回忆录中也说,这次进攻采取的方针是:
"以小的代价换取敌人的最大伤亡;
避免采取一切不顾后果的无计划的推进行动,这样的行动有可能使我们被人数上占优势的敌人所包围。
……部队之间能密切配合,尤其是步兵、炮兵和空军采取了老式的协同方法。"
根据他的计划,"联合国军"于2月21日起,全线向北发起攻击。
李奇微不清楚,他判断中仍在西线的志愿军和人民军部队早已于18日已全部撤至汉江北岸,而彭德怀也已经回京报告工作。
因此,在其发起攻击后,仍以炮兵和坦克的猛烈火力,向汉江两岸实施炮击。
仅21 日,即向志愿军第50军汉江北岸阵地炮击10000余发,并派出侦察部队向汉江南岸桥头阵地进行侦察试探,有的向汉江北岸试探,遭到志愿军部队的打击后缩回。
一处激战四天之后的美军炮兵阵地的弹壳堆放点
【三】
布赖恩特·E·穆尔少将是1月刚上任美第9军军长的,并且他还是李奇威在101空降师当师长时的老部下。
"屠夫行动"刚刚开始,穆尔少将就向李奇微将军报告:
第24师的一些队伍发现前方敌人阵地已空无一人,而迅速派出的巡逻队也证实第8集团军中部前线的敌军已开始全面撤退。
得到情报后,李奇微立即命令第10军向东发起进攻,以歼灭即将到达堤川的那帮难以对付的北朝鲜先头部队。
同时,他又命令第9军向北面的汉江运动。
作为"屠夫行动"的执行者,穆尔少将需要经常坐着直升机往来视察前线。
却不想在2月24日那天,他乘坐着直升机前往汉江视察时,直升机突然了发生机械故障,晃了几下直接坠入在骊州附近的汉江。
此时2月下旬,汉江已有解冻的迹象,直升机把江上的冰层压垮、穆尔少将自然也落入江中。
万幸的是他毫发无伤,在寒冷的江水中扑腾了很久,好不容易爬上了岸;
不幸的是,他发现自己竟然在汉江北岸。
被我俘获的美军士兵
布赖恩特·E·穆尔少将非常害怕落入我军之手。
倘若我军捕获美第9军军长,那简直是天大的战果加新闻,不想上、上热搜都是不可能的。
在又冻又惊吓的刺激之下,穆尔少将突发心脏病,于是就这样身亡了。
随从好不容易才把他弄回,运回后方。
于是,陆战l师师长史密斯少将临时统领第9军的军务,直到3月5日,由威廉·H·霍奇少将接任。
穆尔少将也算得上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奇微泪沾襟",被老上司一路神坑,"屠夫行动"倒成了他的催命符。
【四】
除了穆尔少将的时运不济之外,天公也不作美。
在1951年2月21日至23日,朝鲜下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春雨。
这不仅影响了美军空军的出动,而且由于地面道路泥泞,也提高了美军地面部队行动的困难程度。
我志愿军在连续作战疲劳,粮食、弹药供给极为困难,部队减员未补的情况下,为争取更多时间,依托野战工事顽强迟滞美军的进攻。
在第一线的每个连排阵地均击退了美军的数次冲锋。
昼间阵地被占领后,夜晚再组织反击夺回,同美军进行反复争夺。有的阵地多次易手,直战至弹药打光,只剩三两个人时,才撤出阵地,有力地迟滞了美军的进攻。
志愿军挖掘了深邃的地下坑道和生活区,这些掩体可以抵御除直接命中的大口径武器之外的任何打击
"屠夫行动"连续进行了15天,直到3月6日,才占领李奇微此次进攻的目标线:
在东线,从西至东将战线推进到汉江南岸拉平了其在东部战线的凹部。
在西线,志愿军和人民军已于"屠夫行动"进攻前即撤至汉江北岸,因此,美第1军只是未经战斗推进到汉江南岸。
在中线,志愿军的阵地就在杨平、横城、阿支洞一线,美军攻击15天,才占领这一线,实际战斗推进不超过5公里。
"屠夫行动"未达到其消灭志愿军和人民军部队的目的,反而折损了一名少将军长,可笑、可笑。
看看朋友们的热情如何,笔者尚存稿美军的"撕裂者行动"、"狂暴行动"在排队等待发布中。
驻守散兵坑的我机枪小组一员刚刚收到后方传来的家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