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三塗山即“涂山”,亦名“羽山”和“会稽山”,在今洛阳市嵩县西北。该山本是虞夏时期祭天的神山。帝尧“殛鲧于羽山”、禹“娶于塗山氏”、“禹会诸侯于涂山”、周穆王“会诸侯于塗山”等著名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禹“娶塗山,谓之女娇”。因“塗山氏”本是“女娲”“有氏”的后裔,如以地名称之为“塗山氏”,若以族名称之则为“有娇氏”。女几山本是三塗山的主峰,“几”“娇”音近义通,当因禹妻“女娇”居住于此而得名。女几山南麓的七谷水(今谷蜇峪河)即“王母涧”,王母庙、神马石、登山栈道、义应侯庙和陆浑戎贵族墓地等文物遗存以及大量讴歌女几山的诗画名篇,都是研究三塗山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三塗山;涂山;女几山;崇伯鲧;夏禹
三塗山是华夏历史名山,帝尧“殛鲧于羽山”、禹“娶于塗山氏”和“禹会诸侯于涂山”等著名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然而,关于“涂山”的地望及其与“羽山”“三塗山”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争讼纷纭,莫衷一是。《史记·外戚世家》说:“夏之兴也以涂山。”可见涂山在夏王朝兴起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澄清三塗山、涂山氏及其历史文化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禹“娶涂山”与夏族的兴起
夏族本是居住在伊洛嵩山地区的古老部族。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千古传颂的佳话。夏朝初年建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虞夏之际,居住在三塗山地区的涂山氏与夏族结成互为婚姻的政治集团。这从禹“娶塗山氏”的故事,可以得到说明。
(一)禹娶塗山氏的故事
塗山氏是居在伊水岸边的古老部族。据《大戴礼记·帝系篇》:“禹娶于塗山氏之子,谓之女氏,产启。”《楚辞·天问》载:“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王逸注:“言禹治水,道娶涂山氏之女,而通夫妇之道于台桑之地。”《史记·夏本纪》说:“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列女传·母仪篇》说:“启母者,涂山氏长女也,夏禹娶以为妃,既生启。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禹去而治水。”《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也说:“禹三十未娶,行至涂山,恐时之幕,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塗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娇”,同读“乔”声,可以通用。故“女娇”即“女氏”。这说明大禹治理洪水时,迎娶了名叫“女娇”的涂山氏姑娘。她就是夏启的母亲,故被后世尊为“王母”。
大禹与女娇结婚后,很快又投入治理洪水的活动。《吕氏春秋·音初》载:“禹行功,见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塗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禹“妾待禹于涂山之阳”,说明涂山氏居住在涂山的南麓。“侯人兮猗”,大意是说:“等侯君子啊,多么长久!”这首动人的情歌,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南音”。
(二)涂山氏与有、女娲部族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春秋·运斗枢》载:“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也。”《说文·女部》说:“娲,古之圣女,化万物者也。”高诱《淮南子·览冥训》注:“女娲,阴帝,佐虑戏治也。”《风俗通》说:“女娲,伏希(羲)之妹。”相传,伏羲、女娲本是兄妹,结为夫妻,繁衍子孙,成为后来的中华民族。
炎、黄二族本是伏羲、女娲的后裔。《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韦昭注:“贾侍中云:‘少典,黄帝、炎帝之先。有,诸侯也。炎帝,神农也。······姬、姜,水名。成,谓所生长以成功也。’”这说明“少典”与“有氏”是互为婚姻的两个古老部族,“少典”是黄、炎二帝的父族,“有氏”则是他们的母族。
炎、黄母族有氏的踪迹,见于《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郝懿行疏:“平逢山即北邙山,郏山之异名也。”《太平御览》卷三《西京》说:“邙山在(洛阳)县北十里。一名平逢山,亦郏山之别名也。”“骄”,通作。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说:“骄,假借为。”可以为证。《说文·虫部》:“,虫也。”“”当是蜜蜂的别名。“伊、洛”指伊水和洛水。“平逢山”即北邙山,在今洛阳市北。这说明远古时代声名显赫的有氏,当居住在以洛阳北邙山为中心的豫西地区。
“有氏”即远古时代的有娲氏。皇甫谧《帝王世纪》载:“有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注:“按《国语》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娲氏之女。”这说明“有氏”亦称“有娲氏”,实为远有娲部族的后裔。
禹妻“女娇”,亦名女娲。《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系》云:“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同书《索隐》说:“《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这是因为《国语·晋语四》的“有氏”实即“有娲氏”。足见“涂山氏”乃是有娲氏之后,故禹妻得以“号女娲也”。
由此可见,因“塗山氏”本是“女娲”及“有(娇)氏”的后裔。如以地名称之为“塗山氏”,若以族名称之实则为“有娇氏”。
(三)三塗山发生的两件大事件
虞夏之际,在三塗山发生了帝尧“殛鲧于羽山”和“禹合诸侯于涂山”两件大事。因其年代久远且太过重要,故被后世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致使其真实面目和发生地域,都扑朔迷离,难以确知。
1.帝尧“殛鲧于羽山”
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国语·周语上》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也。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崇山”即嵩山。《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火正曰祝融。”“祝融”就是火神祝融。所谓“融降于崇山”,当与《山海经》“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的事件相关。
崇伯鲧被诛杀于羽山。《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羽山”的地望在哪里?据《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遂称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韦昭注:“羽山在今东海祝其南也。”《尚书·尧典》载,帝尧“殛鲧于羽山”。马融注:“羽山,东裔也。”《山海经·海内经》说:“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左传·昭公七年》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杜预注:“羽山在东海祝其县西南。”高诱《吕氏春秋·行论》注:“羽山,东极之山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袁珂《古神话选释》注:“羽山,在北方荒野的阴黯处。”这里所说“羽山”的地望,或在“东裔”,或“东极”,或在“北方荒野”,多以神话地名处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然此本传说,不必实指何处。”学者确指的“东海祝其县西南”(今江苏赣榆境)与“沂州临沂县界”(今山东临沂县境)相邻。郭璞《山海经·南山经》注指出:“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计此道里不相应,似非也。”因此,“羽山”的地望,至今仍是千古谜团。
必须指出的是,崇伯鲧被帝尧诛杀,屡见记录,应属信史。而祝融降临“崇山”后,才将鲧“殛之于羽山”。因此,“羽山”距离嵩山不会很远。我们认为,“羽山”实即涂山。“羽”“涂”音近义通。《白虎通·五行》载:“羽之为言舒,言万物始孳。”《广韵· 韵》说: “羽,舒也。 ”《诗·大雅·常武》: “王舒保作。 ”毛传: “舒,徐也。 ”《说文通训定声·鱼部》说: “徐,字古借涂。 ”《尔雅·释天》: “十二月为涂。 ”郝懿行义疏: “涂,古本作荼,荼亦舒也。 ”皆是其证。 因此,“羽山”实是指“三涂山”而言。
“羽山”即三涂山,还可从“禅渚”的地望得到佐证。《山海经·中山经》载:“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 堵,禹父之所化。 ”郭璞注: “鲧化于羽渊为黄熊,今复云在此。 ”“青要山”在今新安县西北,三涂山正在其南。 《水经注·伊水》说,涓水东南流“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 这说明“堵”即禅渚,就是“禹父之所化”的羽渊,在今嵩县东南。 《山海经》属先秦古籍,它与《水经注》相互印证,说明“羽山”“羽渊”都当在今嵩县境内。
崇伯鲧被诛杀后,尸体“化为黄龙”。《楚辞·天问》载:“鸱龟 ,鲧何德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归藏·开筮经》说: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崇伯鲧的尸体“三岁不腐”“化为黄龙”的传说,正是后人对其被杀充满同情的体现。
崇伯鲧被诛杀的原因,并非“治水无功”。《吕氏春秋·行论》载:“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于是殛之于羽山。”《韩非子·外储说上》说:“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屈原《楚辞·离骚》也说:“鲧 直以亡身兮,终然 乎羽之野。 ”《国语·鲁语上》说: “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 ”这说明鲧、禹父子都是治理洪水的英雄人物。 由此可见,崇伯鲧是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诛杀的。
2.禹合诸侯于涂山
据《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涂山”即三涂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南。“玉帛”是当时的实物货币。所谓“执玉帛者万国”,就是有无数方国部族向夏朝臣服,缴纳贡品之义。《华阳国志·巴志》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会稽”即涂山。这说明远处西南的巴蜀国,也来参加朝会。
《国语·鲁语下》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韦昭注:“群神,为主山川之君,为群神之主,故谓之神也。防风,汪芒氏之君名,违命后至,故禹杀之,陈尸为戮也。”《说文·山部》:“ ,会稽山也。 ”《水经注·淮水》: “涂山有会稽之名。 ”杨守敬疏引《述异记上》说: “禹会涂山,防风氏后至,禹诛之。 ”“会稽”本为前来会合稽首朝拜之义。 因夏禹在“涂山”会合诸侯,故“涂山”能有“会稽之名”。 诸侯方国到“涂山”朝会时,因防风氏迟到,被“禹杀而戮之”。 可见当时夏禹已拥有全国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正是国家权力形成的具体象征。
二、涂山的具体位置及其名义考辨
“三塗山”是否就是涂山,“涂山”的具体位置及其名义,都是尚未澄清的重要问题。
(一)“涂山”的具体位置
关于“涂山”的具体地望,以往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1.安徽怀远(或寿县)说。《史记·夏本纪》载:“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索隐》:“杜预云:‘涂山在寿春东北。’皇甫谧云:‘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寿春”在今安徽寿县,“当涂”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
2.重庆江州说。《华阳国志·巴志》载:“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江州涂山”在今重庆市江北区。
3.浙江会稽说。《越绝书》卷八《记地传》载:“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地也,去县(山阴)五十里。”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北。
4.“涂山”即三涂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载:“三塗山,在(陆浑县)西南五十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三·嵩县》说:“三涂山在县西南十里。”闻一多《天问疏证》说:“涂山本即三涂,在今河南嵩县。”这说明“涂山”即三涂山,在河南嵩县西南。
丁山《禹平水土本事考》指出:“‘禹合诸侯于塗山’‘娶于塗山氏’,不在渝州,不在会稽,亦不在寿春,其神话源流,应始三塗。”钱穆《史记地名考·三涂》说:“《水经注》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即古三涂山也。禹娶涂山氏女传说当即此。”顾颉刚说:“这三涂山大约就是熊耳山的东角。禹娶涂山,从禹传说的核心来看,应该在这一边才对,所以我以为涂山即三涂山的简称。”吕思勉《先秦史》说:“考《水经·伊水注》:伊水出陆浑县(今河南嵩县)西南,王母涧之北。山上有王母祠,即古三塗山。《方舆纪要》:三塗山在嵩县南十里,即古所谓塗山者,王母即塗山氏女也。《山海经》: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水经注》:禅渚在陆浑县东。则塗山、羽渊,地甚相近。”孙淼《夏商史稿》也说:“‘涂山’就是‘会稽山’,在今河南西部。这里正与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区相符合。”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郑杰祥《夏史初探》等,皆主此说。因此,“涂山”即“三涂山”,在今洛阳市嵩县西北,乃是学术界的主流意见。考古发现在今嵩县德亭镇孙园村、城关镇青山屯村、何村乡阎村、库区乡横落山、田湖镇陆浑村、饭坡乡禹王山等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有可能就是涂山氏的文化遗存。
“涂山”不仅是禹妻涂山氏的居住地,而且也是大禹朝会诸侯的地方。从大量考古和文献资料来看,夏族活动的中心地域在今伊洛嵩山地区。大禹治水不可能远涉今安徽、浙江一带。王充《论衡·书虚篇》已指出:“儒书言舜葬苍梧,禹葬会稽,虚也。《尧典》舜巡狩至四岳,四方之中,诸侯来会。禹王如舜,事无所改。巡狩本不至会稽,安得会计于此。”因此,“涂山”在今安徽怀远等说法,当是战国秦汉之际,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对大禹治水伟业的崇拜,大禹治水“足迹”逐渐广布全国各地后,出现的附会之辞。
(二)三涂山的宗教地位
鲧为什么会在“羽(涂)山”被处死?夏禹为什么会在“塗山”朝会诸侯?不仅因为这里是禹妻涂山氏的居住地域,而是有其更深层的宗教原因。
中华先民盛行天神崇拜的社会习俗。《礼记·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春秋繁露·顺命》说:“天者,万物之祖。”《管子·枢言》载:“道之在天者,日也。”即太阳出没运行,产生日夜寒暑和春夏秋冬,对人类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因此,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日神崇拜的社会习俗。《礼记·郊特牲》有“迎长日之至”的“郊祭”活动。《尚书·尧典》和殷墟甲骨文都有祭“出入日”的典礼。
涂山本是祭天的神山。据《管子·封禅》记载:“禹封泰山,禅会稽。”《史记·封禅书》也有同样的说法。“会稽”即会稽山,就是三涂山。《说文·示部》:“禅,祭天也。”《白虎通·封禅》说:“言禅者,明以成功相传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华先民认为,祭祀神灵与兴兵征伐,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夏商时期,尚没有“封泰山”的观念。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就是大禹率领诸侯首领,在三涂山举行盛大的祭天典礼。正因三涂山是祭祀天帝的宗教圣地,所以天神祝融才把“禹父”押到这里处死。
“燔柴”祭天的古朴仪式。《尔雅·释天》说:“祭天燔柴。”《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吕氏春秋·季冬纪》也说:“以秩薪柴,以供寝庙及百祀之薪燎。”高诱注:“燎者,积聚柴薪,置璧与牲于其上而燎之,升其烟气。”《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实柴”乃“祀日月星辰”的祭名,是将布帛及牲体放在积柴上焚烧,使烟气升天,以祭祀天帝神灵。
(三)“三涂山”得名缘由
“三涂山”的名义,因“塗”有道路之义,孔颖达《左传·昭公四年》疏:“服虔云:‘三塗,大行、 、崤渑也。 ’谓‘三塗’为三处道也。 ”“大行”即太行山,“”在今洛阳偃师市东南,“崤渑”在今河南渑池、洛宁县境。 这是说“三涂山”是指“大行、、崤渑”三条古代交通大道。 因为这三条古道距离三塗山都较遥远,故知此说不足凭信。
我们认为,“三涂山”得名应与其神山的地位相关。因此,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寻思:一是“涂”通作“除”,有修除之义。《荀子·礼论》:“斋戒修涂。”王念孙《读书杂志》曰:“涂,读为除。”《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俞樾《群经评议》说:“涂之言除也。”是其佐证。《周礼·春官·典祀》:“掌外祀之兆守,皆有域,掌其政令。若以时祭祀,则帅其属而修除。”郑玄注:“修除,芟扫之征召也。”《礼记·郊特性》载:“祭天,扫地而祭焉,于其质而已矣。”所谓“修除”就是在郊外祭天时,除去杂草,“扫地而祭”之义。二是“涂”通作“舒”。《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郝懿行疏:“涂者,古本作荼,荼亦舒也。言阳气虽微渐舒也。舒、荼古字通用。”《说文通训定声·鱼》:“涂,假借为荼。”郑玄《周礼·考工记》注引郑司农云:“荼,读为舒。”是其佐证。《说文·予部》:“舒,伸也。”《集韵·真韵》:“伸,申也。”《战国策·魏策四》:“衣焦不申。”吴师道注:“申,舒也。”《说文·申部》:“申,神也。”是“涂”有神灵之义。三是“塗”“封”义通。《广雅·释宫》说:“封,塗也。”《后汉书·祭祀志下》说:“封者,谓封土为坛,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三”有“多”义。因此,“三涂山”就是常年祭天的神山之义。
(四)女几山与禹妻“女娇”
女几山本是三塗山的主峰。《山海经·中次八经》载:“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 麂,其鸟多白 。 ”郭璞注: “似雉而长尾,走且鸣,音骄。 ”郝懿行疏: “山在今宜阳县西。 ”“女几山”今名花山(俗名花果山),海拔1831米,位于今宜阳县花果山乡境内,在今嵩县县城西北约20公里。 那么,“女几山”因何而得名? 换句话说,这位“女几”到底是何方神灵? 目前所知,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西晋彭娥遗几处:据南朝刘义庆《幽明录》记载,西晋永嘉之乱时,宜阳县有女子姓彭名娥,正背负汲器到溪边打水,突然看到长沙王叛军,已攻破她家的坞堡向她袭来,便与贼相搏。贼兵擒缚彭娥,将杀之。彭娥仰天大呼:“皇天宁有神不?我为何罪,而当如此!”倾刻,只见溪旁的大山从中分开,平路如砥,彭娥便奔入山门。群贼亦逐娥入山,山遂复合,泯然如初。彭娥与群贼全埋葬山下,她丢下的汲器,遂化为巨石,形状似鸡,后人号曰“石鸡山”。“石鸡山”亦名“女几山”。明宜阳知县顾达的《谒女几祠》诗,正是记述彭娥贞烈故事的诗篇。
二是兰香神女遗几处:李贺《兰香神女庙》诗云:“兰桂吹浓香,菱藕长莘莘。香雨逄瑶姬,乘船值江君。吹箫饮酒醉,结绶金丝裙。”王琦注:“《太平广记》:杜兰香者,有渔父于湘江洞庭之岸闻儿啼声,四顾无人,唯一三岁女子在岸侧,渔父怜而举之。十余岁,天姿奇伟,灵颜姝莹,迨天人也。忽有青童灵人自空而下,来集其家,携女俱去。临升天谓渔父曰:‘我仙女杜兰香也,有过谪人间,元期有限,今去矣。’自后时亦还家。······长吉所称,但云兰香神女,不连‘杜’字。又据《昌谷诗》下原注,谓昌谷中之女山,即兰香神女上升处,遗几在焉。与《广记》所载不类,盖另是一人。其庙亦当在女山上。”
三是富禄女几升仙处:北宋初年乐史撰著的《太平广记》卷六《陕县》载:“女几山,《九州要记》云:‘富禄县有女几,年八十,居陈留沽酒,得道后飞升于此山,因名之。’”“富禄县”在今越南顺化省境内,“陈留”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的陈留镇。这是说“女几”本是越南顺化省人,因在陈留沽市卖酒,得道升仙,飞居于此山而得名。这自然也是后儒附会的仙话故事。
“女几山”见于《山海经》,得名年代相当久远。多年来,我们曾从宜阳赴女几山登游,但对其名称的由来,百思不得其解。近来赴三塗山蛰峪河及其周围进行考察,方知女几山本是三塗山的主峰,山下有“王母祠”“王母涧”等文化遗存。这里的“王母”正是指禹妻涂山氏讲的。其山“鸟多白”,恰与禹妻名“女娇”暗合。因此,“女几山”的得名,应与禹妻“女娇”有着密切的关系。
“几”“娇”古音同属见纽,音近义通。四川德阳地区的“女几山”,《隋书·地理志·蜀郡》双流县下作“女伎山”。是“几”可通作“伎”。《诗·小雅·小弁》:“维足伎伎。”《经典释文》曰:“伎,本亦作。”是“伎”同“ ”。 《广雅·释诂一》说: “,履也。 ”《庄子·天下》: “以 为服。 ”成玄英疏: “木曰 ,草曰 。 ”《经典释文》曰: “麻曰 ,木曰屐。 屐、同,、同。 ”《史记·孟尝君列传》: “蹑而见之。 ”《索隐》曰: “,亦作僑。 ”颜师古《汉书·卜式传》注: “,即今之鞋也,南方谓之。 ”《说文·履部》: “屐,也。 ”说明“”“”均为鞋属,含义相通。 、嬌均读乔声,可以通假。 《广雅·释诂二》: “,健也。 ”王念孙疏证: “,读为 。 ”李善《文选·曹植〈七启〉》注: “,今为,古字无定也。 ”禹妻“女娇”,《汉书·古今人表》作“女”,是其佐证。 由此可见,“女几”与禹妻女娇本为一人,古人传写文字不同罢了。
“白”是禹妻“女娇”的美好象征。“”“娇”音近可通。《诗·小雅·车》载:“依彼平林,有集维。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毛传:“,雉也。”这首赞扬新娘美丽贤惠的诗篇,用雉来比喻美丽的姑娘。陆机《毛诗草木鸟兽鱼疏》卷下说:“,微小于翟也。走且鸣曰,其尾长,其肉美。”郭璞《尔雅·释鸟》注:“雉,即鸡也,长尾,走且鸣。”《说文·鸟部》:“,走鸣长尾鸡也。乘舆以为防 ,著马头上。 ”段玉裁注: “按《韩诗·郑风》: ‘二矛重’,谓以羽饰矛。 防,《金部》云: ‘插以翟尾’,此云以尾者,,翟属也。 ,《广韵》《玉篇》皆音娇。 ”这说明鸡本属雉类,长有美丽的羽毛,常作为长矛及马车上的装饰品。
凤鸟是一种奇异的五采神鸟。许慎《说文·鸟部》说:“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山海经·南山经》说:“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这里的“鸡”实指野鸡,本名为雉。这说明“雉”属于凤鸟类飞禽。
有鉴于此,“女几山”本因禹妻女娇曾居住在这里而得名。因其年代久远,传写有异,致使后世人们难以理清这位山神的本来名号了。这个问题的澄清,为“涂山”即三塗山的史实,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佐证。
三、三塗山的历史传说与文物遗迹
三塗山及其周围地区,保存有许多历史传说和文物遗迹。澄清它们的具体内容和保存状况,对了解三塗山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
(一)王母涧、王母祠与头宫娘娘庙
我国远古部族多依山傍水而居,禹妻涂山氏居住区内的溪水,便被后人称为“王母涧”。《水经注·伊水》载,伊水“东北过陆浑县南。之水出于釐山,南流注于伊水。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即之水也”。杨守敬按:“伊水东北流,先纳王母涧,后历三涂山。王母祠,盖即下所云女几上有西王母祠也。”“陆浑县”在今嵩县城东北约6公里的田湖镇北古城村,“陆浑县”西南的“王母祠”当是祭祀禹妻涂山氏的祠堂。
据《水经注·伊水》:“伊水又东北径东亭城南。”东魏(534~550年)设置的东亭县在今嵩县西南的旧县镇。“王母涧”是东亭城东边向南流注于伊水的首条大涧,有可能就是今嵩县西北流经大章乡的牛头沟河。然而,我们到现场考察后发现,这条河虽然地处女几山南坡,但位置略微偏西,且河水沿岸没有发现与“王母祠”有关的文物遗迹。因此,若将这条河判定为“王母涧”,尚存疑虑。
据《水经注·伊水》,王母涧东“有七谷水注之,水出女(机)(几)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东南流注于伊水”。熊会贞按:“《太平寰宇记》女几庙在伊阳县西三十里,盖西王母祠,又有女几庙之名。”今嵩县西北位于女几山正南坡的蜇峪河,由七条主要支流汇合而成,正是郦道元所说的七谷水。这条河由两条较大支流汇合后,向南注入伊河。
颇为重要的是,在蛰峪河东侧支流上游黄水庵村神马岭的山坡上,现存一座小型石雕山神庙。从其建筑形制和风格看,年代当属东汉。庙体由花岗岩石块制成,屋顶呈立体三角形,高1.64、宽0.92、深0.67米。举架和屋脊由七件石料构成,前壁中有圆拱门饰,屋坡有石刻筒瓦状构件,檐部有七个滴水,脊呈条状,两端饰吻。结构严谨,造型古朴,保存完整(图一)。在黄水庵村北蛰峪河的东岸,至今仍保存有头(涂)宫娘娘庙一座。受当地百姓世代供奉,香不绝。这里的“头宫娘娘庙”,实即涂宫王母庙(图二)。因此,我们认为,《水经注》所说的“王母涧”,应是指今天的蜇峪河而言。
(二)梁王顶石庙与西王母祠
在蛰峪河西侧的支流,发源于鹰嘴山东北,经栗子园、葛沟、南台村,在杨村南与发源于花山正南侧,流经前坪、段庄、德亭而来的东侧支流汇合。颇为重要的是,在佛泉寺村西北有个叫梁王顶(亦名莲花顶)的地方,现存有两处古代石质神庙(图三)。1986年,嵩县人民政府将梁王顶石庙群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封为“梁王”爵号的为数不少,不知是指哪位梁王。这里海拔约1645米。梁王顶地势平坦,建有前石殿和后石殿两处石质神庙。前石殿占地约2亩,现存有莲花殿3间,尚有僧人居住。院内存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修路功德碑等5通。在前石殿西北约2公里处,便是后石殿。由5座独立的无梁架石屋组成,墙体及房顶全部用石板、石柱、石梁拼成,做工十分精致。门两旁石板墙体对称,上半部雕凿的是方格窗户形状,下半部浮雕为长方形蜜蜂图案(图四)。蜜蜂造型栩栩如生,头顶祥云,身浮花瓣,翅翼伸展,腹须灵动。现存明万历十九年(1591)重修石庙碑4通,多已严重风化。我们推测,这里有可能就是《水经注》所说“西王母祠”的地方。
(三)女几山栈道与唐宋游览胜地
女几山本是华夏名山,文化积淀丰厚。数千年来,在中华先民的心灵里占据着重要地位。因女几山地势险峻,为攀登方便在山的南北两侧,都开凿有登山栈道。在女几山南坡现存有隋唐时期开凿的登山栈道遗迹(图五、六)。壁上栈道开凿痕迹明显,圆形柱洞规距整齐,排列有序。今宜阳张坞乡境内的花山北侧,亦有登山的栈道遗迹。
西晋张轨曾隐居女几山。据《晋书·张轨传》,西晋凉州刺史张轨(255~314年)“少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典则,与皇甫谧友善,隐于宜阳女几山”。后来,张轨得到朝廷赏识,“轨以时方多难,阴图据河西,筮之,遇《泰》之《观》,乃投策喜曰:‘霸者兆也。’于是求为凉州”。西晋灭亡后,张轨创立前凉政权,遂称霸西域。
唐宋元明时期的达官贵人,常到女几山游览,留下许多诗画名篇。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有“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句。
白居易《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诗云:“何处画功业,何处题诗篇?麒麟高阁上,女几小山前。”
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裴然有感》诗云:“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
岑参《送梁判官归女几旧庐》诗云:“女几知君忆,春云相逐归。草堂开药里,苔壁取荷衣。老竹移时小,新花旧处飞。可怜真傲吏,尘事到山稀。”
李贺《昌谷诗》云:“高眠复玉容,烧桂祀天几。”
羊士谔《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诗云:“女几山前春雪消,路旁仙杏发柔条。心期欲去知何日?惆怅回车上野桥!”
宋邵雍《女几祠》诗云:“西南有高山,山在杳冥间。神仙不可见,满目空云间。千年女几祠,门临洛水边。但闻霓裳曲,世人犹或传。”
宋蔡襄《云中不见女几山》诗云:“宜阳南路是仙山,雪拥云埋杳霭间。洗眼来看无处觅,不知可否在人寰。”
宋张耒《女几山》诗云:“不复当年端正楼,多情犹问故宫游。山川不改繁华尽,须信人生一世浮。”
唐代诗人羊士谔的遗憾,得到明代江南才子唐寅的回答。唐寅曾到女几山游览写生,留下《春游女几山图》《山路松声图》等4帧书画佳作。他的《春游女几山图》诗云:“女几山前春雪消,路旁仙杏发柔条。心期此日来游赏,载酒携琴过野桥。”《山路松声图》诗云:“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闭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唐寅游览女几山的诗画作品,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另外,元代诗人元好问等大家,也都留下过许多歌咏女几山的诗篇,可见古代女几山在士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四)周平王神马与女几山祭典
在女几山南麓接近蛰峪河源头的山半腰,在一座石台基上放着一个长约4.5、高约2.5、厚约图九神马石侧面的石刻文字1.6米的马头状巨石。马头朝南,马头的眼睛特别是口部及牙齿等部位,都经过加工雕琢,形制颇似一个马头骷髅。在眼睛下方有竖写朱书“日京”二字(图七、八)。石马头与平台间只有几处接触支点,其间缝隙清晰可见,当地群众称其为“飞来石”。在石马头的侧面,竖刻楷书“周平王神马,一千(岁)”2行,共8字。末一字已漫漶不清,疑是“岁”字(图九)。这显然是件特意刻制的大型石刻神马头。因此,当地群众将这里称为“神马岭”。在神马石东南约200米蛰峪河东岸有数块耸立的巨石,中间的一块巨石上亦朱书有“日京”二字(“京”字下半风化残泐)(图一○、一一)。
马是六畜之长,中国古代有神马的传说。《山海经·海内北经》,犬戎国“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逸周书·王会解》说:“犬戎文马而朱鬣,缟身,目若黄金,名曰吉黄之乘。”《说文·马部》:“,马赤鬣缟身,目若黄金,名曰。吉黄之乘,周文王时犬戎献之。······西伯献纣以全其身。”《文选·东京赋》:“扰泽马与腾黄。”李善注引《瑞应图》云:“腾黄神马,一名吉光。”《抱朴子·对俗》也说:“腾黄之马,吉光之兽,皆寿三千岁。”这里的“吉量”“吉黄”“腾黄”和“吉光”的含义相通,都是指“目若黄金”的神马而言。
神马石上的“日京”与“吉光”的含义相同。《说文·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释名·释言语》:“吉,实也,有善实也。”“京”,通作景。《诗·商颂·玄鸟》:“景员维河。”陈奂传疏:“景与京通。”《方言》卷一:“京,大也。”钱绎笺疏:“京之言景也。”《说文·日部》:“景,光也。”因此,这件名为“日京”的石刻神马,指的就是名为“吉光”的犬戎国神马。
马是祭祀名山大川的重要牺牲。我国古代器物上,凡以朱砂丹书的文字,多与宗教祭祀相关。《周礼·考工记·玉人》:“天子巡守,宗祝以马。”郑玄注:“其祈沈以马。”《经典释文》引《小尔雅》云:“祭山川曰祈沈。”形体高大的马称为“骄”。《说文·马部》说:“马高六尺为骄。《诗》曰:‘我马唯骄。’”《诗·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毛传:“骄,壮貌。”骄马与“女娇山”的名称暗合。因此,这里的大型石刻神马头,当是祭祀女几山牺牲的象征。而神马石东南方巨石上的朱书“日京”二字,当是告诉人们,这里是用“日景”神马来祭祀山神的道场。
这件神马石为什么会称为“周平王神马”呢?换句话说,周平王与神马间有什么关联?据《文选·张衡〈东京赋〉》,东汉王朝“总集瑞命,备致嘉祥,圉林氏之驺虞,扰泽马与腾黄”。李善注引《阴嬉谶》曰:“圣人为政,泽出马。”颜延之《赭白马赋》说:“昔帝轩陟位,飞黄服皂。后唐膺,赤文候日。汉道享而天骥呈才,魏德懋而泽马效质。”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引《瑞应图》说:“腾黄者,神马也,其色黄,王者德御四方则至。一名吉光,乘之寿三千岁。”这是说凡太平盛世“王者德御四方”时,“飞黄”“赤文”等神马就会到来。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史记·秦本纪》也说,周幽王十一年(前771)“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周平王因“避犬戎难,东徙洛邑”,挽救了周朝的灭亡,可谓是“德御四方”的君王,故有“日景”神马来至。因此,神马石的侧面刻写“周平王神马,一千岁”字样,是说用周平王时名叫“日景”的“千岁”神马,来祭祀女几山的神灵。
神马石悬置在山腰的石台上,也与古代祭山的“悬”礼仪相合。《尔雅·释天》载:“祭山曰县。”郭璞注:“或或县,置之于山。《山海经》曰:县以吉玉是也。”郝懿行义疏:“县者,《公羊·僖三十一年》疏引李巡曰:‘祭山以黄玉及璧,以置几上,遥遥而之若县,故曰县。’李说是也。”“”同庋,是放东西的架子。“县”读如悬。“庋悬”是将祭品放置支架上悬空祭山的礼仪。因此,这件神马石摆放的位置和形状,符合中国古代祭山的礼仪。
我国古代常用马匹来祭祀神灵,考古发掘西周成周城和春秋郑都新郑遗址的祭祀坑里,都殉葬有大量马匹。但用石刻马头来作为祭祀山神的牺牲,实属罕见。由此可见,这件神马石的发现,为女几山的宗教属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因为它被放置在人迹罕至的山林里,才能历经千年而保存至今,显得弥足珍贵!
(五)启母石与禹凿辕的传说
大禹开凿辕险道与启母石的动人传说,流传已久。颜师古《汉书·武帝纪》注引《淮南子》说:“禹治鸿水,通辕山,化为熊。谓塗山氏曰:‘欲,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塗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辕山”在今洛阳偃师市东南,是洛阳越辕关通向南方的交通要道。这是说禹治洪水时为凿通辕山的道路,曾“化为熊”进行开山劳作。禹妻涂山氏因遭到惊吓,仙化为石,生子名启。今嵩山脚下和女几山南麓,都有“启母石”的遗迹。
女几山南麓的启母石和石旁的老栗树,备受世人颂扬。黄庭坚《涂山》诗云:“涂山绝顶忆神功,亘古情形一览中。启母石迎新月白,防风冢映夕阳红。洪流匝地曾拘兽,老树参天欲化龙。有径直通霄汉外,登临无不是仙踪。”明代杨瞻《谒夏禹祠》诗:“云绕涂山晓色浓,千年老树肖盘龙。涧流石母生苔绿,玉产仙岩映日红。山顶寒鸦巢禹穴,林间落叶舞西风。万方洪水归沧海,永赖当年疏凿功。”杨瞻是明代宰相杨博之父,山西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人。进士出身,拜官贵州道监察御史、兵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等职。
(六)周武王望祭三塗山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他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决定营建东都洛邑。据《逸周书·度邑解》,“自洛延于伊,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塗,我北望过于有岳,丕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尚书·尧典》:“望于山川。”蔡沈集传:“望而祭之,故曰望。”《广雅·释天》说:“望,祭也。”“三塗”,三塗山。“有岳”即太岳,在今山西霍州境。“河”,黄河。“天室”即太室山,是嵩山的主峰,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北。“度邑”即规划营建东都洛邑的活动。这是周武王为营建洛邑到太室山举行祭天典礼时,对“三塗山”进行望祭的记录。
西周初年的天亡簋铭说:“乙亥,王有大礼。王凡(般目)三方,王祀于天(太)室,降。天(太)亡(望)佑王,殷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上帝。”“乙亥”指周武王十一年二月乙亥日,“王”指周武王,“大礼”祭祀天地的礼仪。“般目”即《说文》所谓“转目视也”,“三方”指《逸周书》所说的三塗、太岳、黄河三方,“天室”即太室山,“天亡”即太公望。天亡簋铭与《度邑解》相互印证,说明周武王为营建洛邑到太室山举行祭天典礼时,确有望祭“三塗山”的礼仪。
据《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记载:“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又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望祭“泰山、河、海”,是秦汉之际形成的礼仪。西周初年,周王祭天的场所虽已转移到嵩山的主峰太室山,但三塗山仍是与太岳、黄河并重的望祭对象。
(七)周穆王“会诸侯于塗山”
西周王朝建都成周城,在今洛阳市老城东北的河两岸。据《左传·昭公四年》:“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康有丰宫之朝,穆有塗山之会。”杨伯峻注:“塗山,在今安微怀远县东南八里,淮河东岸。”今本《竹书纪年》载,周穆王“三十九年,王会诸侯于塗山”。因位于今安徽怀远的涂山,距西周东都成周城路途遥远,且处在时常叛乱的淮夷地区,故周穆王在那里朝会诸侯的可能性甚小。而三涂山位于西周东都成周城南约90公里,近在京畿。因此,周穆王朝会诸侯的“塗山”,也应是指位于今嵩县的三塗山而言。
(八)三涂山与陆浑戎
春秋时期,在三涂山地区居住着一支由我国西北部迁来的陆浑戎。陆浑戎的故事,便成为三涂山文化的重要内涵。
春秋时期,秦国为了扫除向西北地区扩张的障碍,便与晋国联合胁迫陆浑戎迁徙到伊水沿岸。《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杜预注:“允姓之戎,居陆浑,在秦、晋西北。二国诱而徙之于伊川,遂从戎号,至今为陆浑县也。”《左传·昭公九年》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晋梁丙、张率阴戎伐颖,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先王居祷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戎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逼我诸姬,入我郊甸,戎有中国,谁之咎也?今戎制之,不亦难乎?伯父图之!’”这说明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被迫从今甘肃敦煌地区迁到今嵩县、伊川境内的伊河流域。
陆浑戎居住在三涂山地区。《左传·昭公四年》载:“四岳、三涂、大室、阳城、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杜预注:“三涂,在河南陆浑县南。”“陆浑县”城在今嵩县东北田湖镇。《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雒与三涂。······九月丁卯,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雒。陆浑人弗知,师从之。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子奔楚,其众奔甘鹿。周大获。”杨伯峻注:“雒即雒水,今作洛水。三涂山在今嵩县西南,伊水之北。有事,祭祀也。雒与三涂皆在成周,故请于周。”公元前525年,晋国以祭祀洛水和三涂山为名,采取偷袭的方法灭掉陆浑戎。这说明三涂山是陆浑戎居住的中心地区。
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伊川县呜皋镇徐阳村伊水北岸发现223座春秋时期陆浑戎贵族墓地,出土大批珍贵器物。说明陆浑戎居住的区域就在今嵩县、伊川境内的三塗山地区。
楚庄王伐陆浑戎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北上,企图与齐、晋争霸中原。他欲窥视九鼎,兼并周室,取代天下。据《左传·宣公三年》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王孙满严辞以对说,昔“成王定鼎于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发兵以攻打陆浑戎为名,到东周王室的境内阅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以劳师为名,严辞以对。楚庄王无奈,只得扫兴而归。
必须指出的是,四川德阳地区也有女几山与洛水。《山海经·中次九经》载:“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东注于江。”《汉书·地理志·广汉郡》雒县注云:“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水经注·江水》说,江水“又东过江阳县南,雒水从三危山广(魏)〔汉〕雒县南注之”。《文选·郭璞〈江赋〉》载:“惟岷山之导江,初发乎滥觞,聿经始于洛沫,拢万川乎巴梁。”李善注:“《汉书·广汉郡》雒县有漳山,雒水所出,入湔。雒与洛通。”郝懿行《山海经·中次八经》疏:“案左思《蜀都赋》‘浸以锦洛’即此水。刘逵注以为上雒桐柏山之雒水,误矣。此雒在四川入江,李冰之所导也。”这条位于四川德阳地区的洛水(今名鸭子河),源出四川什邡市西北的章山,东南流经广汉市,至金堂县汇合湔水后流入沱江。由此可见,位于四川什邡市西北的章山,古时亦名“女几山”。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的陆浑戎,由三涂山迁居四川广汉地区后,将“女几山”和“洛水”的名号也带到那里的缘故。
(九)义应侯庙与三涂雾雨
在嵩县城关镇崖口村的山巅上,有座宋代敕建的“义应侯庙”。据庙内现存的碑文记载,北宋庆历年间大旱,宋仁宗命赋军张海涛到三涂山祈雨,封三涂山神为义应侯,并敕建“义应侯庙”,供人祭祀。公元1086年,宋哲宗赵熙亲撰封义应侯的敕文,嘉赞三涂山“能出云雨,殖财用,有功烈于民”。因而“三塗雾雨”就成为嵩县八大景之一。
今嵩县城关镇瑶北坡办事处崖口村山巅的“义应侯庙”里,仍保存着北宋义应候敕文残碑以及清乾隆、同治年间重修义应侯庙的碑刻文物(图一二)。这座位于蛰峪河下游东岸山巅上的“义应侯庙”,祭祀的神灵名曰“义应侯”,实为主管三塗山的神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多次赴三塗山实地考察和对历史文献的综合疏理,可以得出四点基本认识:
1.三塗山即“涂山”,亦名“会稽山”和“羽山”,在今洛阳市嵩县西北。《管子》记载禹“禅会稽”,说明三塗山本是虞夏时期祭天的神山。帝尧“殛鲧于羽山”,禹“娶涂山氏”、“会诸侯于涂山”,周武王望祭“三塗”,周穆王“会诸侯于塗山”等著名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可见“三塗山”在中国远古时代的重要地位。
2.禹“娶塗山,谓之女娇”,因“塗山氏”本是女娲部族和有氏的后裔。如以地名称之为“塗山氏”,若以族名称之则为“有娇氏”。
3.女几山是三塗山的主峰,“几”“娇”音近义通,此山本因禹妻“女娇”居住在这里而得名。这个问题的澄清,为“涂山”即三塗山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因此,女几山南麓的七谷水(今谷蜇峪河),可能就是《水经注》所说的“王母涧”。
4.三塗山本是华夏名山。女几山麓的王母庙、神马石、登山栈道和义应侯庙等文物遗存以及大量讴歌女几山的诗画名篇,都是研究三塗山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的澄清,对研究虞夏之际以及三塗山地区的历史文化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运章,史家珍,周加申
来源:《洛阳考古》2016年第2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汪鸿琴
校对:耿 曈
审订:罗舒平
责编:汪鸿琴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