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腰亚目—叶蜂科(上):樟叶蜂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膜翅目
广腰亚目
叶蜂总科
叶蜂科
叶蜂科(学名:Tenthredinidae)为膜翅目叶蜂总科的一个科,是叶蜂总科乃至整个广腰亚目下最大的一科,包含约7500个已知的物种,占整个广腰亚目的大多数。本科的模式属为叶蜂属(Tenthredella)。
本科昆虫的幼虫貌似毛虫,通常为植食性,以树木和灌木的叶片为食,大量发生时可能对植株造成危害。成虫则大多采食花蜜和花粉。雌虫会使用其锯状的产卵器将植物组织切出一隙缝,并产下半透明的卵嵌入其中。
1.形态特征
本长2.5-20mm。头部短,横宽。后头有时发。上颚中等发站。具额唇基缝。触角窝下位。触角常9节,少数属种少至7节或多达30节。前胸侧板腹面尖出或钝截。互相远离或接触,腹板游离。中胸小盾片发达。具跗片;后上侧片不甚鼓凸。无侧腹板沟。后胸侧板不与腹部第1背板愈合。前足胫节端距1对,内距常分叉;各足胫节无端前距,基跗节发达。前翅e室较狭,R脉端部平直或下垂,2r脉常存在、少数缺如。Rs脉基端极少消失,至少具一完整的端臀室。后翅常具5-7个闭室。腹部第1背板常具中缝,无侧缘脊。产卵器短小,常稍伸出腹端。幼虫多足型,腹部具6-8对足,潜叶和蛀干种类有时部分退化。触角3-5节。
成虫身体较短粗,腹部没有腰,触角线状,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前翅有短祖的翅虑,前足胫节有2端距,产卵器扁,锯状。
幼虫伪蠋式,体光滑,多皱纹,头的每侧只1个单眼,腹足通常6-8对,生在第二至第八、第十节或第二至第六、第十节上。
蛹有羊皮纸质的茧,在地面或地下化蛹。
卵扁,产在植物组织中。
2.生长繁殖
孤雌生殖普遍,有些种的未受精卵只产雄虫,有些只产雌虫,有些则既产雌虫又产雄虫。成虫通常在嫩茎或叶上产卵。幼虫一般营自由生活,有腹足6-8对,但也有生活在叶片、瘿、茎或果实中的。
3.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4代,以卵或幼虫在茧内越冬(有的在土内越冬)。不同种类,其发生规律各异。如:樟叶蜂一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结茧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发生为害,3月底老熟入土结茧化蛹;4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大量出现,4月底入土;第三代幼虫5月中旬出现,6月上旬前后入土;第四代幼虫6月下旬开始为害,由于发生期不整齐,幼虫期可延迟至7月底8月初,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越冬。成虫交尾后即可产卵,每次产卵一粒于嫩叶内。卵经3-5天孵化,幼虫常聚集在一起取食。幼虫共4龄,经15-30天老熟幼虫入土结茧,2-3天后化蛹。
4.分布范围
已知5000种以上,分隶5亚科、250多属。全世界分布,中国已知336种,主要有:油茶叶蜂、白蜡叶蜂、樟叶蜂、杨黑点叶蜂、落叶松红腹叶蜂、橄榄绿叶蜂、小麦叶蜂等。
5.樟叶蜂
樟叶蜂(学名:Mesonura rufonota),为膜翅目叶蜂科。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及四川等省(区)。此虫年发生代数多,成虫飞翔力强,所以为害期长,为害范围广。它既为害幼苗,也为害林木。苗圃内的香樟苗,常常被成片吃光,当年生幼苗受害重的即枯死,幼树受害则上部嫩叶被吃光,形成秃枝。林木树冠上部嫩叶也常被食尽,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特别是高生长,使香樟分叉低,分叉多,枝条丛生。
(1)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7~10mm,翅展18~20mm;雄虫体长6~8mm,翅展14~16mm。头黑色,触角丝状,共9节,基部二节极短,中胸发达,棕黄色,后缘呈三角形,上有“X”形凹纹。翅膜质透明,脉明晰可见。足浅黄色,腿节(大部分)、后胫和跗节黑褐色。腹部蓝黑色,有光泽。
卵:长圆形,微弯曲,长1mm左右,乳白色,有光泽,产于叶肉内。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18mm,头黑色,体淡绿色,全身多皱纹,胸部及第1~2腹节背面密生黑色小点,胸足黑色间有淡绿色斑纹。
蛹:长7.5~10mm,淡黄色,复眼黑色,外被长卵圆形黑褐茧。
(2)生活习性
孤雌生殖普遍,有些种的未受精卵只产雄虫,有些只产雌虫,有些则既产雌虫又产雄虫。成虫通常在嫩茎或叶上产卵。幼虫一般营自由生活,有腹足6~8对,但也有生活在叶片、瘿、茎或果实中的。
(3)发生规律
樟叶蜂在江西、广东一年发生1~3代,浙江、四川为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结茧越冬。由于樟叶蜂幼虫在茧内有滞育现象,第一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后,有的滞育到次年再继续发育繁殖;有的则正常化蛹,当年继续繁殖后代。因此在同一地区,一年内完成的世代数也不相同。
成虫白天羽化,以上午最多。活动力强,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雄成虫有尾随雌虫,争相交尾的现象。交尾后即可产卵,卵产于枝梢嫩叶和芽苞上,在已长到定形的叶片上一般不产卵。产卵时,借腹部末端产卵器的锯齿,将叶片下表皮锯破,将卵产入其中。95%的卵产在叶片主脉两侧,产卵处叶面稍向上隆起。产卵痕长圆形,棕褐色,每片叶产卵数粒,最多16粒。一雌可产卵75~158粒,分几天产完。幼虫从切裂处孵出,在附近啃食下表皮,之后则食全叶,在大发生时,则叶片很快就被吃尽。幼虫食性单一,未见为害其他植物。
樟叶蜂在浙江越冬代成虫4月上、中旬羽化。一代幼虫4月中旬孵出,5月上、中旬老熟后入土结茧,部分滞育到次年,部分5月下旬羽化产卵。二代幼虫5月底至6月上旬孵出,6月下旬结茧越冬。发生期不整齐,第一、第二代幼虫均有拖延现象。
6.麦叶蜂
麦叶蜂(学名:Dolerus tritici),属于膜翅目,叶蜂总科,叶蜂科,世界记载共约170种。以幼虫危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成缺刻,严重时可将全部叶尖吃掉。影响了小麦的光合作用,造成小麦的产量下降。成虫夜间潜伏在麦苗基部或浅土中, 白天活动、交配、产卵, 有假死性。
(1)形态特征
麦叶蜂雌成虫体长8.6~9.8毫米,雄成虫体长8.0~8.8毫米;除前胸背板、中胸前盾板和颈板为赤褐色外,其余部位均为黑色;翅近透明,上有淡黄色细斑;雌虫腹末有锯状产卵;头部有网状花纹,复眼大。卵淡黄色,呈扁平肾形,表面光滑,长约1.8毫米。老熟幼虫体长17.7~18.8毫米,呈细圆筒形,头深褐色,体灰绿色,背部为暗淡蓝色,腹部10节。蛹体长9毫米左右,雄蛹略小,初为黄白色,羽化前变为棕黑色,顶端圆,头胸部粗,腹部细小,末端分叉。大麦叶蜂成虫与小麦叶蜂相似,但其中胸前后盾板为黑色,盾板两侧后缘赤褐色。黄麦叶蜂成虫为黄色,幼虫为浅绿色。黄麦叶锋幼虫常与黏虫混淆,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黄麦叶蜂有腹足7~8对,各体节都有皱纹;黏虫幼虫有腹足4对,体节光滑无皱纹。
(2)生活习性
麦叶蜂在北方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冬,3月中、下旬或稍早时成虫羽化,交配后用锯状产卵器沿叶背面主脉锯一裂缝,边锯边产卵,卵粒可连成一串。卵期约10天。一头成虫平均产卵20.3粒, 其自然死亡率为4.9。
幼虫分5 龄, 同一龄幼虫4月上旬到5月初是幼虫发生危害盛期。5月上、中旬小麦抽穗后,老熟幼虫入土20厘米左右作土茧越夏,到10月间化蛹越冬。幼虫共5 龄, 1、2 龄幼虫日夜在麦叶上危害; 三龄后, 白天躲在麦株基部附近, 下午4-5 时开始上爬危害麦叶, 至次日上午10 时下移躲藏。危害严重时, 可将叶片吃光, 仅留主脉。麦叶蜂幼虫有假死性, 稍遇振动即可掉落, 虫体缩成一团, 约经20 分钟后再爬上麦株取食危害。
麦叶蜂幼虫有趋绿危害习性,一般水肥条件好生长茂密的一类麦田发生重, 其次是二类麦田, 三类田及麦棉套种地块发生较轻。
麦叶蜂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冬季温度偏高,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蛹的越冬;春季温度回升早,土壤湿度大,成虫羽化期无大雨天气,对其羽化有利;幼虫喜欢潮湿环境。
(3)为害症状
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成缺刻,重者可将叶尖全部吃光。初孵幼虫多在其附近较矮的麦苗心叶或嫩叶上取食, 为害成缺刻或短条, 宽度为0.3-0.5mm;2 龄幼虫为害宽度为1-1.8mm; 3 龄1~ 3mm, 并出现似剪刀横断的为害状; 5龄幼虫咬食宽度可达8mm。3龄前多集中在下部叶片或比较矮的无效分蘖上取食, 3 龄以后始为害有效分孽的上部叶片,且食量在四龄以后迅速大幅度增长。
麦叶蜂在冬季气温偏高、土壤水分充足、春季气温度适宜、土壤湿度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危害严重;沙质土壤麦田比粘性土受害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