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一座城市的新陈代谢,也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一环。城市更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小到一家咖啡馆的出现、大到一个商圈的更新,甚至市民的精神状态变化都与此相关。
以"科技视角下的城市更新"为主题的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昨天在上海举行,这是上海科技界规模最大的多学科、综合性、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以1个主论坛、8个平行论坛和2个专题活动的规模,聚焦城市更新中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治理服务等科学和技术问题,探讨新理念、新方案、新路径。
"适应性再生"需要面对新问题
什么是我们需要的风貌?如何甄别具有标本价值的历史建筑?如何平衡生产、生活、交通、各类建筑用地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的"一连串"问题,显示出城市更新问题的复杂性。
郑时龄表示,城市更新涉及物质性更新和非物质性更新,具体包括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的更新、建筑的更新、城市环境和道路的更新、城市意识的更新。城市更新既可以是拼贴式的小修小补,也可以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当下,上海的城市更新正从"开发性更替"向"适应性再生"转变,《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对未来的上海城市景象给出了这样的描绘,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转变难免出现新问题,比如一些老建筑的建筑立面翻新需要用到红砖和青砖,但是现在烧砖的窑已经很少了。坐落在静安区铜仁路的邬达克代表性建筑之一的"绿房子"翻新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绿房子"因通体绿色釉面砖而得名,这些釉面砖是当年应吴同文的要求由"泰山砖厂"特别烧制。历经80年风雨,绿色砖墙已经斑驳不堪。清理外墙时,建筑师保留了破损较小的大部分面砖,将隐蔽部位的釉面砖卸下,替换到需要修补的主立面上,并修复面砖线脚细部。针对面砖因风化不均而产生的色差问题,定制四种近似颜色的釉面砖以修补调整色差。
"可不可以去寻找新的材料来替代已经匮乏的红砖和青砖?"郑时龄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建筑师在城市更新中大有可为
4天经历两场台风、层建筑外墙脱落、城市积水等问题,让郑时龄反复提到的城市韧性一词又一次敲击人们心灵。
韧性城市是指整个城市系统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增长,更适宜的居住,同时又能提高生活品质的城市。在全国的总体规划中,上海是首先提出韧性城市发展目标的。
郑时龄透露了一组数字,我国每四万个人里才有一个建筑师,而美国2000个人里就有一个建筑师,意大利甚至400个人里就有一个建筑师,那么多建筑师都在干什么?答案是为建筑考虑更多。比如一片建筑群中,不同楼宇的朝向、光照、材料、使用情况各不相同,如果配备更多建筑师,就能对这些楼宇进行更细致地考察,提出的更新方案也将更加因地制宜、因楼制宜。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云敏表示,洪涝和地震灾害、地下水土污染等问题,对高密度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高效运行的城市工程系统非常重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的安全运行与宜居水平,是未来城市更新的方向。
应将"软性"发展指标纳入考量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每年会公布《城市安全指数报告》,除基础设施安全与韧性、城市医疗与公共卫生保障、智慧城市建设与信息安全、城市减碳与固废绿色处置等"硬性"指标外,还有一个指标叫作居民身心健康与社会安全。《城市安全指数报告2021》年数据显示,上海在安全指数上排名居中,居民身心健康与社会安全这一指标相对弱势。
"人的心理效应能够反映城市的宜居性。"陈云敏说,他的团队试图结合居民的心理效应,建立起一个有普适性的、表征城市宜居性的评价体系。他们采集了社交媒体中的博文内容,重点收集了文本和发文者所在的城市信息。
"过去我们比较关注硬件,对于人的发展、生活方式和城市意识等‘软性’指标还没有纳入到城市更新范围之内。"郑时龄认为,是时候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城市更新应是可持续的有机更新。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