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时,就曾发生过一起轰动社会的事件。
一位鉴宝专家行骗时,把一位老人家传的乾隆真迹说成是赝品,之后又假意可怜老人,设套把这幅真迹花17万买下,却转头拍卖出去8700多万。
这位老人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非常懊悔自己当年看错了人,便想要通过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那么,这位老人成功了吗?时过境迁,那位鉴宝专家如今怎么样了呢?
农村老汉来节目鉴宝
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是一档在全国广受欢迎的鉴宝节目。自2006年开播以来,这档节目以其独特的鉴宝环节和专业的文物鉴定吸引了无数观众。
2009年春天的一个周末,郑州市民老朱带着一幅祖传的古画,踏入了节目现场。
这幅画裱在一个略显陈旧的木框里,画面上的山水若隐若现,颜色略显暗淡,但仍能看出其独特的韵味。
老朱对书画文物一窍不通,只知道这幅画据说是乾隆年间的作品。他们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希望通过节目了解画作的真实价值。
"这可是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听说是乾隆皇帝的真迹呢!"老朱满怀希望地对工作人员说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海选现场人头攒动,各种奇珍异宝琳琅满目。轮到老朱时,专家刘岩仔细端详着他们带来的画作。
刘岩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看上去学识渊博。他的目光在画面上来回扫视,不时皱眉思索,还用放大镜仔细查看画作的细节。
最后,刘岩缓缓开口:"这幅画确实有些年头了,算得上是古画。从笔法和用料来看,应该是清代中期的作品。不过,恐怕不是乾隆皇帝的真迹,很可能是后人仿冒的赝品。"
老朱听闻此言,脸上露出失望之色。
刘岩见状,温和地说道:"别灰心,这幅画虽然不是真迹,但也有其价值。这样吧,你们今晚到我下榻的宾馆来找我,我可以为你们免费答疑解惑,详细讲解一下这幅画的来历和价值。"
当晚,老朱如约来到刘岩下榻的五星级宾馆。他们敲开房门时,刘岩正在整理一些文件。房间里摆放着几本厚厚的艺术品图录,显示出主人对艺术品的研究颇深。
刘岩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开始仔细讲解画作的特点。"这幅画虽然是赝品,但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从笔法和用色来看,应该是清代中期的作品。你们看这里的山峦轮廓,还有这里的树木,都显示出很高的技巧。"刘岩一边说,一边指着画作的细节。
老朱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道:"那这幅画值多少钱呢?"
刘岩略作思考,回答道:"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这幅画最多能卖到三万元左右。"
说着,他拿出一本厚重的艺术品拍卖会记录,翻到其中一页说:"你们看,去年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一幅乾隆真迹才拍出不到8万元的价格。你们这幅仿作,自然不可能超过这个价格。"
老朱听后有些失望,但又觉得三万元也不算少了。毕竟这幅画在他们家里一直是个摆设,能卖出这个价钱已经出乎意料。
刘岩见状,善意地提议:"我在收藏界有些人脉,认识一些收藏古字画的买家。如果你们想出手的话,我可以免费介绍。凭我的面子,说不定能让你们多卖几万块钱。"
老朱闻言大喜,连声道谢。他们觉得遇到刘岩真是太幸运了,不仅得到了专业的鉴定,还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第二天下午,刘岩果然带来了一位姓程的藏家。程先生看上去五十岁左右,衣着考究,举止优雅,一看就是有身份的人。
在刘岩的巧舌如簧下,程先生仔细观察了画作,最终同意以17万元的价格购买这幅画。
"程先生,这幅画虽然不是乾隆真迹,但也是难得的清代古画。您买下它,不仅是收藏了一件艺术品,更是保护了一份文化遗产。"刘岩如此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对文物的尊重。
程先生点头表示认同,老朱则喜出望外。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幅画竟然能卖出如此高价。交易完成后,老朱千恩万谢,满载而归。
然而,一年后,事情却出现了惊人的转机。
17万的传家宝,到了电视上价值7位数
2010年金秋十月,天高气爽,老朱正悠闲地坐在家中的沙发上,漫不经心地浏览着电视节目。突然,一则新闻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拍卖师铿锵有力的声音从电视里传出,宣布一幅珍贵的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以7800万元的惊人价格落槌。
主持人随后补充道,考虑到各种费用,这幅画的最终成交价将超过8700万元。
然而,当镜头转向拍卖品时,老朱顿时如遭雷击,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盯着屏幕。
电视里展示的画作,赫然就是他们一年前以17万元卖出的那幅所谓的"赝品"。
画面上那熟悉的笔触,栩栩如生的山水构图,还有那独特的乾隆御笔题款,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就是他们曾经拥有的珍宝。
老朱如坐针毡,内心翻江倒海,瞬间意识到他们可能落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
回想起一年前的经历,种种细节开始在他们脑海中清晰重现。
老朱突然意识到,这一切,现在看来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目的就是要骗走他们手中的珍宝。
老朱懊悔不已,懊恼的情绪如潮水般涌来。他痛苦地意识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文物知识的匮乏和对所谓"专家"的盲目信任,才导致他们错失了一笔足以改变一生的巨额财富。
那幅画从17万元到8700万元的惊人差价,无疑是对他们天真和轻信的无情嘲讽。
震惊和悔恨之余,老朱决定不能就此罢休。他们认定这是一个有预谋的骗局,决心要讨回公道。
然而,在准备诉讼材料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文物鉴定界竟然有两位名叫刘岩的专家,两人的履历都相当出色,在业内都有一定的声誉。
这个发现让老朱陷入了新的困境。他们开始怀疑,究竟哪一位才是欺骗他们的那个"刘岩"?
之后,通过不停的验证,老朱终于确认了当时欺骗自己的专家是哪个刘岩。
只是,尽管确定了涉案人员,但朱氏兄弟在维权之路上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
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首先,老朱发现自己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刘岩曾怂恿他低价卖画。
当时的交谈都是口头进行的,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录或录音。这使得朱云的指控在法律上缺乏有力支撑。
更棘手的是,朱云也无法证明当年他卖出的画就是后来在电视上看到的那幅拍卖天价的真迹。
尽管他坚信那就是同一幅画,但在法律层面上,这种主观认定是不足以成立的。没有专业的鉴定报告或其他物证,朱云的说法很难得到法庭的认可。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刘岩巧妙地避免了留下任何签字或协议。
所有的鉴定意见和建议都是口头传达的,这使得朱云难以证明刘岩在交易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没有书面证据,朱云的指控就如同无根之木,难以在法庭上站稳脚跟。
面对这些困境,朱云咨询了多位律师。
然而,律师们的意见都不太乐观。他们认为,即便将案件诉诸法庭,朱云赢得官司的可能性也极其渺茫。缺乏实质性证据,加上交易已经过去相当长的时间,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朱云胜诉的几率。
尽管如此,朱云还是决定走法律途径,希望能够讨回一个公道。
然而,法院的一审判决结果却让他彻底失望。法院认定,朱云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他在交易中受到欺骗或胁迫。相反,法院认为当年的交易是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
更让朱云感到沮丧的是,法院指出双方在交易时签订了相关协议,这份协议清楚地表明了双方对交易的认可。
这份协议成为了判决的重要依据,证明交易是合法有效的。法院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刘岩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欺骗或欺诈行为。
面对这样的判决结果,朱云感到既愤怒又无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朱云意识到,没有新的突破性证据,案件已经无法继续推进。他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这件事可能就这样不了了之。
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作为整个事件核心人物的鉴宝专家刘岩,似乎不用为此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结语
朱云的遭遇无疑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教训。因为一时的疏忽和对古玩领域的不了解,他失去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祖传之宝。
即便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正,最终也以败诉告终,这不仅让他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心理创伤。
更令人愤慨的是,那些精心设计骗局的人却能够逍遥法外,甚至可能依旧在古玩市场上过着风生水起的生活。
这种结果不仅让受害者感到无助,也让人对整个古玩市场的公平性产生质疑。
事实上,古玩市场一直以来都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领域。
即便是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内行人,有时也会被高明的赝品所迷惑。对于像朱云这样的外行人来说,在没有足够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提高防范意识是避免受骗的关键。我们要时刻谨记"贪便宜吃大亏"的道理,不要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
对于价值不菲的物品,更要谨慎对待,宁可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验证,也不要冒险做出可能令自己后悔终生的决定。
各位读者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跟笔者一同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也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哦。
参考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