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家辉,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普通,但他的经历绝对不普通。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第一位华裔商务部长、第一位华裔驻华大使,他的“第一”可真不少。
然而,令人感到错愕的是,这位曾经光芒四射的华裔政客,在上任时对我国采取强硬政策,堪称“寸土不让”但卸任后他却摇身一变,频频往返我国,靠着自己的政治资源大肆“捞金”。
可以说,骆家辉不仅在美国政坛上游刃有余,在中美两国之间的腾挪更是堪称“妙手”。
那么,这位令人瞩目的华裔政客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人生?
台山移民的美国梦
骆家辉的故事,得从他的祖父辈开始讲起。
上世纪初,骆家辉的祖父骆世泽从中国台山漂洋过海来到美国,那时候,满怀着“美国梦”的移民们涌入这片陌生的土地,期盼着在这儿打拼出一番天地。
刚到美国的骆世泽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帮工,也就是干最底层的活,给别人打杂。
尽管生活艰苦,骆世泽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坚信下一代的命运会更好。
果不其然,骆世泽的儿子、也就是骆家辉的父亲——骆荣硕,在13岁时随家人从广东台山来到了美国。
骆荣硕参加了美军,并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立下了战功。
战后,骆荣硕凭借退伍军人的身份,获得了美国政府为退伍老兵提供的公共住房。
在那个年代,退伍军人的地位不低,获得这样的资源对于像骆家辉这样的移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命运的“馈赠”。
他们对小小年纪的骆家辉严加管教,期盼着他能通过读书飞黄腾达。
骆家辉也没有让父母失望,从一个台山移民家庭出身的小孩,到耶鲁法学博士,完成了这个跨度惊人。
骆家辉的政治崛起
骆家辉从25岁踏入政坛的那一刻起,便注定这条路不会轻松,但也绝对不会无趣。
1975年,他刚从波士顿大学法学院毕业,便拿到了在华盛顿州金县检察院的助理检察官职位。
在之后的工作中,他格外勤奋,不仅认真处理每一件案子,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1981年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他帮助华裔议员周马双金竞选助选,这让他首次尝到了政治的甜头。
助选成功后,骆家辉萌生了自己的政治梦想。
1982年,他果断迈出第一步,决定参选华盛顿州众议员。
华裔的身份没有成为他的“束缚”反而成为了他的优势。
那个年代的西雅图,已经有了不少华裔居民,骆家辉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与华裔社区紧密联系,获得了大部分华裔选民的支持。
这一策略非常奏效,32岁的骆家辉顺利当选为华盛顿州众议员,在州议会的11年间,骆家辉表现出色。
他不仅迅速积累了立法经验,还凭借勤勉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到了1993年,他的政治生涯更上了一个台阶——他成功当选为金县县长,成为这一重要职位的第一位华裔领导人。
从助理检察官到县长,他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但这还不是骆家辉的“巅峰时刻”一九九六年他参加了华盛顿州州长选举。
骆家辉充分发挥了华裔选民的支持,同时吸引了大批主流社会的选票,凭借过人的政治智慧和独特的背景,他在选举中以54%的得票率成功当选,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
作为华裔州长,骆家辉的成就自然不容小觑,他不仅在地方事务上表现出色,还成为了中美之间的桥梁。
骆家辉的复杂态度:既合作又对抗
作为美国州长,他既要维护美国的利益,又不能完全忽视自己与中国的血脉联系。
在他担任州长时,他便频繁访问中国,力促华盛顿州与中国的双边贸易。
他多次率团访问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希望为美国企业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在他的推动下,华盛顿州的农产品、电子设备等在中国市场上找到了更广阔的销路,这让当地的经济受益匪浅。
但另一方面,骆家辉在面对一些涉及政治敏感性的议题时,却又表现得异常强硬。
比如他在商务部长任内,对华为采取了极具针对性的打压政策。
当时,华为正准备在美国市场大展拳脚,但骆家辉却以“国家安全”为由,直接封杀了华为的美国招标资格。
这一举动让许多中国企业对他非常不满,觉得他简直是站在了美国利益的最前线,丝毫没有为华裔企业考虑。
卸任后的“捞金”之旅
2014年卸任后的骆家辉似乎突然间放下了那些年在政坛上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换上了一副全新的面孔。
摇身一变,成了中美经贸合作的“热情推动者”满脸笑容地为美国公司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凭借他在美国政坛的丰富经验和与我国的深厚渊源,他在这些公司里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美国企业打通中国市场,给他们出谋划策。
毕竟,骆家辉对我国的了解可不是纸上谈兵,他知道哪些政策是“门槛”哪些公司能帮助美国企业顺利进入我国。
举个典型例子,某次骆家辉受邀为一家美国科技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正打算进入中国的新能源市场。
他凭借着在政坛积累的资源和关系,帮这家公司开拓了中国的几个重要业务合作伙伴,促成了一笔利润丰厚的交易。
他的咨询服务费用也是不菲,每次出场不仅有着高昂的讲课费,还能拿到一笔丰厚的佣金。
可以说,骆家辉从政客到商业顾问的转型十分顺利,个人财富也在悄然积累。
然而这种“捞金”行为迅速引发了舆论的热议。
在骆家辉频繁活跃于各大经济论坛的同时,一些媒体不无讽刺地指出,曾经那个对我国颇为强硬的“政客”如今却成了来“赚大钱”的人。
但不管外界怎么评价,骆家辉的“捞金之旅”显然还在继续。
他巧妙地利用自己作为政客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在中美两国间游走,既没有被完全边缘化,也没有丧失自己的地位。
或许,这也是他成功的秘诀:既能坚守美国利益,也能抓住市场机会捞一把。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于2011年8月14日发布的——《骆家辉携家人首次亮相:我代表的是美国价值观》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于2018年11月28日发布的——《40年40人:用了100年走了一英里,他成为了全村的骄傲》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于2012年10月31日发布的——《骆家辉:三一华为受阻是例外 欢迎中国投资提供就业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