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S E R
U T M B
口述|Zoe
记录|徐凡
一个高效运转的私补团队对精英越野跑运动员的赛场表现有多重要,已在越野跑圈更加广为人知。而对申加升来说,Zoe一个人就是一个金牌团队。
Zoe是他的妻子、超级经纪人、和孩子的母亲。她从2019年开始给申申做赛事经纪人,开始为他在每一次大赛上做私补,每次都有新挑战,但她总是要求自己交出最圆满的答卷。结婚后俩人的孩子七七在2021年5月出生,Zoe开始全程带着七七为申申做补给,是令圈内人惊叹的超级女战士。七七也从一岁到三岁,一直见证着爸爸在妈妈的支持下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也习惯了在终点线前和妈妈一起等待爸爸、和他一起冲线。
今年申加升第一次挑战UTMB组别,太太Zoe与他一起面临着和西部100完全不同的全新挑战。越野100记者在官方精英运动员见面会上采访了陪同申申前来参会的Zoe,以下是她的口述——
私补的核心:交通调度和物资准备
越野跑做私补的一个挑战是交通,有时候两个CP点之间,运动员在山上跑的时间,可能和我开车需要的时间差不多,如果中间耽误,可能就赶不上下一站补给,会给运动员状态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这需要对交通状况很熟悉,也需要一个非常精确的时间调度安排。但是对于UTMB这个赛道,早在2017年的时候,我就以观摩者的身份对UTMB这个赛道有所了解,各补给站点之间的道路已经不知道开车经过多少次了,因此这一次UTMB补给的交通调度,我基本上心里是有数的,到时候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Zoe一家三口与UTMB女掌门Catherine赛后合影。
这不像今年西部100,当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交通。我到达一百公里处最大的补给点Foresthill时,尽管只比申申进站提前几分钟,但没有耽误什么事情。那个时候正好七七也睡着了,TNF的一位伙伴在陪他,我可以正好专心给他做补给。
但是去下一个补给点时发生了一点波折,不过问题出在组委会,并不是我自己。渡河点附近的这个补给站前道路狭窄,只能乘坐组委会的摆渡车才能过去。但我们到达时,好像正好有一辆摆渡车坏了,只剩下一辆摆渡车,座位很有限。我们已经排队等了半个小时,前面还有七八十人在等,我看了看,这些人要得摆渡车摆个四五趟才能轮到我们,看申申的进度,我们很可能赶不上给他做补给,我很着急。只不过非常幸运的是,我看到旁边一个志愿者老大爷正好要送朋友走那条路,我们就挤在他的皮卡车最后一排过去了。
补给的内容,我俩之间合计过很多,主要是依据以前的经验来,都准备好了。在这方面,我的原则一直就是要有备无患,我把能想象到各种状况所需要的东西,我都备着。有时候申佳升觉得我带的东西是不是太多了,但我总是宁愿有余量,也不愿意在需要的时候没有。
其实无论是物资,还是时间安排上,我基本上都是喜欢安排比较多的余量,我不太允许发生一些我计划之外的事情。留出富余量,我就会更加从容。
我以前是学媒体的,后来又做过公共关系的工作,那个时候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所有事情要确定到位。这可能是我的性格,也是我一直以来已经形成的做事方式,我习惯于提前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都事无巨细地想一遍。累在前面,让自己在现场时有更多选择。
不过西部100和UTMB的补给规则最大区别是,西部100鼓励所有亲朋好友来给自己的运动员加油鼓劲,就像一个盛大的嘉年华,很多本地运动员是全家出动来沿途加油,氛围非常好。但从竞技来讲,尽管并不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国外运动员来说,还是会稍稍有些吃亏的。
西部100还允许有配速员,自然也是本土运动员更容易找到合适的配速员。这不仅仅是很难找到人,而且好不容易找到了,可能对方对这些事情并不熟悉,需要很多协调沟通,无论是补给还是配速员,都是这样。
而UTMB规定每个精英运动员只能有一个私补人员,这是我更加习惯的模式,毕竟多人补给时,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团队协调,相比之下,一个人应付补给所有事务可能效率更高。而且从竞技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其实会更公平一点。
当然,UTMB的单人补给规则,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参与人数非常多,而道路条件有限,不可能容纳那么庞大的亲友团。UTMB倡导环保,鼓励大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但作为精英运动员的私补人员,我们有专门的车证,交通调度上还是比较灵活。
UTMB的真正挑战
申申这次挑战UTMB组别,是他这一次跑需要熬夜的比赛。我们都在这方面缺乏经验:超过15小时之后,他的身体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需要什么不一样的支持吗?他不十分确定,我也和他一样。
今年西部100的时候,他的肠胃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那个时候无论出现什么问题,最多也就是15个小时。这次UTMB就不一样了,在15小时之后成为真正的挑战。
我们这次也做了很多讨论,我准备了很多肠胃方面的药品,但到时候他的肠胃到底会是什么情况?如果出现什么情况,这些准备的东西是不是用得上,都要到了现场才知道。
同时,他在赛道上经过了15个小时后,胃口会不会发生变化?这也是我们都未知的状况。对我来说,只能是尽量多做准备。还是我一贯的原则,哪怕到时候用不上,但我能想到的都会准备好。
申申去年在CCC组别获得亚军,只比冠军差了六分钟。很多朋友都会说,你要不要今年再试一试CCC,说不定名次能再进一步?但是申申觉得当时已经是发挥得很不错了,他对结果已经很满意。因此还是决定挑战对他来说全新的UTMB组别。可以说,两次西部100都是为今年的UTMB做准备。
但他现在还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这次西部100后受伤了。结束西部100赛事后就直接来到欧洲备赛,但7月份一直在治疗伤病,训练计划没办法完成。欧洲这边的理疗条件很不方便,医生很难约,我们甚至做好了回国准备,八月初的时候还在担心能不能正常参赛。
幸好他后面慢慢恢复了,尽管到现在还不能说是痊愈,但我觉得非常幸运了,至少他已经可以正常出发了吧!
我觉得这也许是个好事,因为这些情况,对结果就觉得没有那么高的期待了,心态反而更好了。
▲申加升、Zoe、七七一家人在2024西部100现场。
今年UTMB的赛道也非常热,但这种热和西部100的热非常不一样。对申申来说,他觉得更不适应UTMB的炎热。也许是海拔的原因,或者是经纬度的原因,但也不十分确定,申申说在山的阳面跑步训练时,体感没有在西部100的时候好。
申申笑着说,其实可能差不多的,但自己跑一场忘一场,总是觉得下一场更难、挑战更大。
七七和申申让我的心态越来越从容
在给申申做补给的这么多年,我的一个最大转变是,对于突发状况、或者我觉得没有做好的地方,心态更加从容了。
最开始的转变是七七带给我的。刚生下他的前三个月,我作为新手妈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刷的最多的就是小红书母婴频道,觉得自己这也没做到、那也没做到,有时候觉得“哎呀,这个情况好像很严重!”总是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
但是三个月后,我跟申申说,我再也不刷小红书了。我就正常地根据自己的观察去养育七七,如果真觉得有啥问题,就直接去问医生,医生如果说没问题,我就放心,医生说要治疗,那就去治疗。该怎样就怎样。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抵抗焦虑,而且也明白了,其实很多时候焦虑是人为制造的,根本没有必要。我也开始学会,能解决的问题就解决,如果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先放一边。
七七也从一二岁时的懵懵懂懂,现在UTMB大赛时已经三岁零三个月。经历了所有重大赛事,他也开始对我们在做的事情有些明白了,比如他知道我要在这个时候给爸爸送吃的,他自己也要去终点接爸爸。
我的心态越来越淡定,也来自于申申在这些年的改变,他也在赛道上表现得越来越成熟。
他在2019年跑CCC的时候,前面40公里一直领先,但到40公里时就崩掉了。但是现在,比如去年的CCC,最开始20公里的时候,他一直是一个人在前面,但我心里是比较安定的,我非常相信他对自己的把控,他当时那样跑,我相信那是因为他的确是状态非常好。而且,他现在即便在比赛中崩掉,也不会立刻就真的崩掉,一般还是能很快调整过来。我心里会比较确定,一般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申申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在他进补给站时,不会巴拉巴拉地给你说很多话,例如“我感觉怎么样”、“我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他是只有在出了非常大状况的时候,才会主动说出来。
因此,常规补给时,他的状态如何,是否需要一些计划之外的额外支持,都靠我的观察。我会单方面输出一些信息,比如我去问“你的腿感觉OK吗?”然后看他的反馈,他可能会说“OK”,如果不行,他也会说“不OK”,然后我就看看要不要给他简单做些按摩之类。我主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判断他的状态。还有些时候,我会跟他讲一讲他前面选手的时间,这一类的信息。
每次比赛后,我们一般都会先冷静一两天,毕竟两个人都很累了。然后会有一些复盘,为下一次比赛中两人配合积累经验。我在赛道上给他做补给的时候,也会去观察别人都吃些什么、准备些什么?别人有没有一些我们没想到过的东西?如果有,赛后我就会去问他,下次我们要不要试试那个新的东西?
给他做了这么多年补给,尽管我觉得也算是得心应手了,但对我来说,每一次还是新的挑战。就好像参加考试,尽管考试都是一样的,但是试卷的内容都不一样。我好像是和申申一起升级打怪,对这件事还是一直充满热情,总是希望下一次能做得更好。
申申从2018年跑UTMB赛事的各个组别,每年都会带回去一个奖杯,这次我也跟他开玩笑说,要不要这次也带个奖杯回家?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