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4104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来源 | 环球零碳、腾讯研究院等
编辑|jiang
01. 全球首个神经连接机械腿,截肢者恢复自然行走
7月1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刊发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展现了神经技术领域的最新前沿进展— 一种使用人类神经系统驱动的仿生腿,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截肢人群恢复自然步态。据研究团队介绍称,他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手术程序(拮抗-拮抗肌神经界面,简称AMI),通过重新连接断裂的肌肉和神经产生电信号,然后通过皮肤上放置的电极进行检测,用于控制仿生义肢。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被时代杂志誉为“仿生时代领袖”的休·赫尔(Hugh Herr)博士介绍称,这项试验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展示了完全由神经调控的义肢。这是由人类神经系统控制着的运动,而不是机器人算法。赫尔博士强调,现在发生的事情几乎是奇迹,截肢人群可以用正常速度来行走,几乎不需要考虑(佩戴着假肢这件事)。(来源:财联社)
in有话说
这是史上第一次,膝盖以下截肢的患者有机会能通过神经信号控制机械腿的运动,并以自然步态恢复行走。据悉,麻省理工已经对AMI技术申请了专利,赫尔教授希望能够在5年左右推出商业版本的产品。赫尔教授也透露,他的实验室更广泛的目标是“用人类可以自己控制的组件重建人体”,而不是依赖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设备,因为这些东西“感觉不是身体的一部分”,而赫尔的目标是将“人类大脑与电机械全面连接起来”。
02.DustAI再获红杉美国1600万美元投资
6月27日,前 OpenAI 工程师创办的法国 AI 初创公司 Dust 宣布获得红杉美国领投的新一轮 1600 万美元融资,致力于为企业打造定制化的 AI 机器人,这笔新资金将帮助公司扩展到美国,实现其全球扩张。红杉美国去年 7 月也参与了 Dust 550 万美元初始融资轮次。
Dust 表示,其产品已有超过 5000 名活跃用户,并在本月达到了 100 万美元的年经常性收入。目前,Dust 大部分销售来自法国的其他初创公司,如 Qonto 和健康科技公司Alan,但客户还包括美国的碳会计企业 Watershed。(来源:有新Newin)
in有话说
据悉,Dust并不构建 AI 模型,而是开发软件,集成了 OpenAI、Alphabet Inc.的Google、Anthropic 和 Mistral AI 的产品,并与 Slack 等应用程序连接。Watershed 联合创始人Avi Itskovich表示,Dust 的助手对非工程师员工最有用,使他们能够在不编写代码的情况下开发复杂的数据项目。
03. 人形机器人正式进厂打螺丝!
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 AI 与德国汽车制造巨头宝马(BMW)达成商业合作协议,计划将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引入汽车生产线。Figure公司创始人兼CEO Brett Adcock表示,通用型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尚未被充分开发。他相信Figure的机器人将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并创造更安全、更一致的工作环境。这一愿景与宝马制造公司的创新战略不谋而合。宝马制造公司总裁兼CEO Robert Engelhorn博士强调,汽车行业正在快速演变,公司致力于将创新技术整合到生产系统中。他认为,通用型机器人解决方案有潜力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使员工能够专注于未来的转型工作。
Figure AI是一家专注于开发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于2022年由Brett Adcock创立,Figure AI的目标是开发能够在实际环境中工作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并提高生产力。Figure AI已经吸引了大量投资。2023年6月,公司宣布完成了一轮7.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22亿美元。(来源:AI寒武纪)
in有话说
这一合作标志着通用型机器人在工业应用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通常是为特定任务设计的,而Figure的人形机器人旨在执行更广泛的工作,有潜力在制造过程中承担各种复杂、危险或重复性的任务。
04.知乎发布AI产品「知乎直答」:用提问发现世界
6月29日,知乎正式发布全新的AI产品“知乎问答”,旨在通过大模型应用创新,为用户和创作者带来全新的生产力工具,探索提问的全新形态,帮助每个人更好地“用提问发现世界”。
据了解,知乎直答是知乎AI搜索功能的正式产品化,同时拥有独立域名和服务入口,可为全网用户带来更优质的提问、搜索、结果生成和归纳体验。目前该产品已上线PC端,用户通过相关域名即可进行体验。未来知乎直答将陆续推进App开发和多模态能力引入,并积极探索对外合作。(来源:知乎)
in有话说
与市面上大多数AI产品不同,知乎直答的幻觉更少,因为其主要基于知乎创作者的真实问答数据。同时,知乎直答还注重连接用户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列出了所有的引用来源,还支持用户以段落级甚至句子级去进行溯源,助力更多创作者被用户发现。
05. LumaAI新增关键帧功能,一键生成好莱坞特效大片
6月29日,知名3D建模平台Luma AI宣布,其文生视频模型Dream Machine新增“关键帧”功能,并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使用。用户通过关键帧只需上传一张开头和一张结尾图片,然后描述一下想生成的效果就能轻松制作一部迷你好莱坞特效大片。
这个关键帧相当是一个视频生成可视化控制功能,可以帮助大模型框定生成的内容,同时在文本的引导下生成内容的效果、场景切换、运镜也更精准,非常适合媒体制作人员。(来源:AIGC开放社区)
in有话说
对于Luma AI发布的新功能,多数网友都表示非常兴奋,惊奇,自己也能动手制作好莱坞那样的特效大片了。从现阶段的文生视频赛道来看,Luma AI是处于第一梯队的,其功能甚至超过了Sora。唯一缺点就是生成视频时间过长,对算力的要求太大。
06.AI“吞电”太猛,科技行业盯上核电
7月1日消息,亚马逊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即将与美国联合能源公司(Constellation Energy)达成一项直接供电协议。后者是全美最大的核电站所有者。今年3月,亚马逊子公司曾以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核电数据中心。
核电是美国目前较为稳定可靠的电力来源,而科技公司愿意为全天候不间断的电能供应支付溢价。核电数据中心实现了市场中最可靠的商家与最具支付意愿的客户的匹配。由于不需要新建基础电网设施,这种模式能够提高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并减少输配电能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美国联合能源公司总裁约瑟夫·多明格斯(Joseph Dominguez)表示,与科技公司签订合同,将覆盖其获得再许可的成本,并延长核电站寿命。自年初以来,该公司的股价已上涨超过70%。(来源:华尔街日报)
in有话说
专家表示,即使科技公司通过资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来抵消核电交易的负面效果,结果也可能是增加对天然气的依赖。尽管天然气发电在成本和不间断性上具有优势,它仍然与减排目标相悖。据《华盛顿邮报》此前报道,数据中心所需的庞大电力导致了化石燃料使用率的反弹,这与各大科技巨头的可持续发展承诺形成了鲜明对比。
07.谷歌清洁能源投资又有大动作,收购贝莱德旗下太阳能公司股份
7月1日讯,谷歌已宣布入股贝莱德基金旗下的永鑫能源公司(New Green Power),并可能从这家公司购买至多 300 兆瓦的可再生能源,以帮助谷歌及其供应商减少碳排放。永鑫能源是一家位于中国台湾地区的太阳能开发商和运营商。
谷歌全球数据中心能源主管 Amanda Peterson Corio指出,这项投资的目标是推动在中国台湾地区建立一个1吉瓦的大规模太阳能管道。据悉,中国台湾地区的目标是到 2025 年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 20 吉瓦,到 2050 年达到 80 吉瓦。
在此次入股永鑫能源之前,谷歌上月还宣布了与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公用事业公司 NV Energy 达成一份电力协议,为美国内华达州的数据中心提供先进的地热能电力。(来源:财联社)
in有话说
在人工智能应用井喷的时代,随着更多的数据中心的建成,科技行业的用电量急剧增加。目前,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加紧推动气候目标,通过更大规模的清洁能源投资来减少与其运营和价值链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且,谷歌希望在所有的运营地持续使用无碳能源。目前谷歌正大举投资清洁能源。
08.AI热,让特斯拉加快布局储能系统
7月3日讯,尽管特斯拉公布连续第二个季度交付量下降,不过,整体交付量表现好于市场预期,带动公司股价飙升超过10%,最高去到231.30美元。但好消息不仅这一个:特斯拉的太阳能和储能业务在二季度也迎来新的突破。
7月2日,特斯拉旗下的能源子公司Tesla Energy公布数据显示,在2024年二季度部署了9.4GWh的电池储能产品,创下最高季度纪录,季度环比增长 129%,年度同比增长 157%,增速惊人。Tesla Energy表示,今年第二季度取得的骄人成绩,主要得益于加州拉斯洛普超级储能工厂持续扩产Megapack。Megapack则是特斯拉打造的一款超大型商用储能系统。
特斯拉的储能业务主要包括Powerwall和Megapack两类产品。Powerwall是一款家用储能系统,能够储存太阳能板产生的电力,用于夜间或停电时供电。Megapack则是一款超大型商用储能系统,适用于大型商业和工业客户,如数据中心、医院和学校等。(来源:华尔街见闻)
in有话说
大摩分析师Adam Jonas坚定地看好特斯拉的储能业务,并认为AI热潮带来的电力需求将让特斯拉成为美国能源市场上的关键参与者。Jonas表示,目前AI数据中心正在美国各地建设,这些数据中心将化身“吞电巨兽”,给美国电网带来巨大负荷。Jonas预计,受益于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Tesla Energy在2024财年的营收将超过70亿美元,到2025年,利润率可能会超过特斯拉汽车业务。未来特斯拉储能业务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太阳能业务,到2030年将对特斯拉的整体盈利能力做出重大贡献,并给予了Tesla Energy大约1300亿美元的估值。
09.中国风电专利竞争力跃居第一
7月2日消息,日本经济新闻委托专利调查公司Patent Result(东京文京区)统计了风力发电机相关的专利。对2015年~2024年4月底公开的16万9822件专利,根据国际申请的有无及竞争对手的关注度等对竞争力评分。2005年以后中国在申请件数上超过德国和日本,位居首位,每年申请件数超过其他国家10倍的年份也很多。在专利竞争力方面,中国2023年首次超过丹麦占据首位。(来源:日经中文网)
in有话说
专利申请数量多表明研发重视程度高,有可能有助于未来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统计显示,在2023年世界新开发的风力发电(116吉瓦)中,中国国内占到65%,大部分采用了中国制造的发电机。从累计装机容量来看,中国也达到4成,超过美国和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制造的成本竞争力也很强。美国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统计显示,2023年7~12月中国企业的涡轮机(动力设备)价格为每万亿瓦30万美元,仅为国外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InnoSpace是一家专注于科技企业孵化加速和开放式创新的创新服务机构,以“创造有价值的产业链接”为理念打造创新型技术与服务平台,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以产业资源助力企业发展。围绕前沿产业与科技领域,InnoSpace以“技术创新产业化”为核心,以“产创合作+技术转化”模式链接场景、技术、与资本,搭建起“三擎驱动”开放型创新生态系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