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2日报道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近日发表题为《中文计算机迷们是如何破解语言难题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中文打字比赛本身没什么令人兴奋的,但2013年的一个赛事是个例外。当时还是学生的黄振宇(音)每分钟能打出222个汉字,即每秒3.7个字,相当于一个人每分钟打出200多个英文单词(普通打字员平均每分钟能打出40个英文单词)。如何使用西式qwerty键盘上的26个字母输入数以千计的汉字,这是中文世界长期面临的挑战之一,而黄先生的表现令人惊叹。
中文没有字母表一度为人们所关切。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这意味着用汉字打字和发报速度要慢许多。不少人曾认为,汉字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当西方的个人计算机革命开始改变世界时,这种字母焦虑加剧了。
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马拉尼(中文名墨磊宁——本网注)写了一部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的著作,讲述了中国解决这一关键技术问题的历程。他在书中说,中国人在西方设计的计算机或手机上打字时,需要完全用编码操作,以便将键盘上的字母转换成汉字。
1989年,美国一位著名语言学家写道,与西方语言相比,“目前没有,我相信永远也不会有一套高效的汉字输入和输出系统”。在字母语言中,输入什么就出现什么。在中文里,从来都不是如此。
《中文计算机》聚焦一些已被遗忘但又令人难忘的人物。高仲芹在20世纪40年代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合作开发了电动中文打字机,每个汉字使用不同的四位数字键码。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塞缪尔·考德威尔不会说中文,但他发明了一套系统,让qwerty键盘上的每个键代表一个汉字笔画,键入前几笔就可以连上系统存储的匹配汉字表(因此,考德威尔在20世纪50年代就无意中发明了“自动补全”技术,这比它成为智能手机节省时间的功能早几十年)。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曾考虑完全放弃qwerty键盘,转而生产巨大的汉字键盘。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的基于字形特征的输入系统蓬勃发展,比如五笔输入法。在这些方法中,每个qwerty键盘的按键都与一个汉字的不同组成部分相关联,因此,依序键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汉字。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让西方计算机公司迫切希望找到解决方案。
尽管qwerty键盘使用起来很复杂,但最后还是占了上风。在各种不同编码中,使用字母按音节拼出汉字的拼音输入法赢得胜利。用拉丁字母输入一个汉字读音——例如“tong”——就会出现一个使用该读音的常用字菜单。中国的学校教授拼音已有几十年历史,这对普及拼音输入法有很大帮助。
谁会想到一本关于“伪图形符号学”的书会如此引人入胜?计算机迷们会喜欢其中提到的计算难题,喜爱中国的人会喜欢它讲述的历史;外行人也会学到很多东西。
马拉尼先生指出,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在输入文本时需要迂回使用qwerty键盘。这是一个很少有西方人意识到的全球性问题。他写道,中国“将西方设计的计算机……从其基本局限中拯救出来”。
马拉尼先生的书没有涵盖当前中美之间的科技战。然而,它确实凸显了中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几十年来,这个国家一直在游刃有余地应对竞争——还有打字问题。 (编译/郭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