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375家。其中,徐州有两家全球独角兽企业,同时跻身中国独角兽企业之列,它们分别是先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导电科”)和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要讲的是先导电科的故事。先导电科是先导集团下属子公司,也是第一个实现大尺寸ITO靶材国产化的企业,全球超过90%的铟产量在中国,其中70%在先导电科。去年6月,先导电科的前身先导薄膜材料有限公司拟上市总部注册地迁入徐州高新区,后更名为先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徐州市首家引进的全球独角兽企业。
根据榜单显示,先导电科2023年估值20.8亿美元。
打破国际垄断,造就行业独角兽
自2017年7月成立以来,先导电科便承载着先导集团的深厚技术底蕴。先导集团于1995年在广东成立,是一家全球化的稀散金属材料技术企业。先导电科专注于溅射靶材和蒸发材料的研发与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新型显示、光伏、半导体、精密光学、数据存储及特种玻璃等领域。
在电脑、平板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显示屏里,有一层看不见却不可或缺的“涂装”。它通过将氧化铟锡材料(ITO)制成标准尺寸的陶瓷靶材,再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将其精准地溅镀到显示玻璃上,最后形成具有导电和透光性的纳米级ITO薄膜。先导科技集团联席总裁侯振富曾形象地描述:“这相当于给玻璃赋予了灵魂。”
经过数年的技术攻坚和产品迭代,先导电科已经实现了99.99%-99.99999%(4N-7N级别)高纯硒、碲和铟的稳定产业化生产。目前,先导电科不仅是国内唯一进入磁存储靶材领域的生产商,更是国内首家成功交付G4.5代高迁移率氧化物靶材,并率先实现了高世代液晶显示面板用ITO靶的生产商。
先导电科基地负责人蔡新志自豪地指出:“我们是第一个实现大尺寸ITO靶材国产化的企业,公司的ITO靶材出货量已达到全球第一。”在全球铟产量中,中国占据超过90%,而仅先导电科就掌握着其中70%的资源。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ITO靶材的市场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先导电科将在未来一年内实现超百亿元的产值。
在全球靶材市场中,美国和日本公司长期占据主要份额,国产化率仅为20%左右。然而,先导电科凭借其精密烧结技术、精密加工和表面特殊处理技术、精密绑定技术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成功打破国际垄断,成为解决国内关键材料领域“卡脖子”问题的主力军。
正是凭借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卓越表现,先导电科不仅成为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更在全球独角兽榜单上连续三年稳步攀升——从2022年的951名到2023年的504名,“狂飙”到今年的320名。
“连续3年上榜,是业内对我们公司创新能力及高成长性商业潜力的认可,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拓展海外布局,未来,先导电科将继续扎根稀散金属,打造全球化的高端材料制造企业。”蔡新志表示。
“60后”学霸创始人,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图源:博鳌论坛
在先导电科的背后,站着一位坚韧不拔的“60后”创始人——朱世会。
朱世会,1967年出生于安徽蚌埠,早年便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造。1993年,英语系研究生毕业后,朱世会选择进入国企广东省对外经济发展公司,担任业务员一职。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安稳的国企生活,而是怀揣着更大的梦想和追求。
在国企工作期间,朱世会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高纯度稀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核心技术长期被欧美日韩的大企业所垄断。这些企业低价进口中国的原材料,经过深加工后再以高价卖回中国,这种不平等的贸易模式深深触动了他。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95年,朱世会毅然涉足稀散金属行业。“当时,他一手抓资金、一手抓技术,也兼顾着自身工作,东奔西走。”侯振富回忆道。1996年,朱世会离开国企,加入日资企业广州住友商事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高纯金属提炼为主业的材料巨头,主营业务之一便是高纯金属的提炼。这段经历为朱世会提供了宝贵的行业经验和资源。
在住友商事工作期间,朱世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稀散金属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他意识到,要想在这个行业中立足并取得突破,必须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于是,他怀揣着产业情怀,决心扭转中国在材料行业的薄弱局势,开始着手组建研发团队,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攻关。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2003年,朱世会在广州清远正式成立先导集团的前身——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起初,公司规模很小,只有十亩地、一间厂房、四台氧化硒炉子和20余名员工,但朱世会和团队成员们始终秉持着创新和突破的精神,不断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先后解决了13N锗、LYSO晶体、ITO靶材、ZnSe红外材料等多种关键材料的技术难题,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崛起,先导电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先导电科正式成立,并获得了合肥产投的天使轮投资。同年12月,先导电科将总部落户合肥。在随后的几年里,先导电科迅速崛起,并在2022年获得了45亿元的B轮投资后晋升为独角兽企业,投后估值超过了140亿元。
2023年,先导电科再次迎来新的里程碑,公司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将拟上市总部注册地迁入徐州高新区。
为了进一步推动公司的发展,先导电科在徐州高新区设立了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占地150亩。2023年6月,该项目正式立项,总投资30亿元,占地120亩,建筑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税收超2.5亿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此外,先导电科还在资本市场取得重要进展。今年2月18日,公司在江苏证监局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持续至今年5月。如进展顺利,先导电科有望在今年上半年进行IPO申报。目前,徐州市在省辅导企业已达10家。
新材料产业崛起,助力徐州迈向万亿级城市
图源:徐州发布
徐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以其崭新的面貌,在“343”创新产业集群的推动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先导电科,作为徐州招商引资战略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是徐州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更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徐州不仅有着明显的区位和开放优势,在光伏和半导体产业方面也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链条。”侯振富曾这样解释为何将企业迁入徐州,同时也道出了徐州成为企业发展沃土的关键因素。
在全球经济格局持续变革的今天,新材料产业正以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推动徐州经济的转型升级。
不久前发布的《徐州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更是为徐州新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绘制了清晰蓝图。该计划旨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力争2023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2025年达到1000亿元,成为继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之后,又一根突破千亿规模的产业支柱。
截至2023年,徐州市新材料产业已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基础材料的比重较大。化工材料规上产值超200亿元,无机非金属材料规上产值达100多亿元;
二是骨干企业不断涌现。目前新材料规上企业数量达到256家,上市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9家;
三是创新平台持续完善。拥有院士工作站2家,产业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家,博士科研工作站3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
四是特色链群稳步发展。沛县拥有淮海经济区最大铝材基地,贾汪区形成苏北地区最大水泥建材基地,邳州正在打造全省最大的煤基碳材料基地,新沂是全省重要高性能膜材料基地。
近年来,徐州市将新材料产业作为“343”创新产业集群中的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围绕基础材料、战略材料、前沿材料三大板块,聚焦高端金属、新型能源、功能纤维、电子信息材料等细分领域,持续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关键新材料产业快速增长。2023年,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产值达到550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90%,成为工业经济强引擎。
随着新材料产业的崛起,徐州正朝着万亿级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先导集团将继续投资徐州、深耕徐州,深度参与到徐州的发展建设中来。”展望未来,徐州制造和徐州新材料将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闪耀光芒,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资料:
工业界:《“高精尖”企业特辑:先导薄膜》
看清:《清远不能再让这家500强企业走了》
先导科技集团:《南方日报走进先导:“小作坊”到行业之巅,百亿“独角兽”怎养成?》
无线徐州:《“343”深观察 | 从“百亿”到“千亿” 徐州新材料产业的“四势”》
文章来源:苏商会 张中宝
创客公社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行动,就创新。
一具体,就深刻。
一困惑,就出门。
苏戈3重磅来袭,早鸟报名已开启。
8位超级领队和百万大V已经就位,
更多业界翘楚正在加入中!
「带上你的团队,一起突围,一起赢!」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丨丨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丨 丨 丨 丨 丨
【重磅报告】
丨 丨 丨 | 丨
【江苏创投圈年度活动】
丨 丨 丨 | | |
【江苏高校创业图谱】 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