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央视CCTV-1聚焦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以桑治沙的绿色奇迹

0
分享至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2日讯5月21日晚,央视CCTV-1系列纪录片《农耕探文明》播发第19集《山东夏津 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其中对夏津县开创以桑治沙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培椹采果、采桑制药的探索实践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桑树,这种原产于中国的植物,推动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农桑立国的邦本理念,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如影相随。

在身处黄河故道的夏津县,两万余棵古桑树,共同构成了世界迄今发现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这条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廊,如何开创以桑治沙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又记录了这片土地怎样的沧海桑田。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边缘的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流经此地,又多次改道而行。东周黄河故道和宋时黄河故道在此并存。空中俯瞰,黄河在夏津留下了一条条清晰的印记,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形成了30万亩的沙河地。

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秘书长刘某承介绍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但从另外一方面讲,黄河改道对于黄河中下游的老百姓,每一次改道都是一次灾难。黄河故道所留下来的泥沙、风沙的灾害是比较严重的,使得老百姓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遭受了很大的影响。”

每有风起,漫天黄沙便会侵袭这片土地。“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这段民谣是当地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严酷的生存环境开启了夏津人民以桑治沙、抗争千年的传奇故事。

古树风姿依旧,却已换了人间。古桑繁茂,闫庙村也跟着古桑树一起“活”了起来。每年5月,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桑椹采摘游格外火爆。

夏津导游马妃妃向游客介绍说:“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坞园景区,左右两侧都是上百年的古椹树。除此之外,园区里还有古杏树、古山楂树、古枣树。这片古桑林在2018年4月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继续往前走,就可以看到‘椹树王’。”

夏津古桑树种植跨元、明、清三代,鼎盛时期,夏津境内有8万余亩桑林,经历数次黄河改道的浩劫,古桑已十去其九。目前,夏津的古桑树群虽遗存面积仅6000多亩,但百年甚至千年古桑树却有两万多棵,仍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介绍说:“桑树对于夏津来讲,它不仅仅是大片古桑树的概念,事实上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综合体。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的多功能特征,在这表现得非常明显。”

黄河奔腾不息,桑树千年不倒。千年前它们傲然矗立,与沙抗争;千年后它们舒展身姿,用新的方式继续守护这片土地。


据介绍,在整个生态旅游区内,上百年的古椹树有两万多棵。“万椹之母”——椹树王,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虽然是上千年的一棵古树,但每年都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这棵树龄达1500余岁的“椹树王”,是黄河故道古桑群中最古老的明星,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千年古桑,惠泽后世。以古桑群所在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为核心,夏津打造了齐鲁文化与桑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小镇。如今,也让过去以采桑务工为生的村民们,有了更多就业选择。

闵庆文介绍说:“历史上来讲,桑树被人们所发现、所利用,至少在这个地方,是和抑制风沙密切相关的。其他的树可能长不了这么好,没有经济上的价值。桑树在生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了维持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当地老百姓种植桑树、养护桑树、利用桑树。”

桑树之于夏津是神圣的,它不仅养活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改变了这片土地。黄河的多次改道,让这里沙土松散、不蓄水,各种农作物难以存活。曾经,夏津一度成为民不聊生的荒凉之地。华北平原上少见的起伏沙丘,虽早已被桑林覆盖,但林埂边沙质的土壤,却记录了夏津先民利用桑树治沙造地的沧桑印记。

夏津县东闫庙村村民冉凡成介绍说:“椹树的根系特别发达。椹树在那边儿,根都扎到这里来了。”

长于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繁盛于防风固沙、保土造林中。桑树不仅树冠庞大,有极强的抗旱性,其根系极其发达,垂直深度可达4米。地面部分的水平根,构成了立体交叉的固土网络,可有效固持土壤,起到涵蓄降水、保持水土的作用。千年间,在与风沙斗争的过程中,夏津人民利用桑树的特性,一锹一镐,将沙丘推成平地,开启了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

桑树护人一生,人护桑树一世。冉凡成作为土生土长的夏津人,守护这些古老的桑树成为世代恪守的家训。

冉凡成介绍:“这是土坯的炕,它是很早的一种上肥料的方式。当时没有水,放到树底下,通过风吹日晒、雨淋,有肥料吸收到树底下。它起这么一种作用。”

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炕土进了田,能顶二三年。每年重新修炕时留下的旧炕土,因其营养丰富、易于腐烂的特性,是种庄稼的上等有机肥料。利用炕土围树、施畜肥等方法,夏津人探索出一套桑树“种植经”。随着时代发展,炕土肥田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每年定期对古桑林施肥和修剪枝叶,仍是冉凡成最重要的工作。

桑树为夏津稳住了生态环境,夏津人也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古桑树群。千年古桑林和村民的双向守护,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延续着。

正值暑假,闫法刚带着小外孙来古桑林,打算给他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我今天教你古法的‘嫁接法’,先找个根。”

桑树的繁殖方式多样,利用古桑树进行嫁接繁育新的桑园,是夏津人接续前人种桑的重要手段,这也让优良的桑树品种得以延续。

夏津县西闫庙村村民闫法刚说:“要取细的,取细码(枝),必须是小的。利用这两根码(枝),我教你插码(枝)、取叶。”

闫法刚采用的是根系嫁接法,采集一段古树树根,然后通过嫁接枝条的方法繁殖桑树,能够起到保留原桑树品种,提高桑树的品质和适生、抗病能力。闫法刚想把这种体现古人先进种养的技术教授给自己的小外孙。

“一定让营养面朝外,让它俩接上。因为它水分大,这棵树最好活了。裹起来,围严实,不叫它进土。一会把它埋上。它不需要开花,冒一点就有果。‘桃三杏四李五年,当年椹子比蜜甜。’一会把它栽上。”

“扶一下芽。好的。”


随着泥土的落下,一株新的桑苗开始孕育。一老一小在薪火相传中,共同组成了夏津的守护力量,让桑树承载着梦想,继续向上生长。

“从这开始,这棵树的栽种就结束了。”闫法刚说。

历经一代又一代的改良与精进,如今以桑树为主的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总面积已经达到12.8万亩。在茂密的桑林间,地瓜、白菜、玉米、棉花和合共生,一林多收,立体了农业的“丰景”。从种桑固沙到养蚕织帛,到中国棉纺织名城,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系统开创了因地制宜、以桑治沙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成为兼顾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沙地农业系统的重要典范。

刘某承表示:“随着桑树的大面积栽植,它改善了局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它的生产功能从叶用桑转变为果用桑,同时也是一种经济作物,可以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其他的经济收入,这体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历经千百年的利用和选育,功能用途也发生了改变。如今,古老的桑林逐渐蝶变出了新产业。

德州市夏津县古桑研究员孔维玺说:“这儿有一棵,刚刚长出来,再到前边找找。”

每年8月是夏津雨水较为集中的季节,这时候,孔维玺总会在古桑林间四处寻找,他要找到一种难得的珍宝。

孔维玺说:“这个长势不错。颜色和形状都非常好,把本子、工具给我。”

孔维玺寻找的就是这些长在古桑树枝丫上的野生桑黄。

孔维玺说:“桑黄在夏津有着千年的历史,几百年树龄的老桑树上,才会自然生长。”


桑黄,又名桑寄生、桑耳,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作为古桑树上自然生长出的一种真菌,其外形与灵芝相似,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桑黄灵芝”。《神农本草经》《药性论》《千金翼方》等古籍中对其皆有记载。桑黄通常野生在古桑树上,一般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长,对于生长条件要求苛刻,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孔维玺所从事的工作,就是采集桑黄的野生菌种,进行研究培育,让其在人工环境下得以繁育。

孔维玺说:“由于野生桑黄的产量和数量,都非常有限。我们就尝试用人工制作的培养基,将野生桑黄进行人工培养。每天做好控制,尽量模仿桑黄自然生长的温度,这样更容易成活。”

经过45天的悉心呵护,孔维玺终于迎来揭晓答案的时刻。孔维玺说:这个发育得不错,可以用它做种子,菌丝已经发满了,通过它可以无限地扩繁。可以说,用这样的一颗小小的桑黄,能实现几十万、上百万菌包的生产。”

孔维玺说:“我们模拟了桑黄在自然界生长的条件,采取了野生桑黄菌种进行人工繁育。这样,它的产量比野生的要高出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这也为桑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原料基础。”

从野外的自由生长到室内的人工培育,有“森林黄金”之称的桑黄在温室中获得了新生。人工种植的桑黄保留了野生桑黄有效成分的同时,还有着稳定的产量,这也让桑黄有机会走进寻常百姓家。

闵庆文说:“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称为‘农桑立国’。包括夏津在内的,一大批的养殖和生产基地,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缩影。原来,大片的地方都在种植,但现在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在不断转移、缩小。夏津现在基本上没有蚕桑业,但是桑果业以及桑树的其他利用不断地拓展起来。我们其他和桑有关的农业遗产地,其实也发生了这样的改变。”

冬季,进入休眠期的古桑林褪去了喧嚣,除了利用冬闲时间进行必要的冬季管护工作外,当地人极少在这个季节来到桑林。尹大壮则是个例外,对他来说,冬天才是古桑林最宝贵的季节。

夏津县中医院中医医师尹大壮说:“现在就找找桑白皮。一般,不能挖桑树的主根,会影响第二年的生长。像这么粗的桑树,一般是在两米以外的地方,找它的侧根。”

冬季是制备中药桑白皮的最佳时节,尹大壮是夏津县中医院的一名中医医师,作为夏津本地人的他,深知这片古桑林在中医、中药领域的价值,新鲜采摘的桑根,洗净泥土及根须,趁鲜刮去黄棕色粗皮,除去木芯,晒干后即可得到优质的桑白皮。

尹大壮说:“桑对我们夏津来说,关系是非常深的。桑全身都是宝,不仅仅可以当食物,也可以作为药物使用,像桑椹、桑白皮、桑叶,还有桑枝,都可以作为药材。”


《本草纲目》中关于桑的记载多达数页,春取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夏摘桑椹,生津止渴;秋打霜桑叶,疏散风热;冬刨桑根白皮,利水消肿。一棵桑树,四季入药,食材、药材、医学,这三者在中国文化中始终紧密相关,桑树则是这一理念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

从“一粒果”到“一席宴”,夏津人不仅把桑树的药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还将桑融合到了菜中。厨师王玉涛正在紧张忙碌着,随着近年来古桑林的旅游发展,他和团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完善创新他们的招牌手艺“古桑宴”。

“脆皮椹叶卷好了吗?”

“好了。”

“好的,加快速度。”

注册中国鲁菜烹饪大师王玉涛说:“把桑枝、桑黄、桑叶融入到我们的菜品当中。古桑园是上天赐予我们夏津人的巨大宝藏。”


古桑宴是以桑黄、椹叶、椹果等作为主要食材,创新烹饪出的特色地方菜肴。所有的菜品都和桑有关,在满足人们味觉享受的同时,也推动了桑文化的传承。

王玉涛说:“桑黄宴是2020年开始建立的。从开始的一道菜,现在研发到40多道菜,尤其是桑黄鸡、脆皮椹叶卷,还有巧拌椹芽、椹叶菜团,都非常受广大食客赞誉。我们这里有上千年的古桑林,古桑树就像我们的母亲,养育着我们当地人。”

对于夏津人而言桑树浑身是宝,桑叶做茶,桑枝、桑皮入药,桑果晒干,桑黄保健,一颗颗成熟飘香的桑椹成为夏津人民的“甜蜜果”,一片片桑叶书写致富经。由千年古桑林不断拓展出的集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桑产业链,已经成为夏津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和品牌,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闵庆文说:“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给予的启示是,它不仅解决了生态问题,同时还有经济上的收获,这样的一种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荒漠化治理思路,是非常有帮助的。”

千年间,夏津的古桑树群守护夏津人的生计和健康,同时夏津人也时刻不忘保护桑树就是守护未来。

夏津县气象局气象台台长祝德琳说:“今天我们过来采集一些数据,比如风向、风速、气温、湿度、降水量等。我们还配了摄像头,可以拍摄不同时期桑椹的生长发育情况,为种植户提供气象专题服务。”“及时做好农事生产的相关建议,做好相关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人员介绍说。

2024年2月,夏津县气象局的气象预报员们,正在研判着最近的天气形势,一场可能对桑树造成冻害的寒潮即将到来。

利用气象数据,精细化保护桑树生长发育,是夏津县气象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夏津设有一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的数据和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数据进行对比,实现县域内的精细化预报服务。每日会在短信、桑椹种植微信群、政府邮箱,发布未来7天天气预报,遇到极端天气会以专报形式,向桑椹产业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发送。

祝德琳说:“这次降温可能有6到8摄氏度,降雪积雪深度10厘米以上。在预报资料上有写,还有一些建议。大家多看看,千万不要把桑树冻了。”

“铺一层薄膜,保温,防止冻害。”种植户反馈说。

中国古人通过对自然的长期观测,形成关于气候、时令、物候变换等知识体系的24节气,顺应天时、趋利避害。当代气象的实时监测,则为古桑林提供了更为及时精准的全面保护。


“夏津桑”不仅是一方水土的守护者,更是当地人民的精神与生活的寄托,黄河古道上千千万万的桑树群,有着共同的特性,在贫瘠的自然条件下顽强不屈,在生命遇到挑战时愈挫愈勇,在农桑立国为根基的文化源流下,这里的人民既有故土难离的情结,还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通透。植桑以保土护沙,这是“人定胜天”的意志信念,植桑以养蚕纺缟,这是“经世济民”的发展哲学。植桑以培椹采果,这是“守正创新”的机敏通达。植桑以采桑制药,这是“兼收并蓄”的探索拓展。

生存与文明的延续,本身就是写就一部智慧典籍的过程,只是, 夏津的人们是以脚下的黄河故道为纸,以存续千年的古桑树为笔,以看向未来的发展理念为墨,坚韧不拔、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伊万:孙兴慜身价是我们全队的50倍,但我们在很多方面限制了他

伊万:孙兴慜身价是我们全队的50倍,但我们在很多方面限制了他

直播吧
2024-06-15 19:33:36
闹大了!国家体育局门口:拉横幅,打广告,拦车,王曼昱好尴尬!

闹大了!国家体育局门口:拉横幅,打广告,拦车,王曼昱好尴尬!

宝哥精彩赛事
2024-06-16 13:02:59
阳气不足汗如雨!教你一招,补足阳气!汗少了,睡眠也好了

阳气不足汗如雨!教你一招,补足阳气!汗少了,睡眠也好了

今日养生之道
2024-06-15 18:00:32
预警继续!厦门的雨将下到……台风最新预测

预警继续!厦门的雨将下到……台风最新预测

环球网资讯
2024-06-16 11:33:14
1960年,王光美和女儿在北戴河海滩

1960年,王光美和女儿在北戴河海滩

视点历史
2024-06-13 17:33:24
以军遭遇单日最大伤亡,指挥官丧生,内塔尼亚胡说“心都碎了”

以军遭遇单日最大伤亡,指挥官丧生,内塔尼亚胡说“心都碎了”

笔墨V
2024-06-16 17:38:32
上海这夜,耍大牌周也和勒肉张碧晨,都败给了“全裹”出镜的高叶

上海这夜,耍大牌周也和勒肉张碧晨,都败给了“全裹”出镜的高叶

一娱三分地
2024-06-16 08:55:03
时限已过,中国海警有权拘留,菲向联合国提交文件,南海对抗升级

时限已过,中国海警有权拘留,菲向联合国提交文件,南海对抗升级

战域笔墨
2024-06-16 17:46:57
欧洲杯最难看球衣评选!阿迪大套娃,法国丑炸天

欧洲杯最难看球衣评选!阿迪大套娃,法国丑炸天

法制社会报
2024-06-15 18:12:09
热热热35℃+,上海今夏首个高温日诞生!出梅有望了?

热热热35℃+,上海今夏首个高温日诞生!出梅有望了?

再吃一口
2024-06-16 13:35:10
蔚来李斌:为订单多烦恼,找到BBA高端车市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感觉

蔚来李斌:为订单多烦恼,找到BBA高端车市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感觉

芯怡飞
2024-06-15 09:15:00
四个永不倒闭的行业,选择对了就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四个永不倒闭的行业,选择对了就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趣说世界哈
2024-06-16 07:55:06
刘亦菲妈妈国外游玩!65岁似40岁,比刘亦菲还漂亮

刘亦菲妈妈国外游玩!65岁似40岁,比刘亦菲还漂亮

综艺拼盘汇
2024-06-16 17:05:45
儿子高考前去世,母亲一同火化了儿子的手机,几日后竟意外接通!

儿子高考前去世,母亲一同火化了儿子的手机,几日后竟意外接通!

华人星光
2024-06-15 16:19:40
归化专家:目前全球活跃在各级联赛U10队伍以上华裔球员近200位

归化专家:目前全球活跃在各级联赛U10队伍以上华裔球员近200位

直播吧
2024-06-16 16:41:13
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一批任免职通知,涉及27名干部

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一批任免职通知,涉及27名干部

开屏新闻客户端
2024-06-15 11:22:16
整活,英乙球队AFC温布尔登喊话穆西亚拉:现在回来也不晚的

整活,英乙球队AFC温布尔登喊话穆西亚拉:现在回来也不晚的

懂球帝
2024-06-16 11:12:07
《玫瑰的故事》里,林更新的身上,有着“穷人”的5大通病

《玫瑰的故事》里,林更新的身上,有着“穷人”的5大通病

娱记掌门
2024-06-16 08:19:46
差不多2年4500万?名记:掘金担心波普像去年布朗一样被挖走

差不多2年4500万?名记:掘金担心波普像去年布朗一样被挖走

直播吧
2024-06-16 08:00:07
美国的牌已经打完了,现在轮到中国出牌了,不过真没想到研讨班!

美国的牌已经打完了,现在轮到中国出牌了,不过真没想到研讨班!

谈芯说科技
2024-06-16 09:53:19
2024-06-16 19:02:44
闪电新闻
闪电新闻
山东广播电视台资讯首发平台
169326文章数 2343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母亲去世次日 14岁男孩用其手机买球星卡欠下9万债务

头条要闻

母亲去世次日 14岁男孩用其手机买球星卡欠下9万债务

体育要闻

没人永远年轻 但青春如此无敌还是离谱了些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打断妻子多根肋骨 上市公司创始人被公诉

科技要闻

iPhone 16会杀死大模型APP吗?

汽车要闻

售17.68万-21.68万元 极狐阿尔法S5正式上市

态度原创

旅游
教育
手机
房产
公开课

旅游要闻

@毕业生,江苏这些景区可享免票或优惠

教育要闻

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状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手机要闻

iOS18来了,苹果的新一轮降价也来了!赶紧上车!

房产要闻

万华对面!海口今年首宗超百亩宅地,重磅挂出!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