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章
真正的强者是不屑于口舌之争的,他们只相信战场上见分晓。
1951年4月,詹姆斯·范弗里特将军出任驻朝鲜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此公是火力制胜主义的忠实信徒,在到任之后即大力主张以猛烈的火力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保存己方的战斗力。
他有一句名言:没什么事情是一吨炮弹解决不了的,如果有的话,那就再来一吨。
1951年8月夏季攻势中,美军对983高地的攻击九天就消耗了36万发炮弹,达到了平均每门炮每天350发的惊人的火力强度。
美军对炮兵火力肆无忌惮的使用创造了一个历史名词“范弗里特弹药量”,从战术意义上来说,范弗里特的选择是对的,因为火力就是美军最大的优势,也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大的劣势。
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缺少大口径火炮,更缺少炮弹,由于美国空军对志愿军后勤线的持续骚扰,即使有炮弹也很难运上来。
上甘岭战役
范弗里特的逻辑就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并且给志愿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陈赓很快认识到了美军战术的变化,1952年9月,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即将率部进驻金化以北的五圣山一带,当秦基伟向陈赓汇报作战部署时,他特地追问一句:
“有没有在阵地上构建坑道工事?”
秦基伟老实地回答他:“还没有”,陈赓顿时急了,要求15军尽快构建可靠的坑道,并命令3兵团12军调出一个团的兵力协助15军参与到坑道体系建设中。
事实证明,陈赓的这一决策是很有远见的,因为这时距离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爆发还有一个月。
在朝鲜战场的陈赓、彭德怀、邓华
二、你有大炮,我有坑道
1952年10月14日,野心勃勃的范弗里特实施了代号为“摊牌行动”的进攻作战,在向五圣山以南地区发动大规模炮击之后,2个营的美国大兵向志愿军2个连据守的两个高地(537.7和597.9高地)发动猛烈进攻。
这两个高地后面原来有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叫做上甘岭。
为了减少自己的伤亡,美军调集了320门大炮,50多架轰炸机实施火力准备,第一天就向志愿军阵地倾泻了30万枚炮弹,并出动飞机250架次,投下500多枚航空炸弹。密集的炮弹达到每秒6发。
一天时间里,志愿军据守的整个山头都被炸平,但对志愿军却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因为他们在炮击开始后5分钟就隐蔽到了坑道内。
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詹姆斯·范弗里特
虽然志愿军战士形容呆在被炮击的坑道里“就像坐在小船里颠簸”,但当美军开始接近阵地时,他们的长短枪一齐向敌人喷出道道愤怒的火舌。
战斗持续了整整7天,参战的美军部队遭到了可怕的伤亡,第一波投入进攻的美军2个营的伤亡率都接近了70%,这对于爱惜生命的美国大兵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要知道,即使是在太平洋战场最残酷的硫磺岛战役中,美军的伤亡率才只有32.6%!
范弗里特将军检讨了作战策略后,认为志愿军的坑道作战是阻碍“联合国军”完成“摊牌”的最主要因素,于是,围绕着坑道的一系列残酷争夺开始了。
使用火焰喷射器的美军
三、志愿军用生命保卫的坑道
敌人的大规模炮击和无休无止的轰炸仍然在持续。
如果我们把志愿军的坑道想象为一个宽广明亮,干燥舒服的地下室,志愿军随时可以往里一钻,抽着烟,谈笑风生,随后人跃如虎,枪出如龙,敌人如割草般一排排倒下……那可能是神剧看多了。
由于那时志愿军还没有完全形成坑道作战的方法,上甘岭战役时期的坑道黑暗、潮湿、狭小、粮弹奇缺,特别是药品稀缺,还有随时随地被敌人的炮弹炸塌,然后坑道里的人全体被闷死的危险。
死亡,就像一把利剑随时悬挂在志愿军战士的头上。
很快,由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8连坚守的597.9高地1号坑道就在美军的弹雨中被炸塌。
美军炮击志愿军阵地
此时坑道的两个出口都被碎石埋得严严实实的,从外面看只剩下了一个碗口大的小孔,坑道里的战士相当于被活埋。如不迅速挖开洞口,那么等待所有人的就是被活活憋死的命运。
更糟糕的是,美军观察哨从望远镜里发现了这个小小的洞口,并组织机枪火力持续射击,封锁这个碗口大的小孔,使得任何人从外部都不可能接近洞口施加援手。
怎么办?从来不信神,不靠天的志愿军战士果断决定:自己组织人手强挖,即使是用手刨也要把洞口刨开!
当天晚上,8连开始组织力量,以3人一组为单位抢挖洞口,但是,挖掘的响声很快惊动了敌人,在美军机枪集中扫射下,第一组的3名战士3分钟左右非伤即亡。
第二组3名战士立即顶上,过了2分钟又全部伤亡。然而第三组战士毫无惧色,迅速行动,继续扩大洞口。
第三组全牺牲了,第四组人齐刷刷地站出来:连长,让我们上!
没有一组人退缩,没有一组人迟疑,他们知道这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全连战友的生命。最后这个洞口终于被挖开了,但是8连却付出了37人伤亡的代价。
志愿军坚守坑道
美军无法理解,也永远不可能理解,为什么志愿军明明知道自己面前是死路一条,还要义无反顾地往前冲,他们可以炸塌坑道100次,但是志愿军也可以把洞口挖开100次。
就像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志愿军战士竟然会抱着炸药包滚到谢尔曼底下炸坦克一样。范弗里特和美国陆战第7师师长史密斯简单地认为:既然中国人能够把洞口修好,那就加量再炸!
这时候,他们还是小看了眼前的敌人。
直到多年后,范弗里特的继任者,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马克斯韦尔·泰勒这样总结道:
敌人是非常狡猾的,他们很会运用战术,以减低我们的火力优势,当他们与我们紧缠在一起的时候,又会像土拨鼠一样到处挖地洞,使我们根本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他们……
来自上甘岭的泥土
四、在上甘岭的大型施工现场
美军的炮击和轰炸不断加码,炸弹的当量也从500磅升级到了2000磅,这样的炸弹一枚下去就能够在地上炸开一个12米宽,5米多深的大坑,但是志愿军的坑道几乎是岿然不动。
为什么?因为英雄的志愿军早就大大改进了坑道的宽度和深度,一般来说,上甘岭战役后期志愿军构建的坑道,顶厚至少达到10米,有的厚达25米!
在美军还没有研发出钻地炸弹的20世纪50年代,一枚2000磅炸弹下去,也只不过给坑道里的志愿军挠挠痒而已。
即使是死硬的花岗岩石质的山体,志愿军也能挖出深度达25米及以上的坑道,这什么概念?相当于这个坑道从头走到尾,有8层楼那么高!
志愿军修建坑道
在上甘岭战役期间,15军和12军共挖了21000多米长的坑道,7172个掩体,217000多米的交通壕,其中最大的一条坑道长90多米,高1.5米,宽1.2米,顶部是厚达35米的石灰岩。
当时的志愿军司令部形象地把这一工程称为“修长城”,是的,地下的长城!
12军35师103团5连2班矿工出身的副班长王锁昌开创性地在上甘岭搞出了“分组作业法”,用40天时间就挖成了一条90米长,1.3米高,1.4米宽,有四个出口的坑道。
王锁昌把全班分成3组,每组3个人,8小时轮换一次,日夜不停工,这样人不觉得累,进度也上去了。
这,这不就是现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所说的“流水作业”嘛!“分组作业法”被12军副军长李德生得知后,立即在全军推广。
志愿军自制工具
当然,这样规模的坑道绝非工兵铲、鹤嘴锄和风镐能够办到,需要的第一样东西就是炸药,大量的炸药。
可是志愿军连炮弹都少得可怜,从哪里去找那么多炸药呢?如果范弗里特和李奇微知道志愿军想出来的办法,一定会吐血三升,大呼fxxk。
志愿军居然想出了逆天的办法,从美军打过来、扔下来的没有爆炸的炮弹、航弹里直接把炸药给掏了。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操作,简直是神操作!
在上甘岭的43天里,秦基伟的15军45师卸了美军300多发没有爆的炮弹和90多枚航空炸弹,掏出了十几吨的炸药,用来开山碎石。
一段时间内,上甘岭上的日常画风是:前面美军打得炮火连天,后面志愿军挖坑道挖得热火朝天。
有时候,美军轰炸机扔下来带着延时引信的定时炸弹,上面的陀螺引信还在转,就被搞炸弹回收的志愿军拿根撬棍给拆了,把炸药掏了出来。
等等,现在要疏散1000米范围内群众才敢引爆的大型炸弹,你带着铁棍就敢上?
志愿军拆卸美军的炸弹
是的,这就是顽强到让美军怀疑人生的志愿军,英勇如斯,无畏如斯!
炸药掏出来之后,炸弹皮也别浪费,拾掇拾掇,熔了做成钢钎。
范弗里特&李奇微:默默流泪,无语凝噎……
要知道,在上甘岭,仅仅12军就开了42个铁匠炉,自制了106万把开山工具。我估计,12军里铁匠出身的战士比矿工出身的还多!
美军拿坑道没有办法,但是韩国军队上来之后整出了许多歹毒的阴招,除了往里面丢催泪瓦斯、毒气弹,还有火焰喷射器、堵洞口,凡是能用得上的招数都用了,给志愿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坑道内的志愿军准备战斗
但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坑道从最初的版本不断升级,诞生了2.0,3.0乃至4.0版,
丢催泪瓦斯,毒气弹?没用的,志愿军的坑道都是连通的,一般都有3-4个出口,坑道口有沙袋,有毒气来了直接堵上。
用火焰喷射器,用迫击炮吊射?没用的,坑道进去之后就有2个以上的90度转弯,任你弹片、火焰、冲击波都难以到达坑道内部。
派人堵坑道?机枪扫射?不好意思还是没用的,当韩国军队堵住一个坑道口的时候,他们的屁股就暴露在另一个坑道口的火力覆盖范围内,还没有等到动手,就被不知哪里射来的机枪子弹爆了。
韩国军队:中国人犯规,不讲战术思密达!
在坑道内的志愿军准备发起突击
五、一切为了胜利!
既然打不动坑道,那也没关系,我可以用火力封锁,困死你,让你即使不被炸死,也得饿死,渴死。虽然敌军打不到坑道里的人,但他们的飞机大炮却分分钟威胁着每一个志愿军后勤人员的生命。
比困难更加困难的事情来临了,由于得不到给养补充,坑道里的志愿军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只能拿碗接石头缝里渗下来的雨水解渴,缺医少药的伤员只能忍着疼,有的一声不吭默默地牺牲了。
一位在坑道里呆了20天的15军45师摄影师回忆说:“
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
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因没水喝,尿也很少啊……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
于是就诞生了大家熟知的一个苹果的故事,当时3兵团司令部下令,谁能送进坑道一筐苹果,就授予二等功,结果一筐苹果最后就送进去一个。
上甘岭上舍生忘死的我军运输队员
但是这样就能吓倒英雄的志愿军?不可能的。
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仅3兵团12军、15军组织的火线运输队员就达到8566人,他们背着二三十公斤的物资,踏过嶙峋的碎石,冒着美军雨点一般的炮弹,义无反顾地把补给往坑道里送。
战后统计发现,伤亡最惨重的就是运输队,这一战中运输队一共死伤了4000余人,伤亡率接近50%,比一线部队的伤亡率要高一倍(一线部队的伤亡率为25%)。
这样大的牺牲不是没有意义的,不算武器弹药,运输队硬生生往坑道里背了1万斤萝卜、5万斤馒头、7000斤鸡蛋、2万斤白糖、8万斤苹果,甚至还有几百只活羊。
用生命送进来的给养啊!
著名的我军“无敌坑道”
到了夜里,坑道一片漆黑,只能靠点油灯照明,但是油灯在几乎封闭的环境里跟烟熏差不多,导致许多志愿军战士都得了支气管炎,上甘岭战役结束时,从坑道里出来的战士基本憔悴得不成人形。
除了补充给养,当然还要补充士兵,在上甘岭许多连队只能支持3天左右就差不多打光了,后面的连队必须及时顶上,否则晚上无法恢复阵地,阵地就要被敌人占去,白天进坑道实在太危险了,于是只能挑夜晚运兵。
但是一片漆黑中怎么找到自己的坑道口,而不会走错路呢?这项任务实在太难了!经过“联合国军”一整个白天的轰炸,坑道入口往往面目全非,白天冲出来做向导的战友,到了晚上带路回去时却找不到原来的路,这是家常便饭。
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减轻伤亡,45师134团8连上山时全连排成一路纵队前进,班与班之间的距离为20米。每个人背包上都放一块松明子,走在最前面的一个班带着许多白面和白布条,走到哪放到哪,给后面的战友带路。
每当敌人的照明弹亮起,全连就卧倒在斜坡上一动不动,等到照明弹熄灭之后快速跑步前进。
运动到阵地上后,带路的向导也找不到坑道口了。结果在敌人鼻子底下爬来爬去找了很长时间,最后连长在躲避敌投来的手榴弹时无意中发现了坑道口。
连长进入坑道后,发现只有8班长跟着进来。后由8班长往返20多次才把部队带入坑道。8连共138人参战,只伤亡5人即进入坑道与坚守分队会合。
15军军长秦基伟,参谋长张蕴钰在前线指挥战斗
敌人崩溃了:为什么坑道里的志愿军永远都打不完?天晓得他们是怎么跑进去的。
六、“联合国军”的灵魂拷问:为什么中国人行我们就不行?
“联合国军”每天大炮轰、飞机炸、机枪扫射,心安理得,毫无压力,你们以为志愿军是人畜无害的兔子啊?
接下来,轮到志愿军的大炮发言了。
10月19日傍晚,志愿军调动一整个火箭炮团,支援45师135团对597.9高地的反击,22门喀秋莎火箭炮将352发火箭弹砸向了高地上的“联合国军”阵地和后方炮兵阵地。
8秒钟之内,597.9高地一片火海,爆炸声震耳欲聋,敌人七成的工事当场被砸得稀巴烂,美军的炮兵阵地直接哑火达2小时之久。
在上甘岭大显神威的喀秋莎火箭炮打得美韩军队怀疑人生
当时已经连续指挥作战七天的45师师长崔建功虚弱得几乎走不动了,他坐在山头上看喀秋莎火箭炮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流光溢彩的弹道,姹紫嫣红,火光照亮了半边天,场面煞是壮观,不禁瞠目结舌,半晌说不出话来。
随后,15军集结了133门大口径火炮、30门重型迫击炮、24门火箭炮对上甘岭我军作战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炸得“联合国军”血肉横飞,死伤累累。火箭炮一轮火力急袭就可以打崩敌人一个团冲锋,几秒钟就报销敌人一个连,在战役中,至少有超过1.5万的“联合国军”部队是被我军的大炮消灭的。
“联合国军”被志愿军的大炮打怕了,也开始有样学样地挖坑道。现在,轮到志愿军打“联合国军”的坑道了,不得不说,我军的花式打法简直“残暴”。
美军打志愿军的坑道,只要把坑道炸塌就完事齐活,谁也不想进坑道挨志愿军的枪子。
而志愿军打美军的坑道一般不会炸塌,只是突入坑道把里面的敌人消灭掉。为什么?因为把敌人的坑道修理修理,打扫打扫之后,就可以为我所用,坑道是没有好坏的!
被我军俘虏的美军走出坑道,仔细看图中有三名志愿军战士
“联合国军”:……不好了中国人杀进来了!
具体画面是这样的:
打敌坑道时,先以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伺候,乘着敌人被炸得鬼哭狼嚎之际突入坑道。有的志愿军队伍比较狠,会先在敌人坑道入口处上方挖一个直径60-80cm的洞,然后往里面塞爆破筒。
多的时候,可以塞20多根爆破筒和10公斤炸药包,然后引爆,那画面太美……
2小时后,坑道里的敌人即使不闷死,也闷一个小发昏。在挖开洞口之后,志愿军会趁着敌人完全丧失战斗力奋勇突击。
通常战斗小组会3人一组,携带冲锋枪和大量手榴弹、爆破筒杀入坑道,1人沿坑道左侧前进,以冲锋枪向敌射击,另1人沿右侧前进,负责打手电筒照明,第3人则跟在第1人身后负责换弹匣,以保持第1人冲锋枪的火力持续性。
这不是三个人,就是有六只手的一个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效率惊人,合力运转起来的杀敌机器、战斗堡垒,绝不是仅凭血性和头热就蜂拥而上的无脑英雄。
美军被志愿军俘虏
过了一段时间,志愿军总结经验,开始把手电筒绑在冲锋枪的右侧或下方,边照明边射击,这样可以省去负责照明的人员,多出一把冲锋枪。但这种战术的缺点是冲锋枪手不能随时控制手电筒开关,持续照明容易暴露射手位置。
志愿军对战术再次改进,3人小组摸黑进入坑道,左侧一人端着冲锋枪,右侧突然打开手电筒一晃,照一下亮再迅速关上,两个冲锋枪手就对着刚刚照亮的目标摸黑猛扫……
于是坑道里的“联合国军”经常就被突然的手电光猛晃一下,两眼生花,随后就是黑暗中疾风暴雨般倾泻而来的子弹。
在没有手电筒时,突击小组会携带信号枪、照明弹往洞里打,做照明之用。搞笑的是,大部分的信号枪,照明弹都是解放战争中从国民党手里缴获来的,有的比美军使用的型号还先进。那种亮度就不是手电筒能比的,简直如同一个小太阳。
美韩军队:中国军队太凶残了!
战争后期我军在坑道内的生活
看到志愿军的打法,韩国军队也开始动脑筋,从顶部挖通道扔手雷或者瓦斯弹,在激战中,15军45师134团4连坚守的597.9高地2号坑道就被敌从顶部挖通。
但是,在敌人挖通之前,4连就用储存的米、面垒成防护墙,上架一挺机枪封锁了敌人挖开的洞口。敌人扔进来的手雷和瓦斯弹都落在了防护墙上,并没有什么作用,到了晚上,志愿军反而利用敌人挖开的口子出其不意杀出,韩国军队被打懵了,到了白天,只好把挖开的口子又堵上了。
有一段时间,美军用白布和木板摆成T型,指示空军轰炸志愿军坑道,没过多久,志愿军阵地上也出现了白布和木板,对空指示美军飞机轰炸美军坑道,当美军用白布木板摆成十字接收空投物资时,志愿军阵地上也出现了十字型的白布和木板……
坑道战斗,不仅仅是斗勇,更是斗智。
“联合国军”怎么都想不明白,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他们打志愿军的坑道就损兵折将,到处碰壁,而志愿军打他们的坑道,却如有神助,势如破竹。
世界上没有神,只有创造了不可能的人!
上甘岭我军坑道一角
七、尾声
从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6万多“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区区两个山头上攻击43天,死伤25000多人,消耗了190多万发炮弹和5000多枚炸弹,最后只占领了1000多平方米的一块阵地,这使得美军认识到,“范弗里特弹药量”不会让志愿军把血流干,恰恰会让自己把血流干。
在屡次失败以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哀叹说:“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指537.7高地)和爸爸山(指五圣山)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
插一个黑色幽默:战役结束了,爱面子的“联合国军”司令部却坚决不承认他们打了43天,而宣称只打了42天,理由是11月2日这一天他们没有对志愿军阵地发动进攻。
上甘岭战役的惨败和朝鲜战场美军各级指挥官的拙劣表现引起了美国社会公众的普遍不满,1952年11月,喊出了“带孩子们回家!”口号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一举赢得总统大选。
毛主席接见秦基伟、崔建功等指挥员
1953年11月,毛主席对志愿军的坑道战术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能不能守,这个问题去年也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有时敌人占领了上面,但下面还是属于我们的。等敌人进入阵地,我们就反攻,给他极大的杀伤。我们就是用这种土办法捡洋炮。敌人对我们很没有办法。
后来,地下仓库修起来了,地下礼堂也修起来了,敌人在上面丢炸弹,我们在下面开大会。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再一次验证了毛主席“美军不行,钢多气少”的论断,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出路,就用生命闯出路来,尽管手里只有最基本的武器,但却能把世界第一强国的军队按在地上摩擦,视死如归,气吞山河,这就是我们英雄的志愿军战士,中国人民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当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他们就下定决心,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绝不能让侵略者在祖国的土地上肆意横行霸道!
抗美援朝战争使美国人和全世界都知道了,不管中华民族曾经多么衰弱,但她的人民觉醒之后将无比强大,同时他们也知道了,虽然当时联合国席位不在新中国手里,但新中国一样能行使否决权!
上甘岭英雄的志愿军将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