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邓国坤:历代《象山先生全集》版本演变考论

0
分享至



邓国坤,广东人,1989年生,中国哲学博士,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现为浙江大学西方哲学博士后,主要研究宋明理学、现象学、三教关系。在《学术研究》《中州学刊》《宁夏社会科学》《齐鲁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2023年第73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现象学视域下的象山思想研究”、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宋元明哲学史课程改革研究”等。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象山学阐释演变史”(项目编号:21CZX033);贵州省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项目“20世纪以来海外象山心学编译与研究”(项目编号:20GZGX30);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宋元明哲学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2C003)

摘要:《象山先生全集》渊源于宋代的《象山文集》,而《象山语录》《象山先生年谱》、谥议与行状等原是单独行世的。当时有临汝本、陆持之辑本、陈孙喜坊刻本、袁甫复刻仓思本、高商老刊本、张衍刊本六种。其中,抚州人士所编的“临汝”本乃是第一个版本,而陆持之本最为完善与流行。若以象山语录的编撰而言,则始于象山在世时。明代《语录》与《年谱》《象山文集》合编,始成《象山先生全集》。明代现存最早版本为陆时寿刊本,后有陆和刊本、李茂元刊本、荆门本、金溪本、何迁本等十种版本以上。李茂元刊本体例与其他不同,应是受到心学影响。清代拥有雍正本、槐堂书斋刻本、四库全书本、道光本、同治本、宣统本等多个版本,分为嘉靖通行本与李茂元刊本两大系统。清人进行了大量的编辑、校勘与点次,使得其愈近完善。民国以后出现了四部丛刊本、上海群学社本、商务印书馆本、上海中华书局本等大量版本。影响与争议较大的是民国中华书局本与1980年中华书局本。《象山先生全集》版本的形成与演变,乃是象山学的构建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陆九渊;象山学;象山先生全集;陆九渊集;象山语录

从宋代至今,《象山先生全集》版本始终处于演变之中。然而,学界历代《象山先生全集》的演变尚待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而言,学界对于象山著作版本的研究,例如程学军的《陆九渊著述考》、吴文丁和杨小光的《陆九渊考卷手钞本的考辨》、束景南的《陆氏兄弟佚札》、中岛谅的《陆九渊与陈亮:朱熹论敌之思想研究》、李长波的《<象山先生全集〉校勘二记》《家藏明刻本<象山先生全集〉的版本价值及简单对勘》、叶航的《陆九渊文集历代刊刻及最新点校说明》等等。上述无疑是《象山先生全集》研究的奠基之作,对于部分版本的《象山先生全集》进行了搜集、考证与研究,然而对于历代《象山先生全集》的版本梳理,历代版本演变的原因、过程与影响,诸版本的异同及其疑难,等等,仍有继续探讨与完善的空间。

作为象山学研究的根本,象山著作版本的研究应当是象山学研究头等大事,其构成、异同与演变更是象山学研究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历代《<象山先生全集>》版本演变研究,对象山学文献与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够梳理历代《象山先生全集》版本的形成、异同与演变,呈现历代象山著作版本的真实面目与历史,为象山学研究奠定客观、坚实的基础。其次,厘清历代学者对于《象山先生全集》的编辑与研究,且梳理历代学者构建象山学的历史脉络,有助于还原象山学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过程。通过上述二者,象山学在文献与历史研究方面都能得到充实与完善,为未来象山学的重新阐释与构建奠定基础。

01 宋元《象山文集》版本

《象山先生全集》渊源于宋代,然而当时的版本并非称为《象山先生全集》。宋代的象山先生著作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象山文集》,二是《象山语录》,三是谥议与行状等,四是《象山先生年谱》。此四者原初是单独行世的,但随着象山著作编撰者的不断努力,最终才成为目前所能看到的《象山先生全集》。

《象山先生全集》原初版本是以《象山文集》的形式出现的,《语录》《年谱》《行状》等并未入编。日本学者中岛谅列举了宋代诸版本:袁燮刊本(开禧元年即1205年首刻,嘉定五年即1212年重刻)、陈孙喜刊本(嘉定十三年即1220年)、袁甫刊本、高商老刊本(开禧三年即1207年)、张衍刊本(嘉定五年即1212年)等。[1]52-56而据李长波先生考证,宋代至少存有四个象山著作刻本,分别为临汝本、陆持之辑本、陈孙喜坊刻本、袁甫复刻仓司本[2]。因此,宋代象山文集的版本当在六种以上。在嘉定五年(1212年),袁燮的仓司本序中,指出“临汝尝刊行矣,尚多缺略,先生之子持之伯微衰而益之,合为三十二卷,今为刊于仓司,流布寝广,书满天下,而精神亦无不遍”[3]537。由此可知,象山著作最早的版本应为开禧元年(1205年)之前的临汝本。据悉,陆持之辑本成书于开禧元年(1205年),而临汝本在陆持之辑本之前,因此临汝本的出现时间应在1194至1205年之间。换而言之,在陆象山去世后的十年间,已经刊行了第一部象山著作。但是《象山文集》编辑工作,应该在象山去世后不久开始。在杨简的《象山先生行状》中,提及“先生遗文,诸生已次第编纪”[3]393。行状写于绍熙五年(1194年)二月,而象山去世于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也就是说行状写于象山去世

一年多。此时诸生“已次第”编撰,也就是初步编撰工作可能已经完成,而且是有体统次第的编撰。但是此时尚未刊刻面世。

但是临汝本没有更多记载。据查,临汝为江西地名,隋代临汝县为临川县,属抚州。另《抚州府志》记载:“汝水西,临水东,有平陆曰赤冈,古州治也,县名临汝。”可知,抚州本有“临水”“汝水”两条江河。因此尽管临汝不以官方地名出现,也可能以传统地名出现,称之为“临汝”之地,亦无不可。而象山本金溪人,金溪属抚州,故临汝本极有可能是抚州人士刻本。

一般而言,某部《象山先生全集》版本本身失传,但是其编者与序言还是会流传下来。例如开禧本与嘉定本虽然版本失传,但是序言就流传了下来。临汝本的情况似为特殊:此本已经失传,序言也没有流传,也未载于袁燮的《年谱》之中。究其原因,应该是其“尚多缺略”,也就是由于时间仓促,内容欠缺,未能完整展现象山先生著作的全貌以及未能全面准确地展现象山学的宗旨和精髓,因此未能得到认可,从而被后人有意无意地忽视,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还应值得重视的是,临汝本没有提及象山亲属与重要弟子的参与,例如陆持之、杨简、袁燮等重要人物均没有参与其中。也就是说,临汝本很有可能是某些象山后学私人编辑的,然后得到某位官员的支持(这是古代著作刊行的普遍原因之一),或是与书商合作刊行。如果是某位重要的象山后学知悉或者作序的话,例如甬上四先生等,应当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在袁燮的《年谱》中,可以得到例证。袁燮的《年谱》记录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年月及其编者姓名,例如开禧元年(1205年)陆持之本、开禧三年(1207年)高商老本、嘉定五年(1212年)张衍本、嘉定五年(1212年)袁燮本、绍定四年(1231年)袁甫本等,而偏偏没有临汝本。这足以说明此书之质量以及编者之身份及其序言的受认可度不足。正因如此,促使了陆持之编辑更为完善的版本。此后,陆持之版本后来居上,成为通行的象山著作版本。

作为陆象山嫡子,陆持之编辑的《象山文集》应当是最完善的版本,因而得到开禧元年(1205年)杨简作序,嘉定五年(1212年)再版袁燮作序,绍定四年(1231年)袁甫复刻的“复摹旧本”,极有可能也是陆持之本。因此陆持之本应当是最为流行且最为权威的版本。但是这个版本却也存在巨大的争议。在开禧元年(1205年)的杨简序中记载“集先生遗言为二十八卷,又外集六卷”。这段记录还录于袁燮《年谱》:“先生长子陆持之伯微编遗文为二十八卷,外集六卷,乙卯杨简序。”[3]518“外集六卷”的记录与古今的版本皆不一样,因为其他版本都是“外集四卷”。明代以后流行的版本皆是外集四卷。关键是,袁燮嘉定五年的刻本也是外集四卷,“先生之子持之伯微袤而益之,合为三十二卷,今为刊于仓司”[3]520,宋末元初的《文献通考》明确记载“《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4]。如此一来,陆持之版本的卷数便成了争议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清代《四库全书》编撰者在《提要》中予以解释,“殆传写讹四为六数”[5]。也就是说,清代《四库全书》编撰者认为,袁燮《年谱》将“四”误写为“六”。《四库全书》这种做法固然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这种解释却有待商榷。因为,第一,“外集为六”的说法不仅仅出现于杨简序中,而且出现于袁燮的《年谱》,而且此后一直流传,后人也从未将六改正为四。倘若一时误写,后人为何不改正?第二,杨简序在前,袁燮《年谱》在后,甚至是在开禧本等多个版本刊行的多年以后。熟知象山生平与著作的袁燮应当很容易识别正误,并作出改正。但是袁燮从来没有修正其中说法,在《年谱》中也没有改正。因此误写的解释并不能服众。更为合理的说法,应当是在编撰的时候,确实拟定“外集六卷”。陆持之就是将“外卷六集”交送杨简作序,因此杨简如实记录了外集六卷的情况。但是正式修订刊行时,外集改编为四卷,不再是六卷。这或者由于文章与之前的重复,或者删减了部分篇章,最终删定为四卷。这种说法既不与现行的文献冲突,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宋代《象山文集》重新面世之前,上述皆为猜测,有待确证。

到了嘉定庚辰年(1220年),象山文集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在《象山文集》吴杰的序言中,提到建安状元陈孙喜等人喜好《象山文集》,因此进呈其书于上位者,请求刊行。而吴杰认为《象山先生行状》《文安谥议》《覆议》能够体现象山学的宗旨与精髓,因此收归于《象山文集》之中。至此,《象山文集》从文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又加上了《象山先生行状》《文安谥议》《覆议》等部分。后世《象山文集》一直沿用陈孙喜、吴杰的编排。

元代时期,《象山文集》至少重印一次以上,但没有证据表明出现了新的版本。大元至治甲子岁(1324年),金溪学者洪琳重刻《象山文集》于青田书院,并请吴澄为之作序。在元代,象山著作依旧流行证据有三,一是元初人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录《象山文集》之目录版本序跋等情状,可见《象山文集》流通于元代。二是朱陆之学流行于元代,各家各派多有熟习象山学,固有朱陆会通之说,而要熟习象山学,必然要以象山著作为依据,包括《象山文集》《象山语录》等。三是吴澄作序的洪琳本直接表明了这一点,因为洪琳是重刻,因此洪琳之前必定已经有原版所在。虽然不能确认洪琳本究竟是宋代哪一个版本,然而大概率是陆持之编,杨简、袁燮作序的版本。此外,吴澄还坦言陈埙所刻的《象山语录》也流行于世,并被吴澄所研读。根据叶航先生《陆九渊文集历代刊刻及最新点校说明》,“元代或有两三部刻本”,“据《钦定四库全书·桐江续集》方回(1227—1305)送缪鸣阳六言序:‘《陆象山文集》二十八卷,袁燮为序,外集四卷,杨慈湖所为《行状》、孔炜所为《谥议》附,与人书凡十七卷,可议极多……是为第四刻本,或曰元刻第一本”,“据《天禄琳琅书目》(清于敏中等撰,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卷六记载:‘宋陆九渊著,正集二十八卷、外集五卷,共三十三卷,前宋杨简、袁燮、吴杰三序。马端临《文献通考》载《象山文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并录袁燮序文。今观此书外集系五卷,其第五卷乃录孔炜、丁端祖所撰《谥议》二篇,然则九渊外集仍止四卷也。’是为第五刻本,或曰元刻第二本”[6]。再加上吴澄的刻本,共为三刻本。

宋元时期,《象山语录》并未入编于《象山文集》,而是以单本方式刊行的。《象山语录》正式成书于嘉熙元年(1237年)。慈湖弟子陈埙,“见同门所录训语,编未入梓,咸以为请。再拜三复,乃授工镊勒焉”[3]526。以上可见,陈埙看到“象山同门”记录了许多象山教训之话语,但是都没有编辑出版,因此向诸位同门一一邀请,最终得以刊行。吴澄指出,陈刻语录于贵溪象山书院[3]545。象山书院乃是象山讲学论道之场所,在此刊刻不仅能够得到丰富的材料,并且能够在同门师友之间切磋订正。

而“见同门所录训语”一语,表明《象山语录》的出现早于1237年之前。因为只有其提前出现,陈埙方能发展并萌生编梓的想法,并收集到了编撰的基本材料。若论象山语录的编撰,可追溯至象山在世时,远远早于《象山文集》的编辑。其一,陆象山有抄录文章书信赠予他人的习惯,例如《与朱元晦》《荆国王文公祠堂记》等就被赠予弟子门人观阅。其二,李伯敏所编的语录应当是最早编撰的象山语录之一,同时也可能是唯一一部受到陆九渊亲自评阅的语录。因为陆象山曾对李伯敏所编的语录进行批评,“编得也是,但言语微有病,不可以示人,自存之可也。兼一时说话有不必录者,盖急于晓人,或未能一一无病”[3]445-446。所谓“编得也是”,可见李伯敏不仅仅是随手记录象山话语,而是有计划,有体例地进行搜集、整理、编辑。因此李伯敏呈上语录时,象山首先肯定了这部语录。既然李伯敏会编撰语录,那么其他象山门人也很有可能编撰《象山语录》。因为宋代语录体成风,许多门人弟子都会记录大家名人的语录。只是其他语录没有像李伯敏一样,编辑化程度较高,并能够进呈象山评阅。

但遗憾的是,象山对语录体本身存有意见。这种意见是所有语录体都难以避免的,不仅仅是针对李伯敏所编的语录。宋代语录体盛行,士人争相编辑大家语录,且以此求学悟道。这种求学方式可能会舍本逐末,误入歧途,因此象山主张“不可以示人,自存之可也”。应当是象山本人的这种态度,影响了《象山语录》的编辑与出版。因为门人弟子得知象山批评语录体且反对刊行的态度,自然就不好提出刊行语录,甚至不敢再向象山进呈语录。但是,象山语录的编辑要早于《象山文集》。因为《象山文集》是象山去世十年之内刊行的,而象山语录最早在象山在世时编辑。而且应该是象山在上任荆门军以前,在象山讲学之间完稿的,因为在上任荆门军之后,象山把书院和弟子交给他人负责,自己去荆门上任,直到逝世。因此日本学者中岛谅在做《象山先生全集》溯源时,将杨简《行状》作为源头,[]73似可再议。因为就全集内涵而言,源头似可追溯至李伯敏的编辑语录,甚至象山本人。

宋末元初的江西学者刘埙与陈苑、赵偕等是元代陆学的代表人物。其编辑《象山语录》与《训语》,可惜今不传。其概观见于其题辞曰:“象山先生陆文安公《语录》一册、《遗训》二册,门弟子各为编次,语多重复。”于是编著之。他认为象山学不如朱子学,因为先生虽然是“天人”,但是“先生不寿,文公则高年;先生简易不著书,文公则多述作,先生门人大不显,朱门则多达官羽翼。其教以若不逮,而究其实践,则天高日精,千古独步”。[7]刘埙不但大力弘扬与发展象山学,而且为陆象山力争道统的名位。上述《象山语录》与《训语》,应是其象山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袁燮的《年谱》在宋代也未收入《象山文集》之中。在杨简序与袁燮序中,均未提及袁燮《年谱》的编入,而只介绍了《文集》与《外集》而已。杨希闵指出,年谱创稿于袁燮、傅子云,汇编于李子愿,宝祐四年(1256年)刘应之刻于衡阳。此后,陆氏子孙附刻于全集之后,并且与全集比照进行删汰[8]。也就是说,陆氏子孙在重新刊刻《象山文集》时,添加了《年谱》作为全集的一部分,但是杨氏未曾明言陆氏子孙何时添加年谱。因为宋元时期全集版本已经失传,只有现存明代版本可见《年谱》附在全集后。必须重视的是,从陆持之刊刻《象山文集》开始,后世陆氏子孙从不断续刊刻事业,其是象山著作完善与流传的重要参与者,后文还将一一证明。

02 明代《象山先生全集》版本

据考,明代《象山先生全集》刻本已经加入了袁燮的《年谱》。经查证,成化年间陆和刊本,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均没有编入袁燮《年谱》,但是嘉靖荆门州学本已经编入了《年谱》。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今见于《宋集珍本丛刊·象山先生文集》。吴晓波先生认为,《宋集珍本丛刊·象山先生文集》正是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李茂元刻本,也就是《四库全书总目》的“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9]。荆门州学本《象山先生全集》初刻于嘉靖四年(1525年),此后十四年(1525年)、三十年(1531年)、三十八年(1559年)均有重刻。因此可以大致推定,袁燮《年谱》可能在明代嘉靖年间编入《象山先生全集》。

明代《象山先生全集》存有多种版本,据日本学者中岛谅考证,明代最早的版本为景泰年间陆时寿刊本,后有成化年间陆和刊本、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万历年间周希旦刻本,以及节选本如《陆象山先生集要》等。其中,陆时寿为陆子九世孙,陆和为十世孙,两者可能为同一系统的不同刊本,正德李茂元本取材于陆时寿、陆和版本,后经过王阳明的修改与编辑,而后刊刻。[1]56-74翁连溪先生的《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记载嘉靖十四年(1535年)戚贤荆门刻本、三十一年(1552年)魏希相补刻本,是为荆门州学本。日本同志社大学的李长波教授拥有家藏明刻本《象山先生全集》,此书原为日本学者黑田亮所藏[2]。此外,明代刻本还有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荆门重刻本、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金溪本、嘉靖四十年(1561年)本何迁本。据考察,家藏明刻本《象山先生全集》,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荆门本、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金溪本,均属于荆门州本系统。因此明代《象山先生全集》版本很多,至少有十种版本以上。

在许多明代刻本中,景泰年间陆时寿刊本、成化年间陆和刊本、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嘉靖四十年(1561年)本何迁本、万历年间周希旦刻本等版本,已经多为学界所研究,具体可见中岛谅的《陆九渊与陈亮:朱熹论敌之思想研究》、李长波的《家藏明刻本〈象山先生全集〉的版本价值及简单对勘》、李长波的《<象山先生全集>校勘二记》等等。上述著述基本将景泰年间陆时寿刊本、成化年间陆和刊本、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嘉靖四十年(1561年)本何迁本、万历年间周希旦刻本作了比较与研究,校勘了各自的异同,甚至评判了各自的优劣,此不赘言。

以今本成化年间陆和刊本的编次,可以大致推断陆持之的编次旨涵。陆持之版本为宋元时期通行版本,除了在民间流传之外,另有一套藏于陆氏宗祠。象山故里金溪一直收藏《象山先生全集》,这应该是金溪陆氏宗祠的传统。证据如下,从陆持之编《象山文集》,到陆时寿刊本、成化年间陆和刊本,再到雍正年间陆邦瑞刊本可证,金溪陆氏宗祠应当一直有存令祖《象山先生文集》的传统,而且是陆氏子孙从宋至民国一直有持续刊刻全集的传统。清人杨希闵《宋陆文安先生年谱序》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袁燮、傅子云《年谱》完稿后,一直放在陆氏宗祠相互参照,从而增删。换而言之,金溪陆氏宗祠应当存有《象山先生文集》。而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在宗祠内存有祖先著作,以供后世子孙诵读,也合情合理。因此作为陆氏嫡孙的陆和本,应当是继承了陆持之版本的编次。从大体编次而言,陆持之与陆和版本将象山书信放在首位,而且将五十岁左右的书信置于首位。此应当是视其为象山晚年定论的精华著作,如《与邵叔谊》《与侄孙睿》《与朱元晦》等。其次大多是象山青年时期的书信,以及中年时期的书信,再次是奏表、记、序、杂著、讲义等。应当注意的是,此版本没有回避朱陆之异同,反而是有意突出朱陆之异同,因而将陆子批评朱子的书信列于首位。这些都是凸显象山学宗旨与精神的书信。

但是有两个版本是学界尚未深入研究的,这便是荆门本《象山先生文集》与金溪本《象山先生全集》。《象山先生文集》荆门本原为嘉靖乙酉年(1525年)初刻,其后在嘉靖乙末(1535年)再刻,嘉靖戊戌年(1538年)重刻,嘉靖壬子年(1552年)补刻,嘉靖壬戌(1562年)重刻,为九行十七字,白底双圈。卷首为王守仁序、戚贤序、陆文安公祠像、蒙泉像、象山书院像、唐安寺;正文三十六卷,卷二十二为史评,杂著两个部分。文末有杨简序、高商老序、傅子云序、袁燮序、唐文清公鹅湖祭文、袁甫遣属官告祭文、袁甫释菜告文、赐象山书院额、袁甫象山书院记、金溪象山书院傅子云记、陈运自刻语录记、金溪进义居表、敕旌陆氏义门、陆冲进谢恩表、包恢撰旌表列阁记、包恢撰三陆先生祠堂记、魏希相跋、学则辩廖恕记、罗谅跋、商大节跋。荆门本初刻于嘉靖四年(1525年),比通行本嘉靖四十年(1551年)本早三十多年,凡经四刻,多次补。而且文中记载大量未传世文献与图像,对于《象山先生文集》研究,乃至整个象山学研究均具有重大价值①。

通过荆门儒学学正廖恕的《跋》,可知荆门州本属于补刻性质。换而言之,荆门州本很有可能是补刻景泰年间陆时寿刊本,或成化年间陆和刊本。但是荆门州本特意加入了徐阶的《学则辨》。此无疑是荆门州本有意为之,也是为了消弭嘉靖年间朱陆异同再起的学术之争。因此廖恕有言:“辨二子之学同归一致,不容有毫发之疑矣。今因补刻《象山全集》,附刻是辨,俾求象山之学者则焉。”②

《象山先生全集》金溪本开篇依次为王守仁序、王总沐序、袁燮序、杨简序,文末依次为徐阶的《学则辨》、荆门儒学学正廖恕的《跋》、知金溪县事某学马尧恕的《跋》。本书记载此书受到江右巡抚何公、继任江右巡抚张公的支持与训示,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到嘉靖三十九(1560年)年,历经两年完成。但是又吸收了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版本,因为其收了嘉靖四十年(1561年)王总沐序在其中。且此书是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首页一方印首字为“戴金”,落款为己卯秋日,应为1579年。所以,此书或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金溪本的补刻本,在补刻中收纳嘉靖四十年(1561年)本序言③。金溪本内容丰富,排版精美,是较为优良的一个版本。

金溪本编刻的原因是“旧本湮缺不可读”,也就是当时金溪所藏的《象山先生全集》内容残缺不堪,已经不能卒读了。因此所谓金溪“旧本”,很有可能就是宋明其中一个版本由于日久翻阅残缺了。而这个版本应当是成化年间陆和刊本,因为这个版本正是金溪陆氏所刊行的。所以,金溪陆氏宗祠应当存有之。然而这个“旧本”是哪一个版本呢?有可能是陆氏世代相传的一个《象山先生全集》的残本,也可能是周希旦所获得的残本并且刊刻的《象山先生全集》。因为这个版本就是“湮缺不可读”,十分符合金溪学者当时的状况。当然,此旧本也可能是景泰年间陆时寿刊本、成化年间陆和刊本、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荆门州本等其中之一。然后参考景泰年间陆时寿刊本、成化年间陆和刊本的序跋和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荆门州本、嘉靖四十年何迁本而成。

值得注意的是,金溪本的编排体例不同于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最明显的是其卷二收录的书信是,《与王顺伯(二)》《与朱元晦(三)》《与吴显仲(三)》。而在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则是《与陶赞仲(二首)》《与吴显仲(二)》《与李宰》。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日本学者中岛谅[10]。因此金溪本很有可能正是参考嘉靖年间荆门州本、嘉靖四十年(1561年)何迁本二者进行补正。当然,嘉靖年间荆门州本与嘉靖四十年(1561年)何迁本有可能就是一个系统的。因为,它们都与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拥有不同的体例。或者,由于荆门州本早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刊行,因此嘉靖四十年(1561年)何迁本很有可能是参照荆门州本而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景泰年间陆时寿刊本、成化年间陆和刊本、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嘉靖年间荆门本、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金溪本、嘉靖四十年(1561年)本何迁本之间,产生了一个有趣的变化。那就是六种版本的中间版本,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试图作了一些变化,改变了编排顺序,以图呈现象山的心学色彩[10],以及削弱朱陆之争的影响,例如卷二的编排。但李茂元与王阳明的这些努力,很快便被后人识破,并迅速改变了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的影响,而复归成化年间陆和刊本等的体例。

此外,明代尚有许多节选本行世,例如嘉靖癸丑(1553年)本《象山粹言》、万历丁酉(1597年)本《陆象山集要》、崇祯二年(1629年)本《陆象山先生集要四卷》、崇祯十七年(1644年)《陆子重光集》[11]等等。聂良本由杨启元作序,聂良杞作后叙,朱锦作跋。全书共八卷,前四卷为书信,第五、六卷为语录,第七卷为杂著,第八卷为年谱。《象山粹言》由王宗沐作序,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为书信,卷四为杂著,卷五、六为语录。

另有万历年间周希旦刻本,虽自称全本,仅有六卷,实为节选本。其书由傅文兆作序,兼收录王阳明、王总沐等序言。全书共六卷,卷一为年谱,卷二为杂著、讲学、语录等,卷三为程文,卷四、五为书信,卷六为诗歌、记、序、祭文、行状、志铭、谥议、象山先生行状等。此书为江西巡抚探进本,《四库全书》编撰当时批评道:“其文仅全集五分之一,则不敢删削一字之说,尤为诞妄。”虽然对于《象山先生全集》之编辑存有谬误,但是此本却无意开创了《象山先生全集》节选本的新出路。因为此本完全打破常规,周希旦刻本按照自身对于象山的理解与抉择为基,创造一个不一样的节选本体例。相较于《象山粹言》《陆象山集要》基本忠于《象山先生全集》而作节选,周希旦刻本的体例与选材是创造性、新颖的,体现了新时代象山后学对于象山学的理解,以及对于象山著作的评判、抉择与重构。

①荆门本保存良好,首页与尾页有藏着手书,分别抄写王总沐序、金溪本马尧恕跋。封面页有“内阁文库”字样,首页有三方藏印,其中下面一方为“浅草文库”。应曾为日本藏家所藏有。

②见于上述《象山先生全集》荆门本。

③金溪本品相良好,首页刻有三方印,字迹模糊不清,中间一方印首字为“戴金”,且书首有戴金劝勉子孙读书之训言。应为戴金家臧本。

03 清代《象山先生全集》版本

清代《象山先生全集》版本包括雍正槐堂书斋刻、李线点次、周毓龄校、陆邦瑞刊的版本;雍正二年(1724年)初刻、六年(1728年)重刻、吴兴张鹿野重辑的版本;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本;道光二年(1822年)金溪槐堂书屋刻本、道光三年(1823年)重刻的金溪槐堂书屋刻本;同治辛末(1871年)重刊本①;宣统庚戌(1910年)本;等等。清人对《象山先生全集》进行了大量的编辑和校勘,并且在编辑评点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清代《象山先生全集》著作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依照明代嘉靖通行本,加上李线点次的雍正槐堂书斋刻本系统,二是参照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的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本系统。

雍正槐堂书斋刻本为清代第一种《象山先生全集》版本,卷首依次为王守仁序、杨简序、袁燮序、吴澄序、象山像、王大有赞、袁蒙斋赞、包扬赞。编辑体例大体与明代刊本大体相同,只有将卷二十二改为史评、杂著两个部分。而明代通行版的卷二十二为:《武帝谓汲黯无学》《张释之谓今法如是》《杂说》。其与明代刻本最大的不同时,加入了陆王心学后劲李线评点。李线本乃陆王心学的著名学者,著有《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等经典象山学研究著作。雍正本得到李线的评点,不但能够体现象山著作的内涵与性质,而且能够准确呈现象山学的宗旨与精神。

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本命名为《象山集》,卷首有提要,然后依次为袁燮序、杨简序、吴杰序,本书编次沿用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本书由《象山文集》《象山语录》两部分结合而成,但是没有将《象山文集》《象山语录》分为三十二卷。《象山集》的编次略有不同,如卷二为《与王顺伯》(二首)、《与赵然道》(四首)、《与陶赞仲》(二首)、《与吴显仲》(二首)、《与李宰》。此版本应当是继承了正德年间阳明作序的版本。

此外,道光本卷首依次为王守仁序、杨简序、王廷珍序、周毓龄序、江球序、王大有赞、袁蒙斋赞、包扬赞、袁燮序、包扬序、廖恕序、李线序、陆梭山家制。全书体例大致不变,加入李线点次,文末附徐阶《学则辨》。宣统庚戌(1910年)本卷首为王守仁序、杨简序、王廷珍序、周毓龄序、江球序、袁燮序、包恢序、廖恕序、李线序、陆梭山家制。全书编次大体与明代刻本一致,文中有李纺点次,文末附《学则辨》。

除了全集之外,清代还流行节选本,例如同治七年(1868年)方宗诚《陆象山先生年谱节要》《陆子学谱》《象山学案》。在《宋元学案》中,专门设有《象山学案》的专题。在此专题中,首先是陆九渊个人的传记,并作了一番思想学术评价;然后摘录陆九渊的思想学术之片段,并附有评判;最后收录古人或时人对陆九渊的评价,留待后人参阅。而稍晚出现的《陆子学谱》则更为精致与独到。首先,《陆子学谱》不同于《宋元学案》广泛的研究范围,专门针对陆子学。此外,《陆子学谱》还有针对性地概括象山学之主要思想,李线一共分为辨志、求放心、讲明、践履、定宗仰、辟异学、读书、为政八个维度。然后分门别类地收录相关思想片段。李线还增订了《象山年谱》,增加了陆复斋、陆梭山的年谱,并在雍正壬子年(1732年)刊行。

《陆子学谱》与《象山学案》的出现,意味着象山著作编撰到达了一个更高层次。倘若说明代周希旦版还是接着《象山先生全集》名号,对象山学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建构。那么《陆子学谱》《象山学案》干脆就以学案体的形式,对象山思想与文献进行有意的重构。与周希旦版相比,《陆子学谱》《象山学案》优点如下,一是直接以思想为纲,然后以之重新编次材料,使得全集更有条理。二是整个编辑主要突出象山学的结构与宗旨,虽然这可能是编者自身的理解。三是在编辑中加入了大量的评注、介绍乃至与象山的对话,便于呈现与阐释象山学。如此一来,象山著作虽然以节选本的形式出现,却让象山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不但思想内涵鲜明与直观,而且更加精炼与清晰,促使世人更乐于且容易接受象山学。

清人对于《象山先生全集》的另一贡献是,对袁燮《年谱》的修订。光绪丁丑年(1877年)杨希敏编撰了《宋陆文安公九渊年谱》。《宋陆文安公九渊年谱》共两卷,对旧本保留十分之七,增删达十分之二三。文首有杨希闵序,引用书目,文中有注释、案语,多参用李线言语。卷二为陆文安五兄事略,分别为陆从政公事略、陆处士公事略、陆修职公事略、陆梭山公事略、陆文达公事略。[8]

①此本名为《文安公集》,首页著名“大儒家庙藏板”,并说明“附刊校勘略”。十二册,封面手书“朱卢居士珍藏”。底本为周毓龄校、陆邦瑞刊本。九行二十字,白底双圈。
04 民国以后《象山先生全集》版本

民国以后,出现了多种《象山先生全集》版本。例如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初编》本的《象山先生全集》、1914年上海群学社的《陆象山先生全集》、1935年商务印书馆的《象山先生全集》、1936年中原书局的《陆象山先生全集》、1966年世界书局的《陆象山全集》、1980年中华书局的《陆九渊集》、1992年中国书店版的《象山先生全集》、202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陆九渊全集》以及民国时期上海中华书局的明代李氏本校刊《象山全集》、香港广智书局以明代嘉靖江西本校刊的《陆九渊全集》等等。若论对于象山全集影响较大的,争议也较大的,主要是民国中华书局《象山全集》,以及1980年中华书局《陆九渊集》。

民国中华书局《象山全集》,以明代李茂元版本为底本校刊。卷首依次为王守仁序、袁燮序、杨简序、吴澄序、王廷珍序、象山遗像、王大有赞、袁蒙斋赞、包扬赞;正文三十六卷,体例不变;文中附有李线点次,文末附有《学则辨》。字体清晰,印刷精良,署有中华书局聚、珍稀宋版印等①。此书后分别于1978年、1979年在台北有印刷,为学界象山学研究之一重要文献。

1980年中华书局版的《陆九渊集》是新中国研究象山学的重要文献,但也是争议最大的象山学文献。《陆九渊集》是收入中华书局“理学丛书”的经典之一。关于“理学丛书”的编撰,编辑部有一个说明:“凡收入此书的,一般只做点校,个别重要而难懂的可加注释,或选择较有参考价值的旧注本进行点校。”考虑到当时的情境,这种安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具体处理《陆九渊集》时,却引发了巨大争议。在点校说明中,编校者已经作了解释,下面不妨列出全文,以正视听:“本书共36卷,附录3卷。……本集收录了他传世的全部著作,包括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还有门人弟子编的语录,是研究陆九渊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必读书。本次整理以上海涵芬楼影印嘉靖本为底本,与传世另一嘉靖本、清道光二年金溪槐堂书屋刻本校勘,并参校明成化陆和刻本、正德李茂元刻本、万历周希旦刻本,择善而从。道光本已经订正的明显讹夺,径予改正,不一一校录。义各有长短,或文字脱误又无法补订者,则在校语中说明。此外,还将各本序跋,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韶兄弟论辩的书信,《宋元学案》中的《象山学案》案语等,一并作为附录,便于读者研究参考。”[3]

从上可见,《陆九渊集》是以上海涵芬楼影印嘉靖本为底本,融合各家版本,而进行增删修正,另外添加了一些序、跋等文献。这与民国中华书局版本有较大不同,一是不用道光本作为底本,二是没有附加李线的评语,三是以现代汉语标点重新排印。据分析,《陆九渊集》改正的文字不少,与其他版本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这应属正常,因为《象山先生全集》各版本之间本身存有差异。但是比照其他版本,中华书局的这种改正在学术界乃至在民间都产生了较大的争议。例如李长波的《<象山先生全集>校勘二记》《家藏明刻本<象山先生全集〉的版本价值及简单对勘》等文章,已经对于《陆九渊集》的改正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2022年,叶航先生点校的《陆九渊全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版本“鉴于道光本《陆象山先生全集》系明清历次刊刻本中较晚一版,下限迄于道光三年(1823年),起迄跨度大(1207—1823),新增篇章多,故此次点校以该本为底本。另外以嘉靖四十年《象山先生全集》为通校本,以明成化本、正德本、万历本及清乾隆《四库全书》所录《象山集》为参校本,并与有关古籍相互印证,务求准确。”又在书末增加了附录:“附录一是道光本之外的象山文集序、跋共计5篇,附录二是历次刊刻本没有收录的4篇文章,附录三是历次刊刻本没有收录的陆九渊诗篇4首,附录四是选自《宋史》的《陆九渊列传》,附录五是《宋元学案》《象山学案》案语3篇,附录六是朱熹致陆氏兄弟的11封信,附录七是吕祖谦为陆九龄写的墓志铭。”值得注意的是,此版本对1980年《陆九渊集》校勘甚多:“一是此次点校对历代刊刻本中的错别字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清扫,勘误错别字300多个,其中钟哲本以讹传讹的错别字190多个,另有钟哲本新出现的错别字120多个。二是采用了古籍点校本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名使用专名线“—”,书名使用书名线“~”的做法。三是完善了钟哲本《陆九渊集》标点符号的使用。四是引句补加引号。五是纠正了道光本陆九渊弟子籍贯的错误,填补了‘未详’‘无考’的空白。”[6]549-558赖功欧先生在《陆九渊全集》的序言中,对于叶航先生的贡献已有清晰的论述,此处从略。而且该版本刚刚问世,学界也需要时间对其进行使用与研究。

最后,随着多种版本的出现,以及象山学界的孜孜以寻,发现了一批尚未编入《象山先生全集》的遗文,例如束景南的《陆九渊诗文辑补》找到了一些诗文,如《与僧净玮》《应天山》《环翠台》《致梭山书》《又致梭山书》《兰亭序跋》[12];束景南的《陆氏兄弟佚札》收录了《致陆子美书》两封。[13]邓丽芳的《陆九渊诗作补辑》收录了《题云林宗祠》《访余昌言不遇到留题(二首)》《古楼陂》《吟莺》等诗作。[14]此类辑佚工作对于象山基础研究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①此版本《象山全集》存世较多,实体书与相关电子版也广泛流通。

05 结 论

《象山先生全集》渊源于宋代,当时的版本为《象山文集》。其余《象山语录》、《象山先生年谱》、谥议与行状等,原是单独行世的。宋代《象山文集》具有临汝本、陆持之辑本、陈孙喜坊刻本、袁甫复刻仓司本、高商老刊本,张衍刊本六种以上。临汝本出现在1194至1205年之间,乃是第一个《象山文集》版本。陆持之编辑的《象山文集》应当是最完善的版本,也是最为流行、最为权威的版本。杨简序中“外集六卷”与“外集四卷”之争,有可能是正修订刊行时,外集改编为四卷,或者删减了部分文章,最终删定为四卷。若以《象山语录》的编撰而言,象山著作编辑应当始于象山在世时,如李伯敏所编语录就得到象山的批评指正。

在明代,《象山语录》与《年谱》等被加入《象山文集》之中,正式形成了《象山先生全集》。明代最早的版本为景泰年间陆时寿刊本,后有成化年间陆和刊本、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嘉靖十四年(1525年)荆门本、嘉靖三十一年(1532年)魏希相补刻本、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荆门重刻本、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金溪本、嘉靖四十年(1561年)本何迁本、万历年间周希旦刻本,等等,共计有十种版本以上。荆门本与金溪本仍有藏本存世,价值重大。荆门本记载了大量未传世的文献与图像,属于补刻性质,且特意加入了徐阶的《学则辨》,为了消弭嘉靖年间朱陆异同再起的学术之争。金溪本内容丰富,排版精美,是较为优良的一个版本。其书重新编刻的原因是“旧本湮缺不可读”,其旧本是象山故里金溪一直持藏的《象山先生全集》,金溪本极有可能参考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嘉靖年间荆门州本、嘉靖四十年(1561年)何迁本三者补正而成。陆时寿刊本、陆和刊本、荆门本与金溪本四者,均与李茂元刊本体例不同,后者明显受到心学影响而改编。

清代《象山先生全集》版本拥有雍正槐堂书斋刻本、雍正吴兴张鹿野重辑的版本、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本、道光本、同治本、宣统本等多个版本。清代版本分为依照明代嘉靖通行本以及正德年间李茂元刊本两大系统。清人对《象山先生全集》进行了大量的校勘与修正,并且在编辑评点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陆子学谱》与《象山学案》的出现,意味着象山著作编撰到达了一个更高层次。

民国以后,出现了多种《象山先生全集》版本,例如《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群学社本商务印书馆本,上海中华书局本,1980年中华书局《陆九渊集》等等。若论对于象山全集影响较大的,争议也较大的,主要是民国中华书局《象山全集》与1980年中华书局《陆九渊集》。2022年叶航先生点校的上海古籍出版社《陆九渊全集》以道光本为底本,参校诸本,对《陆九渊集》校勘较多,且加入未曾附录的序、跋、诗、文多篇。

《象山先生全集》版本的形成与演变,乃是象山学的构建与发展的历史见证。《象山先生全集》始终处于演变的过程中,持续不断的资料增删、体例修动、考证点次、重刊选刊等,乃是宋代至今学者对于象山文献的持续修订与研究,更是对于象山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与阐释工作。若要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象山学,则绝不会忽视《象山先生全集》版本演变的研究。文献、历史、思想结合,在时空运动中动态地把握象山学一贯的思想与宗旨,方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中正之道。

来源:《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本转载仅供学术交流,不做其他用途,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十分感谢!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老公同意妻子去别墅party,却不知那是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地狱!

老公同意妻子去别墅party,却不知那是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地狱!

快乐盒子
2023-08-23 22:02:10
意大利主帅谈朱婷:希望中国队不要信任她!网友:蔡斌会如你所愿

意大利主帅谈朱婷:希望中国队不要信任她!网友:蔡斌会如你所愿

小鬼头体育
2024-06-01 01:49:46
全球首只现役机器狗阵亡!

全球首只现役机器狗阵亡!

高原一剑客
2024-05-31 20:20:58
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宣布退出公司并将全部股权转让给中国儒意

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宣布退出公司并将全部股权转让给中国儒意

鹏飞深文
2024-04-22 12:19:28
佩斯科夫:俄方已知晓乌方利用美制武器打击俄领土的企图

佩斯科夫:俄方已知晓乌方利用美制武器打击俄领土的企图

环球网资讯
2024-05-31 18:58:08
余承东回应山西运城问界M7车祸——行业主流方案,不是华为方案!

余承东回应山西运城问界M7车祸——行业主流方案,不是华为方案!

科学技术宅
2024-05-31 21:14:54
网传汪峰给森林北写歌,葛荟婕成预言家,他和李晨殊途同归了

网传汪峰给森林北写歌,葛荟婕成预言家,他和李晨殊途同归了

不八卦会死星人
2024-05-30 18:06:27
汪峰方否认为森林北写歌,《我的梦想,我的森林北》疑似AI创作!

汪峰方否认为森林北写歌,《我的梦想,我的森林北》疑似AI创作!

娱乐八卦木木子
2024-05-31 18:25:30
当司法资源成为稀缺,“从快处理”成为恩惠,行贿受贿便随之而来

当司法资源成为稀缺,“从快处理”成为恩惠,行贿受贿便随之而来

烟语法明
2024-05-31 13:29:44
正部级“老虎”董云虎落马,背后的神秘“夫人”是她

正部级“老虎”董云虎落马,背后的神秘“夫人”是她

天闻地知
2024-05-27 14:13:56
祸害人三年的新冠消失了,四大奇怪现象却出现了,很多人没察觉

祸害人三年的新冠消失了,四大奇怪现象却出现了,很多人没察觉

李昕言温度空间
2024-04-19 21:12:55
U型锁,其实还不如阿Q

U型锁,其实还不如阿Q

邵旭峰域
2024-05-04 09:27:17
朱婷太委屈!网友爆料张常宁经纪人恶意造谣,她还被迫与队友和解

朱婷太委屈!网友爆料张常宁经纪人恶意造谣,她还被迫与队友和解

金毛爱女排
2024-05-31 10:02:13
演员杨绣惠发文表明立场:我是台湾人,不赚人民币也能逍遥自在?

演员杨绣惠发文表明立场:我是台湾人,不赚人民币也能逍遥自在?

香蕉你个波娜娜
2024-05-29 20:31:31
交手半个多月后,乌克兰第三旅肯定地说:俄罗斯无法占领哈尔科夫

交手半个多月后,乌克兰第三旅肯定地说:俄罗斯无法占领哈尔科夫

探索星空
2024-05-31 23:51:49
“剧王”也要被抬走,《庆余年2》开超前点播半月播完,原因现实

“剧王”也要被抬走,《庆余年2》开超前点播半月播完,原因现实

叶二娱评
2024-05-30 19:17:39
外籍夫妻在卧室里裸睡,做爱不关门,保姆围观:你做得,我看得

外籍夫妻在卧室里裸睡,做爱不关门,保姆围观:你做得,我看得

小保姆大世界
2022-05-20 12:14:04
5月31日,男单16强全部产生!8强对阵出炉,小胖内战,王楚钦抗日

5月31日,男单16强全部产生!8强对阵出炉,小胖内战,王楚钦抗日

邮轮摄影师阿嗵
2024-05-31 10:40:38
山东省纪委监委通报4起典型案例 有村支书伙同村会计克扣群众扶贫羊

山东省纪委监委通报4起典型案例 有村支书伙同村会计克扣群众扶贫羊

红星新闻
2024-05-31 21:57:07
陈立人曾在华人论坛称:东北人妻子性格暴躁,多次扇他脸还报警

陈立人曾在华人论坛称:东北人妻子性格暴躁,多次扇他脸还报警

泸沽湖
2024-02-03 17:59:42
2024-06-01 10:46:44
文以传道
文以传道
传承文化,传递价值。
1466文章数 5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头条要闻

中方确认不参加6月的乌克兰和平峰会 俄方回应:支持

头条要闻

中方确认不参加6月的乌克兰和平峰会 俄方回应:支持

体育要闻

欧文:当老二怎么了?硬就行了!

娱乐要闻

白玉兰提名:胡歌、范伟争视帝

财经要闻

实锤!普华永道,危!

科技要闻

华为上新!余承东:问界6月销量将超4万辆

汽车要闻

吉利银河E5 Flyme Auto智能座舱首发

态度原创

教育
时尚
房产
本地
艺术

教育要闻

2024年高考人数公布 比去年增长51万人

今年夏天,穿得越放松越时髦!

房产要闻

重磅!琼海出台楼市新政:住房出租、挂牌计划出售,都可减套数!

本地新闻

食味印象|歙县限定!枇杷味儿的清甜初夏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