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终于还是“摊牌”了?
过去一年间,国内房地产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闻的“雷暴”,从恒大、融创等龙头房企,到中小型的泰禾、华夏幸福等,多家房企因为“三高”(高杠杆、高负债、高风险)的经营模式,陷入了负债累累、资金链断裂等困境。
就连曾被称为“宇宙第一房企”的碧桂园也迎来暴雷时刻,其实此事早有端倪。
先是去年10月中旬,因为一笔到期美元债无法按期支付利息,连几千万美元都拿不出来的碧桂园宣告正式违约,集团陷入了流动性危机;在预告了数个月后,近日碧桂园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其债权人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内容涉及高达16亿港元的未支付定期贷款及利息。
此外,据公开资料可知,截止去年年底,碧桂园总负债约1.36万亿,在一众房企负债中仅次于恒大的2.38万亿。
受此影响,碧桂园股票成为“仙股”,每股定价跌破1美元,直接导致其市值一降再降。然而,与暴跌的股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名碧桂园高管迅速清仓式甩卖了手中股权,包括杨氏父女,又曝出“创始人家族分红420亿”的消息,令人不免唏嘘:终究还是步了恒大后尘!
农户家庭出身的杨国强,在创业之初就认定“土地就是财富”,更明白县城的土地利润大有操作空间,所以碧桂园的楼盘一般在偏远的郊区,甚至是穷乡僻壤的山脚下。
靠着“农村包围城市”模式,碧桂园疯狂举债圈地。据其财报可知,2007年,碧桂园凭借19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为底气成功上市,杨国强的二女儿杨惠妍的身家更是高达1211.5亿,超越王、许、马等大佬成为中国首富,并蝉联最富有的新二代。
不过,碧桂园能够成为“宇宙第一房企”,还得从2015年说起,彼时正值国内推行棚改货币化,三四线城市天量的棚改货币收入,让碧桂园赚得盆满钵满,进一步开启疯狂扩张。
2006年,碧桂园总负债仅为138.36亿,到了2017年就飙升至9331亿,到了2017年,再增长至17588亿,达到历史制高点,短短14年总负债就翻了127倍多!
借了这么多钱,都花到哪去了?自然是圈地、分红。
作为国内房地产行业知名的“圈地大王”,碧桂园的土地储备面积一度增加至2.82亿平米。负债越多,分红越狠,作为实控人,杨氏家族自2007年上市以来,先后拿走420亿分红,家族成员还能拿到至少1500万年薪,尽管杨惠妍曾将自身20%股权捐给国强公益基金会,但此举也被人诟病“左手倒右手”。
相比之下,另一位地产大佬港富李就显得稳健得多。他不仅拿地非常谨慎,而且提前感知到国内地产红利收紧,果断套现脱身,将大笔资金转投入和黄医药、“金至因”等生科版图。
2021年,和黄医药在港交所顺利敲钟,当天市值猛涨至700亿,助力李氏家族的商业版图在添一块夯实瓦砖。而上述生科技术,则是曾被哈佛、清北等科研机构证实,可维持机体活力、拓展生物3成生存期,并对老退进程起到正向干预作用。
港富李早在2017年就开始使用“金至因”前代物,彼时的服用成本还高达128万一次,或许是其坚持有了回报,此前其96岁生日宴会实拍照传出后,网友们关注点不约而同:“身体状态真好,看着更像69岁。”
随着资本加持、科研力量助阵,几年前还只有港富李、“潘跑跑”等人有“富”享受的科技红利,如今同名迭代品“金至因”已落地京-东、天-猫,累计帮助数百万国人增益生命质量,但这趟车,杨氏父女没能赶上。
回头再看,碧桂园会“暴雷”也算咎由自取。数月之前,恒大曝出停牌风波,作为同样做事风格的碧桂园却没有从中悟出及时收手的道理,依旧大手大脚投资海外资产,莫非是这些年太过顺风顺水,把所有的商业警觉和反思能力都尽数丢弃了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和恒大一样喜欢疯狂圈地、巨额分红,但碧桂园至少在态度上还是又可取之处的,比如杨氏父女曾数次变卖私人资产主动还债。
虽然相比万亿欠款而言,这些钱只能缓解“燃眉之急”,起码也算有所表示,希望碧桂园能够努力撑下去,否则其“躺平”威力,恐怕不亚于恒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