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刘宋元嘉十年(433年)冬,寒风刺骨,万人空巷。
被流徙广州一年多的谢灵运,被押解到了最繁华的闹市大街之上。
他口中喃喃念着人生中最后的诗句,“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他依然在遗憾自己不能坚持归隐于山林之中,以致落得个命丧黄泉的下场。
然而,不管是恨是憾还是悔,于此时都毫无用处。
众人的围观与唏嘘中,他在49岁的年纪告别了人间。
后世的史学家多批判他“猖獗不已,自致覆亡”,但历朝历代的诗人和书法家们却始终对他追捧有加。
那么他的诗到底如何呢?
谢灵运出身于南朝名门世家陈郡谢氏,那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谢家。
他爷爷是当年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名将谢玄,祖上出过谢安这样的大才、谢道韫这样的才女,母亲更是王羲之的外孙女。
谢灵运自幼敏而好学、博览群书,在诗书上的造诣更是在江左一带无人能及,兼通史学,精通佛教老庄哲学,工于书法、绘画。
不到18岁,谢灵运就承袭了“康乐公”爵位,可谓风头一时无两。或许也是如此,养成了他清高狂傲、目下无尘的性子。
他曾经放言,如果天下所有文人的才华加起来共有一是石(dan,计量单位,1石=10斗),那么曹植独占八斗,他自己占一斗,剩下所有文人共分一斗。
这种性格伴随了他的一生,从东晋到刘宋,一直“帮”他得罪各路人马,降爵、贬官,最终被诬陷谋反,命丧闹市。
谢灵运一生经历三朝,屡次被贬出京,却因纵情山水、探奇览胜,在诗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诗中,虽依然保留了魏晋时期喜好“谈玄”的特色,却也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开山水诗之先河。
写春天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写江水的“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等等,都是传诵千古的清词丽句。
大唐诗坛的许多诗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李白、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诗人都曾取法于他,而王勃、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歌颂他。
今天就来读一读他征服了谪仙李白的名篇《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这首诗写在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因被贬逐永嘉而大病不起、卧床数月后,谢灵运迎来了江南的春天。
他带着大病初愈的郁气,登上园池中的小楼上,托物起兴,抒写了内心真实而又复杂的情感变化。
诗中既有有孤芳自赏的情调,也有政治失意的牢骚,更有进退不得的苦闷,还隐藏着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寄托着归隐的志趣,大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前八句可算为第一部分,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矛盾心情。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怍(zuò),惭愧;徇禄,营求俸禄,代指出仕;疴,疾病。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嘹亮悠长啊!
惭愧我不能像鸿鸟那样飞上云霄,施展胸中抱负;也无法像水底幽栖的虬龙,安然隐退沉潜于川谷。
我试图在仕途上进取,却因为智慧拙劣而被驱逐;我想着干脆退隐耕田,却又因为力量不足无法胜任。
为了追求俸禄权位,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却又因为沉疴在身、卧病于床,只能面对着光秃秃的树林发呆。
开篇沿袭了传统“比兴”的手法,以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反衬自己的进退失据。
深潜的虬龙象征着隐退山林、孤高自赏,高飞的鸿鸟象征着建功立业、声震四方,两者都是古代文人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但现实却是,大部分文人都挣扎在“欲仕而不得,欲退而不甘”的矛盾中不可自拔,即使是谢灵运也不能免俗。
前四句中,他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自己最真实的困境;后四句则是详细地交待了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境的原因。
“进德”,即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退耕”,即归隐田园,如陶渊明般靠耕田自给自足。
两者分别对应了“飞鸿”和“潜虬”,但并不只是简单的补充说明,“智所拙”和“力不任”隐隐地透露出了他内心的牢骚不甘。
谢灵运自幼以聪颖闻名,哪里会真的认为自己智谋有所欠缺呢?不过是暗示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
而以谢家的富贵,即使辞官不做,也不可能需要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更不存在“力不任”的情况。
他之所以远赴沿海荒僻的永嘉为官,是因为新朝初建,自家的爵位已经被贬公为侯,生怕直接拒绝赴任,会被新朝认定有反叛之心,招致更大的祸患。
正因为内心挣扎不甘,所以他一到永嘉便病倒了,整个冬天都卧病在床,怀着满腔的凄恻,对着萧瑟的空林。
同时,句尾的“空林”,将前文“潜虬”、“飞鸿”的空远虚笔,转向了近在眼前的真实景物,进而引入了第二部分的实景描绘,也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衾,被子;昧,无知无觉、不明白;褰(qiān),撩起。
*岖嵚(qū qīn),山势险峻的样子;绪风,多指秋冬时节的馀风。
每天躺在枕头上、裹着被子睡大觉,竟浑然不知窗外季节气候的变化。
如今身体初愈,不经意地揭开帷帘、打开窗子,却偶然邂逅了春天的降临。
侧耳倾听流水微微泛起波澜,举目眺望那巍峨高峻的山岭。
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生的阳气也替换了去冬的阴冷。
不知不觉池塘边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暂”字即临时、短暂,有抱病强起之意。
“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
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句,是谢灵运最有名的诗句,曾引起无数诗人的赞赏乃至模仿。
诗中描绘的景色诚然是极寻常的,然而想到诗人久病初愈的背景,这样普通的春色对他来说却仿佛是突然降临的一样,自然清新可喜。
池边温暖湿润、嫩草向阳而生,柳树萌发新绿、枝上已经不是冬日常见的麻雀,而是换成了迁徙归来或冬日藏匿的鸟。
无论是草的新生还是鸟的重现,都是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变化,既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触感,又体现了他久困室内、突然得见春景的喜悦。
对于这句诗,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的评价,切中肯綮: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人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尔。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之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而思苦言艰者,往往不悟。
纵观全诗,这两句诗自然清新、不假绳削,将前文中凄凉沉郁的情绪,成为诗中一抹温暖的亮色。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诗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感慨,充满了感伤与无奈。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豳(bīn)歌,指《诗经·豳风·七月》,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用在此处有暗喻之意。
楚吟,此处代指两汉时期淮南小山的《楚辞·招隐士》。其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以芳草为喻,表达对“隐士”长往不归的怀念和忧心。
诗人反思自己的境遇,忍不住想起《七月》,想起《招隐士》,心中生出伤感悲怀,满腹感慨。
如今自己离群索居,经常感到时间漫长得难以忍受,也经常忐忑彷徨、难以安心。
此情此景,诗人内心的天平倾向了隐居,却又在幻想隐居生活时产生了犹疑。
毕竟谢灵运出身高贵,自幼生活富足,且一直以才华自傲,怎么可能甘于隐居深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呢?
但不管怎么样,他最终还是下定了归隐的决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
坚持节操哪里只有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验证。
“遁世无闷”出自《易经·乾卦》,意为贤人能避世而没有烦恼,也是诗人理想的归隐状态。
确实,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还是选择了称病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谢灵运通过各种角度,含蓄地抒写着内心的苦闷。
这苦闷来自于仕途上的挫折、朝堂里的构陷,也来自于身体上的久病、精神上的彷徨。
他挣扎在“仕”与“隐”之间,却无法直接诉诸于笔端,只能通过“虬”与“鸿”的比兴、春景的反衬,暗示情绪变化的过程,因其“真”而极富感染力。
方回称赞“此诗句句佳,铿锵浏亮,合是灵运第一等诗”,诚不我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