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哈尔滨旅游火了。
而“南方小土豆”一梗也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爆火。
最初的意思是那些指去东北旅游的南方游客,因为南方人身形娇小,所以觉得用小土豆去形容他们特别可爱。
在目前使用的大部分语境中,“南方小土豆”也是指女不指男。
但在短短几天之内,这个热梗所引起的狂欢又变味了。
其中的争议不仅牵扯到性别对立,还涉及到娇妻文学、地域歧视、恋童、性缘脑还有童年缺失等等的社会话题。
“这个世界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娇妻文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永远的男强女弱娇气文学”
“本来玩梗,非要加性别,感觉现在像一场娇妻和猪头的狂欢”
“落体人时期就发现了女的嗑cp的尽头都是霸总娇妻,感觉本质上是巨婴以失权为代价找母爱替品”
而另一部分爱玩此梗的网友则是觉得开个玩笑玩点梗没必要如此上纲上线。
甚至还有人做了一张图叫:各省小朋友名字一览。
各地都为冠以“小”为名,类似小橘子、小荔枝、小椰子、小挖机等等(此图已发不出)。
最新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些微博账号被禁言,而黑龙江文旅厅却已着手研发“小土豆形象IP”。
新型娇妻文学,让人两眼一黑
“南方小土豆”一开始火起来说白了也是因为旅游经济的刺激,3天60亿确实厉害。
南方人的体型相对于北方人来说是小一点,而大冬天南方人穿着羽绒服无论走到哪都是圆鼓鼓的,可爱到当时的描述都是:南方小土豆已经被东北宠上天了。
一开始这个词的产生或许真的并没有太大恶意,但并非所有南方人都愿意被称为“小土豆”,甚至觉得这个词存在一定的身高歧视和地域歧视。
经过线上的舆论发展,导致“南方小土豆”的表述已经越变越怪了,它的语境也早已脱离了旅游业热情。
在其他的一些社交媒体上,开始用小土豆类似的话语去幼化女性,甚至冠以性别,进行性缘化。
这次哈尔滨甚至被冠上了性别:哈尔滨,男,恋爱脑,讨好型人格。
令人惊讶的是该评论的点赞量居然能高达28w,既然都把城市冠以性别了,那就肯定难以脱离性别矛盾,也难怪有人会说这城市突然变得一股男味。
更加不可思议的,还有人创出小土豆文学前传:南性恋。搞得娇妻成为了南方女性的刻板印象。
也不知道是造了什么孽才刷到,看得蝉主是两眼一黑,感觉都有点应激了,别有辱中文玷污世界了咱们就是说。
例如:北方人就是有南性恋嘛;真的好想养一大只北方人;随机亲死一个南方小可爱…
正当大家反对娇妻文学的盛行传播时,有某些官方账号又开始搞一些低幼的“拟人化”宣传:小土豆为尔滨写下一封家信。
完全没办法直视这一切,好好说话,好好组织语言能力真的那么难吗?
细想“南方小土豆”背后的逻辑思维就不难发现这个梗其实很不好。
从拟人语境上看,哈尔滨是高大强有力的男性,南方小土豆显然是娇小柔弱的女性,其中的隐藏设定不外乎就是霸总配娇妻,南方小土豆被狠狠宠溺被狠狠保护。
世界是个巨大的娇妻文学,也形容得没错,每次的热词来来去去背后本质都差不多。
长期在这样的父权语境之中,女性就是那被规训被客体化的一方,也在鞭策北方女性体型比南方女性高大,而身高过高的女性就是难以出嫁,没人要,女子得弱不能比男人强势才会被爱。
如今的影视剧也是,无论前期把女主写得多么自强自爱,结果最后还是得强塞一个男主角救世的戏码,仿佛女性就是离不开被男性娇宠。
这么一看,这场闹剧的衍生还有点像催婚的软文推销,万梗万热词,都能被网友娇妻文学一下。
尽管有不少人觉得南方小土豆是北方对南方的爱称,是个玩笑话。
自我调侃当然没问题,但也可以看出,这个玩笑话显然也是缺乏边界感和分寸感的,甚至在制造和加强刻板印象。
“万物拟人,再把自己物化”
近几年来,一开始是离开了网络用语不会说话,但现在是网友对某事物描述进行“幼态化”“性化”“拟人化”的现象特别多。
早前那股秀恩爱风潮“宝宝碗”也是如此,宝宝碗被创造的起因是某女生与男友用餐,因女孩不饿但又想尝尝鲜,就在男朋友点的那一份面食中分出几口份量在小碗里。
随后宝宝碗就火得一发不可收拾,女孩们都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秀出男朋友给自己的“宝宝碗”,还说小朋友用小碗,以示恩爱自我陶醉。
就像这次南方小土豆所流行的句式:“我也好想养一个南方的小受受,洗脸用小毛巾,吃红薯要用小勺勺,会自己觅食,一不开心就钻进我怀里哼唧唧的那种小受受。”
当时就有博主在讨论,这个事情背后本质也是属于一种自我弱化,对童年的弥补,毕竟小时候总是被人教导要成熟稳重要听话,不要那么小孩,而成年后这份空缺会一直存在。
这种幼态化的宝宝文学在波伏娃《第二性》有提到,男人其实很清楚,“你的模样像小姑娘”这样的话语,最稳妥地能触动女人的心,许多女人固执地在“做孩子”,在举止和衣着上无限延长她们的童年。
其实默认幼态化,并对相关的梗开始泛滥使用,无形中就是对男强女弱的一种追捧,默认女性就是应该处于低姿态的一方。
东京女子图鉴里面有句台词,女的问:“那男人会选择什么样的女人?”男人回答:“一无所有的女人,没有自己的梦想,也没有理想,只是天真烂漫地支持他的梦想的女人。”
而乐于被喊“南方小土豆”的人,内心也是向往自己被照顾的亲密关系,毕竟早期还有人说没人疼的女生才会想做独立做大女人。
“中国男孩保护中国女孩”“中国女孩只属于中国男孩”这些话题,大家还记得吧?
当时在相关词条下,都是清一色的奋不顾身的留言:“天塌了我们中国男孩顶着”“傻姑娘们不要怕,我会一直在”“傻姑娘,躲我背后去吧”。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演什么电视剧,原来只是扛起了键盘,在网络上打几个字去彰显自己所谓的男子气概,去保护弱小的女性,甚至荒诞说出中国女孩只属于中国男孩。
其次的问题就是网络世界泛滥成灾的万物拟人化。
当年武汉热干面就被拟人化,而阳了的人又被乐呵呵地称为羊,一台网红挖掘机还被亲切地叫成“小蓝”,水泥车是“呕泥酱”,叉车是“叉酱”…甚至网友还为了他们创造超话,凌晨三点在打call。
当时姜思达还在微博批评了这个拟人化现象,结果是被大量网友谩骂。
2022年年底,关于“阳性”的段子梗更是大激增。
例如什么杨过杨康阳敌;天选打工人的阴工株;冬阴工们;空间分为阴间和阳间;男人拿着试纸条会紧张的日子来了等等,当时还有一个新词叫“初阳权”。
大概意为希望自己第一次得新冠能被对象感染,类似女性初夜的寓意。
本质上都是对严肃性事情的娱乐化,语言思维系统的崩坏,给人一种荒谬的割裂感,主动把自己去人格化,并物化、奴化自己。
无论是幼态还是拟人,未来受到影响的必然也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文字失语,本质就是思维惰性,而网络梗的同质化也导致文字的想象空间被严重缩小。
遍地都是网络梗,梗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被不断更新,最后思维和表达的惰性,也更容易容易将语言贬值,让很多人逐渐变成了只懂流行语和缩写的新型“文盲”。
以前的互联网幽默、可以交友沟通、增长见识,而如今,已经变成一块戾气重、烂梗多、没有输出更没有语言文化的荒芜之地。
除了烂梗你还可以说更多
蝉创意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
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播报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