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齐名,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廉颇作战勇猛,战功赫赫,曾以13万兵力横扫60万燕国大军。围绕他而产生的成语、故事可以称得上流传千古,深入人心。
可就是这样一位居功至伟、威震诸侯,也未到“鸟尽弓藏”阶段,可以救赵国于危局的名将,晚年光景却十分凄凉。他究竟为什么会沦落至此?
1.
廉颇是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嬴姓,廉氏,名颇,整体读下来应该叫赢廉颇。关于廉颇前半生的经历,很少有史料记载,后世史学家推断,廉颇参军,应该是在赵武灵王时期。
当时的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国力和军力大幅提升,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廉颇,也伴随着赵国的崛起,依靠着自身的努力,逐渐成为了赵国的名将。
公元前284年,由于战国著名纵横家苏秦诱使齐湣王发兵攻灭宋国,引发其他六国不满,赵惠文王便联合燕、韩、秦、魏组成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
时年44岁的廉颇在这次战役中表现突出,他率军攻入齐国腹地,拿下了齐国的阳晋等数城,威震天下诸侯,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
在廉颇立下大功的同时,赵国平民出身的文臣蔺相如也因为在处理和氏璧外交事件时,在强秦面前勇敢果断、足智多谋,上演了一场“完璧归赵”的好戏,而得到了赵惠文王的欣赏和重用。
廉颇对此虽有些不服气,但当时他和蔺相如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冲突,所以还算相安无事。
公元前282年,秦昭王邀请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言和,此时的秦国,不仅国力强盛,还连续击败赵国军队,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处于弱势地位的赵惠文王担心此行有去无回,根本不敢去。廉颇和蔺相如商议后提出建议:“必须去!一是不去会让秦国抓住赵国的把柄,变本加厉地对付赵国;二是赵王应邀前去,可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
赵惠文王没办法,只好别别扭扭地答应了。
2.
赵惠文王出发前,廉颇前来送行,分别之际,廉颇郑重地对赵王说:“大王请放心,有我驻军在此,秦王不敢把您怎么样的。而且,即使您真的出了事,三十天还回不来,那也可以立太子为王,这样,秦国就没办法拿您来要挟赵国了。”
廉颇说出这些话,纯粹是从赵国的大局立场考虑,但赵惠文王却听得满腔愤怒。什么叫有你在,秦国就不敢把我怎么样?什么叫我回不来,就让太子继位?我们老赵家的事,由你说了算?廉颇啊廉颇,亏我一直把你当成大英雄,你莫不是个s子?
但形势紧迫,赵惠文王也没好意思再说什么,他带着蔺相如,硬着头皮去了渑池。
渑池会盟上,蔺相如不卑不亢地和秦国巧妙周旋,最终破除了秦国的阴谋,带赵惠文王平安返回赵国,立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这可彻底惹怒了廉颇。廉颇愤愤不平地跟人吐槽说:“我是战功赫赫的赵国将军,蔺相如只不过嘴皮子功夫厉害点儿,凭什么地位在我之上?你们等着,要是让我撞见了蔺相如,非得给他点颜色瞧瞧!”
廉颇这几句话虽然说得刻薄,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底气。蔺相如确实能干,但如果没有廉颇驻军给秦国以震慑,赵惠文王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脱身呢?
说白了,此行能够顺利脱险,是廉颇和蔺相如通力合作的结果,厚此薄彼容易引发将相失和。
蔺相如为了赵国朝堂和睦,把国家利益放在私人恩怨之前,处处躲着廉颇、礼让廉颇,连在巷子里碰到廉颇,都赶紧掉头离开,那条巷子也因此得名“回车巷”。
廉颇了解到蔺相如这么做是为赵国的大局利益考虑后,心中惭愧,便脱去上衣负荆请罪,从此和蔺相如结成生死之交,传为千古美谈。
3.
虽然廉颇一心报国,忠心耿耿,但因为廉颇直来直去的的态度,赵王越来越不喜欢他。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一开始,赵国的主帅是廉颇。当时,长平被秦军三面围攻,形势极其严峻。廉颇坚守阵地,避而不战,遏制住了秦军的进攻。
本来廉颇的做法是没问题的,但由于他自认问心无愧,忽略了和赵王解释,导致赵王疑心重重。而且,新上任的赵王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对廉颇更加不了解。
在秦军的反间计下,赵孝成王连续几次催促廉颇出兵后,发现廉颇始终不搭理、不解释、不应对,遂动怒,撤掉了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赵国四十万兵卒被白起活埋,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后,廉颇曾经消失过一段时间。一直到公元前251年,燕国攻打赵国时,77岁的廉颇再次披挂上阵,他采取孤军深入直取燕都的战术,长途奔袭二百五十多公里,最终以13万的兵力横扫燕国60万大军,俘虏了燕国丞相栗腹,逼得燕国割地求和。
战后,赵孝成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并让廉颇担任代理丞相。
廉颇任相国的六七年时间里,曾经多次击退入侵赵国的敌军。公元前245年,他又率军攻打魏国,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省内黄县)。八十多岁还能立下如此奇功,廉颇“老当益壮”的称呼真不是白给的。
遗憾的是,赵孝成王去世后,他的儿子赵悼襄王不再信任廉颇,他听信奸臣郭开的谗言,免去了廉颇的军职,让乐乘来代替廉颇。
廉颇郁闷难平,竟然带兵攻打乐乘,导致乐乘逃走,廉颇也因此离开赵国去了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
后来,赵国在秦国的进攻下自保乏力,赵悼襄王想再次起用廉颇,便派使者唐玖前去慰问和邀请。郭开担心廉颇回来后自己的好日子不再,便暗中贿赂使者,要他贬损廉颇。
果然使者回赵后,将廉颇说的“一顿饭可以吃一斗米,十斤肉,还能披甲上马”,改换成“廉颇饭量很好,一顿饭上了三次茅厕”。结果,赵悼襄王认为廉颇已经彻底衰老,不堪重用,便未再起用廉颇。
最终,始终思念赵国却报国无门的廉颇又去了楚国,他在楚国未建功业,郁郁而终,享年84年。
4.
纵观廉颇一生,他有胆识、有计谋,作战讲究实效,从不搞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来吆喝军功,为人也拿得起放得下,颇具大将风范,为赵国的强盛和平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长平之战中,赵国败了,但廉颇的威名一直长留千古。司马迁评价廉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唐朝时,廉颇位列六十多名战神当中,被请入武庙。宋朝时,廉颇被列入七十二位战神中接受祭拜。
只是廉颇除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同时也是一个心直口快,不讲政治的人。晚年的他,被解除军职后远走他乡,郁郁而终。有这样的结局,和他的性格脱不了关系。
对待即将和强秦面对面过招的赵惠文王,廉颇直接告诉他:“你出了事太子可以即位”,大大得罪了赵惠文王。
对待文臣蔺相如,廉颇屡次给人使绊子,要不是蔺相如以大局为重,不跟廉颇计较,将相失和的后果很可能会颠覆想象。
被赵悼襄王免职之后不静待时机,反而一言不合就倒戈攻打接替自己的乐乘,结果导致赵国一下子失去了两员名将。
如果廉颇没那么任性,做人做事更加谨慎和适度一些,他的晚景,应该不至于那么凄凉。而赵国的历史,或许也会被彻底改写。
你如何看?欢迎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