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闵行各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努力践行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深入群众倾听“真民意”;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直插一线掌握“真情况”;坚持解决问题的根本导向,对症下药拿出“真对策”。
“今日闵行”推出“调研手记”栏目,全方位、立体式呈现调研成果,力求成为闵行“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和“三个紧密结合”的真实记录,助力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本期关注江川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林艺的调研手记。
焕新“沉睡资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
建设腾出空间
江川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 林艺
伴随着“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蓄势腾飞,江川,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老工业基地,正向充满活力的科技创业之城发展。
产业引领功能的强化和科创生态体系的完善离不开空间载体的支撑。如何更好为承接“大零号湾”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溢出和地区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增量空间,成为影响江川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结合大调研活动,我们以加快推动存量低效产业用地转型利用为调研课题,对江川区域产业用地现状进行全覆盖研究分析,梳理出江川区域低效产业用地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重点项目和实施推进的对策建议,拿出一批近期可推动转型的空间资源,全力为世界级科创湾区建设腾出空间。
深入一线“破题”
摸清存量低效产业用地家底
通过对地块经济绩效评价与产业空间分布研究,我们发现江川区域存量产业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江川地区产业用地总规模为1140.67公顷,占辖区总用地规模的44%左右,以工业用地为主。“东中西”产业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东部“大零号湾”区域双创企业集聚,初步形成孵化载体、研发中心和科创平台集聚的格局;中部闵行老工业基地区域,航天、电气等央企和市属国企集聚,初步形成以高端装备产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西部闵开发区域,外资龙头企业集聚,初步形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集聚的产业布局。根据摸排了解到,现有可租赁小园区、楼宇和厂房等资源总量近60万平方米,闲置可用空间中,市属国企主体和各类小园区主体占比较高,不少地块经济绩效不够高。
资料图
我们重点聚焦经济绩效评价,综合亩均绩效、技术创新和国家战略需求等因素,评估出低效产业用地总规模246.51公顷,涉及约80个地块,占江川地区产业用地总规模的21%,占产业地块数量的16%,主要分布在中部老工业基地和西部闵开发部分区域。
力求实效“解题”
为存量低效用地转型量体裁衣
存量资源“二次开发”中,根据产业特点、企业特性量体裁衣至关重要。调研中,我们梳理出解题思路和步骤——
第一步,完善载体链拿出“布局图”。东部剑川路沪闵路T字型区域,聚焦孵化基地、科创服务基地和研发总部基地打造,重点推进“大零号湾”科创成果转化中心、宏润科创中心、佳通夏日创园等项目建设,结合23号线东川路站TOD建设,盘活轴承厂地块等;中部老工业基地和西部闵开发区域,聚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打造,重点盘活“四大金刚”闲置厂房、金属结构厂、沪鑫铝箔、闵开发内各类低效用地,以及升级各类低效小园区。
第二步,分类盘活拿出“路径图”。采用收储再出让、园区回租或回购、国企自主转型或升级和小园区提标提质等四类不同路径,进一步明确盘活方式,让低效产业用地的盘活有清晰的“路径图”。以云境园区为例,在今年开业之初,便找准了定位,目标向智能制造产业和新能源研发领域进军。在政府和市场的协同发力下,目前已吸引包括制氢领域的海卓健科技、斗建氢能等行业骨干企业入驻。
第三步,理出重点项目拿出“时间表”。我们综合地块绩效评价结果、产业发展载体需求和地块主体特性,初步梳理出一张近三年重点转型项目清单,涵盖7个项目,涉及用地规模约400亩;一张近三年重点关注项目清单,涵盖约20个项目,其中收储再出让项目约450亩、存量自主转型项目约125万平方米、低效小园区升级项目约10万平方米。
存量低效产业用地的盘活利用,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我们持续地与市属国资等相关主体加强沟通、对接,使相关工作能够落实落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高质量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编辑:覃丛丛
供稿:江小川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