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常常会听到“弱国无外交”这样的说法,每当谈及清政府时,我们总是用腐朽、无能、落后、软弱等词语来形容它。
无可否认,圆明园的残缺和流失海外的文物永远是我们无法弥补的伤痛,其中,定远舰的沉没也是一大遗憾。
1895年,这艘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的顶级战舰最终只能自爆坠入海底,直到125年后才逐渐被发现。
2018年,水下考古人员在刘公岛东村外的水下区域发现了一些被认为是破损的物品,最终确定那里是一处沉舰遗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一年后,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考古调查,工作人员最终确定那些物品是残留在甲午海战中沉没的定远舰上的碎片。潜水人员们辛勤工作了40多天,成功地将沉在淤泥中的定远舰残骸打捞上岸,并同时发现了其他一些遗物。
随着这些遗物被清洗干净,恢复了原貌,工作人员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
那么在125年前,定远舰到底经历了什么情况?舰上还有哪些令人震撼的遗物呢?
北洋水师组建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享有万国来朝、统治天下的盛世,这种繁荣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各个帝国的崛起,清朝却选择了封闭自守的政策。因此,中国逐渐从一个领先世界的国家陷入了落后的境地,成为了容易被欺凌的对象。
在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借助先进的战船和火力,打开了清政府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渐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这种外部压力并未改变清政府的腐败现象,其中最为令人遗憾的是慈禧太后,她是财政浪费的幕后主使。
据记载,慈禧太后每顿饭有很多菜品,修建宫殿和举办庆典的费用也很高。据统计,每年慈禧太后花费了很多银子。这种统治下,清朝的腐败问题严重。忠诚的官员们被排除在外,而奉承的官员则得到提升。
幸运的是,清朝内部逐渐崛起了一些有远见的领导者,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其中,恭亲王奕訢作为掌握核心权力的人。
持有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于1861年1月11日与桂良、文祥等大臣一同上书,建议开展引进西方技术以富国强兵的活动。
慈禧太后本不认同西方,但由于清政府已经陷入绝境,必须改变现状,于是同意了这一建议。
很快,派遣留学生、设立西式学堂、引进先进技术等举措有条不紊地展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纷纷问世,洋务派最著名的成就之一就是北洋水师。
1888年,北洋水师在李鸿章的筹备下正式成立,标志着没有现代化海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
北洋水师刚开始建立时规模相当庞大,拥有主要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人数超过4000人,仅海军官员就有300多人。
为了建立这支实力强大的海军,李鸿章付出了近十年的努力。
1880年,他先是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为培养人才做好了准备工作。
中国政府第一次进行海外采购时,选择了英国作为购买的对象。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最终购买到的战舰几乎都是英国淘汰下来的二手货,不仅装备老旧,而且频繁出现故障。
在遭受英国的欺骗后,清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将购买对象重新指向了德国。当时的德国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与英国不同,德国为了在远东扩大自己的工业影响力,决定以优惠的价格为清政府定制两艘铁甲战舰,总价值为282万白银。
这次交易的成功让中国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战舰,即定远舰和镇远舰。
其中,定远舰的建造令人印象深刻。
它的尺寸为94.5米长、18米宽、6米吃水,满载排水量高达7670吨,拥有6200马力的强大动力。
定远舰在武器方面配置了4门来自德国克虏伯的305毫米后装炮以及其他共计22门主副炮。
1881年12月28日,当这艘重达7000吨级的铁甲舰成功下水时,前来参观的清廷官员无不深感震撼!
为了增强海上军事力量,李鸿章还定制了致远舰和济远舰等一流战舰,事实证明,北洋水师的规模和实力在铁甲舰和专业训练体系的推动下迅速提升。
自1885年投入使用以来,这四艘军舰成为北洋水师的标志,在出访俄罗斯、朝鲜半岛和日本途中,多次击溃敌军。
北洋水师一度有重振清朝雄风的劲头。
甲午战争
但是好景不长,洋务运动的发展很快就受到了限制,北洋水师也随之被影响。
在国库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慈禧竟然私自动用了海军的军费,这是为了庆祝光绪帝的大婚以及慈禧的寿辰。这导致海军刚刚有所起步的发展又迅速衰退了。
首先是燃煤问题,北洋水师的燃料主要来自开平煤矿。丁汝昌曾写信给开平煤矿总办张翼,提到煤屑散碎、烟重灰多等问题,但张翼并没有予以重视。
接下来是关于锅炉问题。在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的军舰中大多数已经过了使用年限,许多军舰的锅炉已经报废。
还有炮弹问题,北洋水师使用的炮弹多为天津机械局生产的实心弹,但很多尺寸不合格,无法使用。
与此同时,日军在甲午战争前大胆购买了大量新式战舰,导致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发生逆转,日军在战争前就展示出了更强的实力。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始,丰岛发出了开战的信号。
然而,由于清政府军费削减,炮弹工厂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偷工减料的方式,导致生产的炮弹质量低下。在甲午海战中,北洋军队的火力不足。
他们使用的炮弹有实心弹和开花弹两种,实心弹无法爆炸,只能在目标上留下一个洞,而开花弹威力强大,能够对周围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然而,由于清政府对海军的重视不够,开花弹中装的全是黑火药,威力远不足以击沉日本舰船。
在紧要关头,致远舰的管带邓世昌率领舰只勇往直前冲向吉野号。然而,不幸的是,致远舰被击中锅炉房后沉没,只有一小部分人得以生还,其他人全部遇难。
在危急时刻,济远舰的舰长方伯谦和广甲舰的舰长吴敬荣竟撤离战场,置其他战友的生死于不顾。方伯谦最终被斩首示众,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在第一次海战中逃跑的事实。
到下午5点左右,只剩下“定远舰”和“镇远舰”两艘主力舰艇在苦苦坚持,尽管已中了日军两百多炮,但由于“定远舰”装甲坚固,没有沉没的趋势。下午17:30分左右,耗尽弹药的日军只得撤离战场。
尽管双方看起来势均力敌,但在后期补给方面,清政府明显不如日军。因为被重创,“定远舰”急需维修工,但北洋水师一直没有能够召集到修船的工人。
相反,日本只用了5天就修好了所有的军舰。日本恢复元气后,迅速向旅顺地区进攻。面对无奈的局面,丁汝昌为了保存北洋水师的实力,带领舰队退往威海卫。
北洋水师的行踪被日军所发现后,日军便向威海卫发起了进攻。
1895年2月4日,在参加刘公岛保卫战时,“定远舰”遭到日军偷袭,开始进水。
为了防止定远舰落入日本人手中,舰长丁汝昌做出了迅速的决定,将舰船炸沉入海中。从那时起,定远舰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遵守自己的原则,“苟丧舰,必自裁”,于当天晚上服鸦片自尽。
日本占领刘公岛后,发现“定远舰”只是部分沉没,舰体露在水面上,便开始了对定远舰的打捞
幸运的是,日本只能打捞起部分定远舰的外部钢材,而核心部分已经沉入了深海,日军无法将其打捞上岸。
于是日本将这些残骸运回福冈市,并建立了一个叫做定远馆的展览馆。至今,这个展览馆仍然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根刺。
“定远舰”重见天日
直到2018年,水下考古人员在偶然情况下发现了几块残骸。这些残骸于2019年被打捞上来,经过工作人员的调查确认,证实了它们属于“定远舰”。
这一发现让所有人感到欣喜若狂,这意味着我国对于海上战争的研究又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也对中国海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人员立即对打捞上来的物品进行清洗,但当他们看到“定远舰”上的遗物时,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落下了泪水。
起初,人们以为这是因为他们激动得哭了出来,终于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然而,考古队队长很快澄清了这一说法,他表示大家的情绪并不是喜悦,而是充满了耻辱和愤怒。
原来,在下水打捞时,除了“定远舰”的遗骸,他们还发现了几名阵亡海军的尸骨。这些尸骨的双手依然紧握着战舰,好像不愿意松开。人们才真正理解了考古队员哭泣的原因。
可以想象,在最后的战斗中,这些海军拼命向日本舰队开炮,但受限于实力的差距,他们只能步步走向绝路。即便战死沙场,他们仍然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指责,所以在牺牲的时候,他们还紧抓着“定远舰”。
或许,他们仍想要反抗,但已经没有机会,只能永远沉没在海底。
这表明,这些清兵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软弱无能,他们有血性,有勇气。然而,在清朝腐朽的大环境下,他们的能力无处施展,他们的抱负最终落空。
这些遗物中不仅有炮弹等战争用品,还有水杯、皮带等日常用品。这些物品证明了曾经的北洋水师的存在。可以想象,他们可能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躺下来喝杯水,吃口饭。他们也希望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然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他们生活在最不幸的时代。
结语
如今,中国的海上实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2年11月24日首艘中国航空母舰“辽宁舰”投入使用开始,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已经成为顶级海军实力。
近年来,随着先进军备如056型轻型护卫舰、山东号航母战斗群、075型两栖攻击舰的相继出现,中国海军的实力不断增强。
我们要从定远舰的痛苦教训中汲取力量,并继续前进。尽管中国现在繁荣昌盛,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耻辱。
通过怀念历史,并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中国将变得更加强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