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公众号,每日收到干货
关注本视频号,预约最新直播↓↓↓
按:从9月30日开始,我在每天连载我的大学日记,参见:
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研究的素材,同时也算是给我自己留存下历史档案备考。
0
本次内容提要
这次要发布的是我大一下学期暑假中一段时间(1999年7月17-22日)的日记。
这段时间,我接受一位朋友的要求,到他家里生活了几天。
在他的家里,我有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感受,发现自己习惯于生活在“理论世界”里,但在现实世界就容易不知所措。
在上大学以前,我的社交生活很单一也很贫乏,往往只是在学校里尤其是班里跟同学打交道,很少到别人家里去,所以对于人家是怎么生活的,家里是什么风格,我是非常缺乏见识的。
因此,当我去了一个我不熟悉的家庭环境,就直接体验到了“不习惯”。
然后,我采取的做法,就是“鸵鸟政策”。因为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参与他们家人谈论的那些话题,我就干脆躲开不发言,只是在人家家里埋头读书。
现在想来,这在别人看来,真是一个“书呆子”形象。
但我当时确实没有办法,不会社交呀,不会待人接物,没有这方面生活经验啊。
后来,我也反思, 不能只是按传统教育的方式,只会埋头读书,而不会投入实际生活,这样的话,就会很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变得很呆,我还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正统教育的“牺牲品”。
那么,从我的这些经历和反思,各位家长和同学是不是可以有所启发?
家长们不要只盯着孩子去读书做题,一定要给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教他们生活,教他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否则就可能让孩子像我一样在现实生活中犯难。
同学们也要改变观念,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知道我们必须学会生活,而不是只会读书,否则也会容易在现实生活中碰壁的。
以下是本次要发布的日记正文:
1
发现自己不会生活
7.17:
读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周国平“太执着,永远悟不了”。尽管看透世俗生活,却也恋生,也结婚生子,为自己写作可也要出书引起共鸣。
看起来,他是修炼不到家,我们却欢喜这样的人存在——如果哲人都活得像禅师一样,出家避世,不屑于外显自己的感受,我们上哪儿去读这样的好书?
所以,周国平是智慧又聪明的,他懂得既出世又入世的道理。
我们欢迎这样的人,他不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仿佛你也能做到似的。
把这样的人作为偶像是可以的——在这个不能诞生新救主和新信仰的时代。
以前读周国平,以为淡泊超脱,便是不为物役,并开始厌恶为名利忙碌的想法和做法。
于是,有一个时期,过得很消极,厌弃行动,只为了“享受人生”而扎在书堆里不愿出来。
现在才知道,享受人生并非不要工作。相反,工作如写作正是更好地享受人生的做法和目的。
7.20:
又一次在现实世界里不知所措了。
我发现我是习惯于生活在“理论世界”中——整天和书本打交道,只考虑理论的东西——这时常被称作活得不“现实”。
昨日晨到达成都,在一个朋友家过了整整一天。
这是一个生活常识无所不备的朋友,待人接物非常周到,且其家人也总是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并不像有些家庭那样嫌待客麻烦。
这让我受宠若惊,特别是他还要我多呆几天,我只能说“不习惯”。
不习惯什么呢?因为我以前生活的世界里,从没有这样毫不势利的人。
他待人很是大方,又不图回报(当然,他喜欢那种只舍不取的优越感——这便是原因)。
这更叫我于心不安。
所谓“无功不受禄”,再有“知恩图报”,我不但现在对他无功,而且不知将来能以何种方式报答。
而为避免麻烦,我是从来不愿给人增加麻烦的,欠人家的人情总是一笔难以偿清的心债。
我因为不会待人接物,也就宁愿独自或在家生活(这是多么无奈的事)。
而这样做的好处是我可以安心钻学问,其结果可能是我成了一个“不会生活”但又“活得有滋有味”的人。
当然,这是对社会尽责,却难对父母、家庭及朋友尽责。
如那位朋友所说,我需要一个善于操持里外皆行的贤内助。
是的,有了这样一位,情况会大为改观。
但是,这几年还得这样,我的天资可怜,不能分心于学问以外的事。
不会生活就不会生活呗,只要内心是真诚面对整个世界的,外表冷漠又有何妨?
我要继续过我的“书呆子”生活!
2
希望坚定目标
7.21:
人在谋得职业后,要敬业;在早年时期,就得尊重自己的理想,百折而不挠。否则,这人便是视生命为儿戏,活得不真诚!
“男人的理想容易在感情冲击下溃散”。因而男人时常为确立自己的理想而苦恼,难以“从一而终”。
优柔寡断、游移不决是造成记忆力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难做决断,对任何事都最终抱“顺其自然”的态度,少了自己的主动参与,便没有强烈的感受和体验,由于是否做选择也是“模棱两可“的,没了回忆的必要,自然不能形成牢固持久的记忆。
长此下去,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没了谈资,且形成了对任何事都不发表意见的习惯,常常含糊其辞,言之无物,自然生活在一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世界里,有何可记?
再有,按《与成功有约》中的观点,由于自己的影响范围过小(实为没信心、自卑),关切的范围也是很小的,自然,知识面过窄,难以调动积极思维形成记忆网络,也就无怪乎记忆量小了。
由此可看出,自卑、逃避交往(少数忠于事业者除外),消极生活者的能力是很狭且难有发展的。
而这样的人,可能会因现实生活的难以安排(实为丰富多彩)而归于理论世界的生活,还自欺地曰为“甘于寂寞,乐于淡泊”,多数学者都是这种心态。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P212:(一位权威的)答复也来了:“百分之百不能救活。”
世上真有绝对的事。如果早知道了这些“百分之百”的(似是注定的)事,我们便很容易决定取舍,但生命的不可预测性总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告诫绝望者不要彻底绝望,得意者不要得意忘形,而多数人还是抱定一个实现理想的信念而最终成功的。
“有恒一定会成功”,“皇天不负有心人”,缺陷可以弥补,困难可以克服,未来充满希望,生活充满阳光,就这样想,再加努力奋斗,最终多数人实现了理想,那少数人因为一些偶然因素或是努力不够而未能成就,也是可以以自己的一生为骄傲的。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能成功,只有时间能证明我们的努力是否白费,是否逆“天”而行。
而实际我相信一句话,人定胜天,不能因为某些方面实力能力不够而自惭自弃,让理想的天平称摇摆不定,而耗费了本该奋发有为的时间。
这世上有很多我们通过努力能成就的事,我们不能都做,有所为有所不为嘛,抱定一件奋斗到底,成就才可能大,一会儿抓蜻蜓,一会儿抓蝴蝶,能得到什么呢?
一句话,生命短暂,安心耕耘,才能有所收获,选定目标就不要再徘徊动摇。
3
认识到不能只读书
7.22:
《周国平散文选》(上下)读过后:
周不是个记忆力很好的人,他的散文中所用纯粹的记忆材料如事例很少,仅由一些简单的日常语言组构篇章,表达的全是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是多年来个性形成、经验与思考的结果。
总之,无需很好的记忆力,而在有很好的悟性,对生活始终持接纳态度的不倦童心。
周的职业是关注人生问题的哲学事业,这也是多要悟性少要记性的,关注人的事业都是如此。
因此,我想到,阅读的成效并不在于能记忆准确的文字材料,而在陶冶人的情操,训练人的思维,丰富人的感受。
因此,多读书总要比少读书好。
何阳《点遍中国》P3:“母亲苦笑着说,哪里有什么进口药,我用的是’精神疗法‘。”
一直坚持做一个“真诚的人”,哪怕善意的谎言都不会说,现在看来,要让心理学在社会中得以应用及推广,不说谎是不行了——“精神疗法”即是一例。
P3:“(1966-1976)整整十年中,我也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毛头小伙,虽然我没有学到像现在孩子那么多的书本知识,但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玩耍,真正实现了’玩够了再学习‘的理想。”
现在似乎有这样一种现象,越学习越呆,越读书越穷。
何阳虽然在十岁时被中断了学业,汉字基础不牢固,以致以后常写错别字,但他的确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学到了许多。
他的脑筋一直是那么活络,最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但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己也过着很新潮很风光的生活。
这种特点在身边的同龄人××身上也同样显现着。
不能想象他们经过正统教育出来后会成什么样子,但我能断定:不会像现在那么“机灵”,我自己可以算一个牺牲品。
P46:“据统计,大学毕业生的改行率为70%……因为有些行业根本就没有专业……
从以后的工作和社会实践看,大学无疑对一个正在选择自己出路的年轻人给予了更严格和近乎苛刻的修正。尽管延缓了其走向社会的步伐,但是这一延缓显然并非是错误的……我们在大学里锻炼出自己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根本上的飞跃是中学乃至小学所达不到的。”
可以看出,丰富的阅历是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现在的大学生,要么对社会生活总持一种排斥态度,要么只是肤浅地以享乐为目的地参与社会生活,这便导致了他们时常矛盾、困惑、迷茫,还有写不出说不出的状况,这实际是他们情感麻木,感知过浅的表现。
要思考人生,也要感受生活啊!
4
社交生活中的困惑
(接上7.22:)
三天来,在人家家里生活,觉得不自在。
尽管这家人很“会”待人(他们的传统是即使对所不愿见的人,也笑脸相迎,且功夫已修炼到不留破绽),我也并不因为不知何时能报答而过意不去,但却难以忍受沟通的困难。
往往是他们凭兴做着他们的事,谈着他们关心的话题,我却只有沉默,埋头吃饭。
是的,这人情是“欠定了”,而且是无以计算的。
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不能偿还的人情债呢?
而我们的付出是否都指望得到回报?
因此,斤斤计较是无谓的,我们应该诚心付出,坦然接受——如果人人都这样想,世界该多美好啊。可惜的就是那些势利的目光短浅的小民,整天盘算着如何少付出多收入,累自己也累别人。
三天来饭来张口的生活虽有一种无功受禄的不自在,但却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和好的机会看书、谈话、逛街,多多地接触了社会,思想所受的波动是不小的。
在人家家里,众人皆以多种方式生活时,唯我只捧着书本少言寡语,看起来很不协调,只有人家对我的好,我却不能取悦人家。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不会娱乐,不懂交际,只以学术为业,必不能做一个好儿子、好兄长、好情人、好丈夫、好父亲、好女婿……
再有我的记忆力不好,反应不快,不知是否会影响为学?
选择这一辈子的事业该以什么为标准?
想来想去,最好是依照自己的兴趣。兴趣的形成是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个人气质、性格特点等等一齐作用的结果,因此对择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例如前晚与张*谈话时,表白自己不会做以毁灭众人幸福为代价的成功者。这就是我的软弱、优柔、宽容的气质特点的体现。尽管他的结论是这样做不了大事,我不后悔,仍愿执迷不悟地遵从自己的兴趣——读书。我的打算是将来为学,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周国平的影响。
想给名人写信。想了一想,又决定不写了。
有的人提倡多多与人交流,吸收经验,得到指点,但对于能独立思考、有主见的人来说,自己的体验是最重要的。
只会求诸人的人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在对一件事把握不大时,咨询有什么好处呢?获得鼓励性建议,你会觉得在信心十足的情况下自己也能想到;在被泼了冷水之后,自己其实是于心不甘不忍放弃的。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咨询呢?
作于1999年7月大一暑假
学习生涯规划与志愿填报、咨询相关问题,有以下四种方式可以跟我链接:
1、直播:点击下方按钮,关注我的视频号,预约直播(如果显示过期,也可点击预约最新直播),到时可留言或连麦咨询;
2、加群:点击下方按钮,关注本公众号,在后台回复“加群”,按对应身份加入“任炜老师生涯支持群”,将每天收到生涯规划相关资讯;
3、微信:添加我的微信,随时可向我提问咨询(均为本人亲自回复),还可索取生涯规划、志愿填报的干货资料合集。
添加任炜老师微信
4、培训:我近期正在开设生涯规划与志愿填报培训,家长和从业老师皆可报名,参见文章说明: 满10人开班,加上方微信可咨询报名。
其他需要,可扫码查看:
关注本公众号之后,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发送以下关键词,可收到相关文章:
1.高一选科:“选科”
2.高中规划:“高中”
3.成绩提升:“提分”
4.专业选择:“专业”
5.综合评价:“综评”
6.志愿填报:“报考”
7.文科出路:“文科”
8.低分出路:“低分”
9.就业形势:“就业”
10.考研形势:“考研”
11.就业准备:“准备”
12.生涯教育:“教育”
13.心理调适:“心理”
14.励志故事:“努力”
15.幸福秘诀:“幸福”
16.学习规划:“学习”
17.高考减压:“减压”
18.录取分析:“录取”
19.是否复读:“复读”
20.大学规划:“大学”
志愿填报文章合集:“合集”
高中生升学规划免费课程:“课程”
进入公众号后台方式:在本篇文章上方点击蓝字“任炜老师”,或点击我的公众号名片即可。
在下方界面点击“发消息”,填写关键词发送,即可收到相关文章。
如有其他问题 ,也可以在我的公众号后台输入关键词搜索,会出现很多相关文章。
见本文中的说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