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徐靖怡 苏报通讯员 张冰
5月18日,在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的校园展厅内,举办了一场“迷你状元博物馆”闭幕仪式,一张张学生手写的状元签、一份份栩栩如生的砖拓作品精彩亮相。活动开展的一个月以来,学生们通过探秘校园内的迷你状元博物馆感受苏州这座“状元之乡”的文脉悠长、底蕴浓厚。同时,又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古代读书人的书法功底,汲取古代学子静心专注的力量;走近魁星的故事,感受被魁星点中的幸运;分析笔墨线条的奥义,从魏晋画像砖中解读过去人的生活和喜怒哀乐……
继去年12月学校将丝绸博物馆“请进来”后,教育博物馆、状元博物馆又相继进校“做客”,“校园里的博物馆”正成为学校古城文化保护的重要课程文化资源,让孩子们面对面、零距离地探索古城文化,在观赏、聆听、触摸和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之美。学校也在此过程中,开启探索文脉铸魂育人范式的新实践,努力培育具有古城情怀的时代少年。
循道:琅琅书声越古今,“德润文光”一脉承
平江实验学校坐落在苏州古城东隅,南临干将路,西依平江路,北靠全晋会馆,东傍相门古城墙,是苏州古学宫长洲县学的所在地,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学校地处区域文化的核心位置,浸润于吴文化之中,人文传统源远流长,名人辈出,是千年文脉的传承之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德为先的精神在此代代相传。陆元文、韩菼、彭定求、陆肯堂、钱棨都是从这里走出的状元,三元坊就是为纪念钱棨连中三元而建。到了元和县学时期,又出了吴廷琛、陆润庠等状元。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胡绳幼年也在此就读。
走进校园,灰黑白为主色调的古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体两翼六艺园”的布局一目了然。“一体”就是位于中轴的“古城文化保护展示馆”(大成殿)、泮池泮桥以及校门正中的“长洲县学”,一座“千年学府”的文化气象由此娓娓道来,全面展示着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成果,成为学生感悟古城文化的宝贵资源库。“两翼”即校园西区设“江南文化传习中心”(长元学斋)、东区设“传统文化研读基地”——学生们徜徉在水墨江南、荷露江南、音韵江南、匠心江南四大主题场馆,沉浸式学习、体验、传承江南文化;漫步于平江书院、国学长廊,勾勒心底的水乡印象。再看声韵园、情境园、并蒂园、茂盛园、个园和长园,“六艺园”各有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主题。
平江实验学校还创设了“大成”建筑格局,形成独特的文化教育有机整体。学校将“德润文光”的校训物化于环境建设中,校内重塑长洲县学遗址、杏坛壁画、德润讲堂,让“大成·和谐·平实·卓越”的人文精神融于环境,让教育润物无声。质朴典雅的苏城文化校园环境,传递着思想、价值观与内涵品位,并潜移默化于师生的精气神。师生们走在校园里,道旁银杏徐徐撑出伞盖,古殿飞檐无声讲述着历史,自有一种古朴宁静之感萦绕心头。
七百五十载风雨历程,七百五十载钟灵毓秀,成就了学校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学校秉承校训“德润文光”,以培养具有古城情怀、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时代少年,发展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大成教师,建设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苏式学校为办学目标,开启文脉铸魂育人范式的实践探索。
启智:繁华姑苏风物盛,“大成课程”育全人
“课程建设的本质目标是育人,应当在保证国家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之找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个性化课程。”平江实验学校校长蒋利军介绍,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学校构建起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大成课程”体系。
所谓“大成”,即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品格与能力的“集大成”:这首先体现在课程内容之丰富,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级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指向五育并举,开发丰厚的学习资源,保障学生各有所长、各展所长。
记者了解到,学校深挖“苏城文化”资源,构建基础型课程框架,着力推进古城文化“三进”行动。一是古城文化进课时。依托《姑苏经典》《姑苏符号》和古城文化口袋书等地方教材,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二度开发”,并落实到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班会队会中,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与实践场所,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了解、学习古城文化,激发对古城文化的喜爱之情,用文化引领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品行。二是古城文化进学科。结合学科教学,形成各学科融合古城文化教育的目标序列和内容体系,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元素,使之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强大动力,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最终积淀成价值观和人生观。三是古城文化进课堂。大力开展教学研讨、展示活动,每年举办“平江·大成”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展示,以课堂的呈现促进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推广。
同时,学校重视活动在育人中的作用,以拓展型课程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拓展型课程即苏城文化兴趣小组课程,包括仪式课程、节庆课程与匠艺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学习实践能力。学校依托大成殿,举办丰富活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深化礼节内涵,通过经典“四礼”仪式——入学礼、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外树形象,内修涵养,培育学生良好品德;每年举办古城文化节、百年银杏节、德润阅读节、文光科技节等“四节”,覆盖全学科,引导学生浸润式学习姑苏文化;开设昆曲、评弹、苏州话、茶道、盘扣等多个传统文化社团,充分利用学校场馆,打造非遗精品项目,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此外,学校还发挥特色育人作用,开发资源优势,打造“最姑苏”研究型课程,即“苏城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化课程。构建古城建筑、街巷、匠艺、民俗四大课程群,十二个主题项目,贯穿六年的小学生活。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街巷、社会,开展合作、探究与创造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力行:“培元教学”架桥梁,古城保护我先行
基于三级课程,学校邀请相关专家多次交流、研讨,形成指向苏城文化研究的校本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模板,以“培元”为教学理念,激发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成长为自主学习者,也使之在学习实践中发现美、感悟美,争做“古城保护小卫士”。
针对基础型课程,教师以体验式教学策略为主。在课堂上、生活中,鼓励平江学子走进苏城大街小巷,走访、聆听、认知、对比、参与、表达……从而进一步激发其深入学习、传承古城文化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型课程以认知、体验、实践相互融合转换的教学策略为主,引导学生从认知层面进入实践层面,以活动为桥梁,完成知识到行为的转化,实现技巧与能力的顺畅迁移;研究型课程以任务驱动、设计项目、合作解决、成果发布的项目化教学策略为主,让学生体验古城文化,在跨学科实践中活化知识,贯通能力,提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项目化学习研究小组基于古城保护课程,确定各年级本学期研究主题,由年级负责组长根据主题下分的内容召集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负责某一主题中某一部分内容的教案撰写与材料准备,通过一个月的准备,完成整个研究主题的教学设计,年级内各班根据课程安排进行统一授课。
项目组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核心知识。成员借助课程标准、教材等材料寻找本学期学生要掌握的学科关键概念与能力,确认与这些关键概念、能力相关的一系列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知识与素养并举;其次,将核心知识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触及本质的问题转化为适合某个年段学生的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确定后,再根据问题和预期的学习成果,确定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主要的高阶认知策略类型。“同时,我们根据项目的类型、驱动性问题的特征以及项目实施的过程确定主要的学习实践方式,最终明确学习的成果与展示方式。”平江实验学校教导处副教导钱蓉介绍,成果的形式可以根据高阶认知策略的类型及学习实践的方式来确定。另外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设计覆盖全过程的评价,这一评价主要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如在“习俗”主题课程中,三年级学生围绕“有趣的立夏”这一节气进行专题项目化学习。课程初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初识立夏节气,通过课堂活动,掌握有关立夏的基本知识,包括立夏的来历、意义等。课程中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感兴趣的习俗自主选择不同方式进一步探索:通过“问一问”向家人询问苏州人如何过立夏;通过“编一编”,动手编织立夏五彩网袋;通过“试一试”,了解立夏称重的由来并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具体的研究问题,教师则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可以说,在项目化学习的中期研究阶段,学生串联起了语文、数学、科学、劳动、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实现了多学科融合。课程后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对探索研究的主题内容进行反馈与展示,并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从中汲取进步的力量。
多年来,平江实验学校始终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重塑中华文化优势;依托绵延厚重的文化积淀,延传苏州崇文睿智、开放包容的教育品性和文化精神。“古城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塑造了学校的人文气质,一代代学子在此成长成才,走出校园后又反哺于古城保护发展,这是一场‘双向奔赴’。”蒋利军说,姑苏文脉源远流长,平江师生将继续与古城共成长,在实践探索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