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与环境挑战。从近期频繁来袭的沙尘暴,再到过去几年各地发生的极端高温、洪水与山火,在全球摄影师的镜头下,气候变化的影子在一幅幅照片中不断闪现,也在提醒着我们:越来越多的极端灾害事件正在成为“新常态”,而我们每个人都已身处其中。
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投资我们的地球”,再一次呼吁每个人立即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危机。在这之中,影像的力量至关重要。因此,绿色和平与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在地球日当天共同举办了“气候圆桌派”对谈,邀请《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资深摄影记者、清华大学客座讲师李江松与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负责人刘君言,一起畅聊影像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的关键性力量。看看摄影师眼中,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之路。
“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的气候变化
李江松:我选择了近三年环境组照和长期报道部分获奖代表作品作为案例来讨论。第一个是对巴西潘塔纳尔热带湿地的记录,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湿地,面积约为14万到16万平方公里。
(2020年时)当地最大的问题,第一是遭遇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第二是湿地地表以下的泥炭本身就是高度易燃的隐形燃料。(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统计),2020年的火灾数量是2019年的三倍。许多火灾就是由刀耕火种引起的,由于总统博尔索纳罗管理下的保护法规和执法力度减弱,刀耕火种变得更加普遍。因此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在2020年被大火烧毁。
2020年9月12日,潘塔纳尔公路旁一只被野火烧死的凯门鳄。©Lalo de Almeida
2020年8月11日,巴西一酒店的私人消防员坐在一辆水车上,一架飞机将水投向酒店附近燃烧的大火。©Lalo de Almeida
漫天的大火和浓烟,广袤的热带湿地被破坏,本来这是一块吸收二氧化碳的宝地,现在却成了二氧化碳排放地。
我刚从西南回来,今年云南、贵州的干旱都比较严重。到了夏季,大旱之后可能还有大涝,所以(气候变化影响)其实是一个全球性话题。爱护地球是每个人都有责任的。
刘君言:其实这几年在整个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山火应该是全球非常普遍性的灾害。它的频次和强度每年都在增加。
比如说,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话,去年整个重庆、江西和广西都有在大旱之下发生的山火。因为气候变得温度很高,同时很干燥的情况下,原来因为有水分而不容易被点燃的植被,变得非常干燥、易燃。
还有我觉得特别显著的一点是,有一年我在冰川上,注意到冰川的表面,不是白色的,上面有非常多的灰色、黑色的颗粒物。而这些颗粒物其实是生物质燃烧,比如说森林燃烧,比如说烧煤,没有烧净的那些物质。它叫黑炭,它附着在冰川上面,让冰川颜色更深,加速融化。所以说一个全球系统性的变化正在发生。
2018年8月18日,乌鲁木齐天山一号冰川表面覆盖的黑色颗粒物。该黑色颗粒物主要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不充分燃烧产生的。@Greenpeace
李江松: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记者,我很想问一个既要、又要的问题:像巴西这种情况,第一人口很多(世界人口第五大国), 第二人均耕地面积少 ,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出口国,那如何面对这个 既要吃饭,又要遵守环保措施保护这片湿地、放弃传统的农业焚烧比如刀耕火种模式等等的一系列矛盾问题?
刘君言:这是我们通常去讲的环境公平、环境正义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人的发展是环境公平里重要的一个部分。不能说为了保护环境,完全牺牲掉原住民的权益,这个是不恰当的。但同时我觉得应该去选择一个更可持续,更能让人的生存权益和环境的权益都得到有效保障的一个发展模式,这是政府的责任。
面对系统性危机,影像能做什么?
陈杰:我可以补充一下这个议题。实际上我去过中国的很多冰川的源头。比如说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澜沧江源、黄河源。格拉丹东的变化,我从70年代拿到的一个数据与现在对比,大概它的阳面退化了2公里,阴面退化了大概700米。因为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它几乎是没有植被的。冰川退化以后,就暴露出这种砂砾、尘土、碎石,随着冰川的融化,就会被裹挟冲到下游。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格拉丹东东坡岗加强巴冰川30年来退化近2000米,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倒退500多米。很多小冰川已经消失,雪线升高至5800米以上。©陈杰
在环境发展与保护的过程中,涉及诸多公平正义的议题,比如说牧民。牧民其实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果无序地去发展这个畜牧,必然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一定数量的牧民和畜牧的存在,对草场的保护和对生态系统的维护是良性的。我的报道重点在于牧民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他们为什么去保护这片土地,他们对这个土地的这种情感。我们要把这些东西传递出去,触动更多的人。
实际上,中国在这一块,因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中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已经建立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从整个环境的角度适当地去干预,发展更多牧民志愿者或养护人员,调整(当地)产业结构,然后(采取)适当补偿机制。
大家可以看到,无论是长江、黄河,还是阿尼玛卿雪山、黄河的源头、长江的源头、澜沧江的源头,都出现了整体冰川退化现状。裸露的土地、沙化,沿途流域的水土流失,都是引起了顶层的和各个省的注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生态修复。
摄影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影像的问题,还要解决对事物观察的宏观思维问题。实际上每个环境事件都不是孤立的。我从最初的一些个案,到系统地去关注某些领域,最后到整个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上进行去探寻。实际上我发现很多事件是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
当你能够更多地把环境背后的事实呈现清楚。包括它的发展、它的变迁理清楚后。对整个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和环境问题解决的推动,是更有意义的。比如我关注了9年的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
实际上腾格里沙漠污染,我在2014年发出第一篇报道时,我是从一个案开始的。后来随着顶层设计,到中国的新《环保法》实施,再到环境公益诉讼的推进、地下水或地下土壤和水治理9年的变迁,让我看到的是中国环境问题发展和公众环境意识变化过程。
《沙漠之殇》 @陈杰
2015年10月29日,腾格里沙漠腹地,中科院和绿发会工作人员挖出被污染的沙子,为环境公益诉讼收集证据。©陈杰
这两张照片是我陪着中国绿发会的律师去取证(时拍摄的)。这个地方你是看不见的。尤其是最后一张照片,像菊花一样在沙漠中呈现的样子,如果你不知情的话,不往下挖是看不到的。我把他们带到这个地方让他们去挖、取土、取样、取现场的场景,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一个证据。
所以说通常很多照片,它不仅仅是呈现新闻的一种(方式)、对污染现场的一种反映。同样它也是呈堂立供的一个证据。对于事后的追责更加有力。
因为环境它不仅是影像问题,更是专业问题。尤其像绿色和平,他们对每一个图片背后环境问题根源、污染、对各个方面的影响,有一个非常科学、客观的、依照现有法律制度的评估,才能真正把环境问题的困境理清。
我觉得照片背后就是这样。科学、严谨、数据(翔实)的调查报告。我最喜欢听到的就是,“数据报告有了”,我就可以去做这个选题了。这很关键。需要对我们拍摄内容的一个支撑。
在中国,我做环保这么多年。其实最痛苦不是说中国的环保记者不努力,也不是说中国的影像不好。而是我们不愿意去做这个东西。真正科学支撑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
刘君言:陈杰老师说得特别好。影像,是现在环境问题的一个切片。这个切片呈现给公众的是事实的一面,但是它背后可能还有一系列的没有明说的部分。我注意到,环境问题其实本身也在变化。像腾格里污染事件,在过去的环境问题中我们看到相对是线性的。它是由一个错误的决定、企业的发展模式、区域的产业布局所造成的环境的影响,相对可见。
但现在,当我们再看气候变化的因素,我们会发现环境问题变得隐形了。它的线索变得更长、更加的非线性。所以陈老师、李老师可以给我们来讲一讲,在气候变化这样非常复杂的系统性的危机之下,我们的影像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的影像如何把一个系统性的危机呈现到公众面前,并且去推动这个议题往前走一步。
陈杰: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过去到现在,很多议题我关注了大概8、9年。我会努力让所有环境问题形成一个闭环。什么叫闭环?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看到环境问题的改善、改变、解决。闭环也是观察一个事件、观察一个社会发展变迁的阶段。可能20年后再看到这个事件时,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启发。
李江松:我一直秉承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所以只有你真实记录下来了,人们才能永远记住,并警醒自己。
2006年12月30日,北京,一夜大雪之后的紫禁城午门外场景。©李江松Jason Lee
这是2006年年底,从故宫午门向南拍摄的一张雪景。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时候,(特别是冬季)天空灰蒙蒙的,有雾霾出现的时候,大家感觉就是要下雪了。刚开始人们也只能接受下雪天前的这种状态,但后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雾霾却成了冬季里家常便饭,最后到了不得不大规模环保治理的地步。
实际上,作为一名记录者,我们头顶上的天一直在变。有时候是蓝天,有时候是雾霾天,但你都不要停止记录。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警醒,人们才能够永远地记住,并敬畏自然。无论是为了经济发展,还是其他,人类都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的主题是世界地球日。每一个人,无论你是专业摄影师、职业摄影记者,还是一个纯粹的摄影爱好者,或者我们说的手机党,都应该拿起手中的相机、手机,对你的身边做好记录。防止环境污染是没有止境的,(有的污染)你可能只是这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一直以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放弃,不要因为经济发展而放弃环保治理,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
刘君言:刚刚两位老师都讲了,我们做这个环境事件的见证,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很多的公众来说,他们可能没有办法在一线。但当我们把这个一线场景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这种对认知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推动议题往前走一步。
这两年我们同样发现影像,它还起到了帮我们去叙述这个故事的关键作用。它的力量在于,把气候变化这样一个非常庞大、遥远的问题,拉近到公众身边来。大家会觉得摄影、摄像是专业人士的权力,但在气候变化这样的危机面前,我们要把权力下放下去。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及时赶到现场。灾害非常突然,而且中国幅员辽阔。所以我们邀请很多伙伴,在现场的伙伴拿起他们的手机,帮助我们拍摄影像,他们的记录同样很重要。我们越来越多地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见证,特别是环境事件和气候变化这样大的叙事中间来了。当它是一个系统性危机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见证者和行动者。
李江松:作为一名摄影记录者,记录环境、保护地球这件事,应该说,作为一位地球公民,这是你的义务。
陈杰:就像我现在经常跟很多年轻的记者和摄影师分享的时候,我说,不要指望展现在你的面前是一片坦途,不要指望你做这个行业让你名利双收,不要指望这个行业能够让你很轻松地完成,你所想达到的愿景是不可能的。你选择这个职业本身对你来讲就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一个路途,所有的这个路上的东西都需要你去承担。
无论暴风雨还是山洪,冰雪还是风和日丽,你所有的曲折都需要自己去承担。所以说,我们要把自己首先建立强大,然后才能够去辅助别人,才能够去拓开一条发展的路径。大家说影像已死,我觉得没有东西是可以被泯灭的,只有你的内心的东西是可以被轻易泯灭的。影像这个东西它永远存在,只不过是看你怎么去赋予它这种力量和作用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