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当前大城市创新转型等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这一“近2000年之久的山水文化复合环”,不仅仅关乎到城市特色和独特性的维系等长远走向,而且关乎到“舒适性”逻辑下城市创新驱动转型等近期行动。
本文字数:9615字
阅读时间:30分钟
作者
于涛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译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生。
杨 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生。
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使现代城市的空间扩张和蔓延持续进行,有的地区是在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框架下进行的,而更多的则是在“无合理规划”、甚至是“不合理规划”下无序进行。其中,城乡结合部地区被视为是无序扩展蔓延影响最敏感、最急剧的区域,土地利用不断由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变、不断由低密度低强度建设向高密度高强度建设转变,引发了强烈的景观和功能格局变化,在大都市地区更是如此。在这种强烈的景观和功能变化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那些属于浓厚“公共性”的山水生态空间、文化遗产空间、特色聚落空间等不断被侵蚀、破坏。其地域特色不断衰微的同时,稀缺性和独特性强的公共性空间的破坏,更是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宜居环境,在短期利益驱动和土地财政依赖度极高的当前,这些问题不减反增,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国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发展,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发展都经历了快速的空间扩张和蔓延进程,面临着无序蔓延而带来的一些社会、生态和经济问题,如绅士化问题、山水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问题、经济负外部性问题。对于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积累了一系列规划应对经验。从空间视角来看,无非有两大类,一类是系统性的进行多尺度空间治理安排,如大尺度区域(都市圈、城市群乃至更大)的协调发展空间对策,如中观尺度的都市区交通-土地利用-就业-居住结构重塑对策,如微观尺度的更新复兴和空间集聚经济效应发挥的对策;另一类比较引世人瞩目的典型空间工具,尤其是绿带设置,起初是以伦敦为代表的绿带工具的采用,后来不断普及到整个英格兰地区,之后被世界各地广泛借鉴和采用,如东京的绿带政策、首尔的绿带政策,乃至之后北京等的绿隔政策,在绿带工具的基础上,以美国的波特兰城市增长边界为代表,形成了新的遏制城市无序蔓延的空间工具,这一工具在我国发展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三区三线划定”。
实际上,无论是绿带,还是城市增长边界在实践中都绝非就绿带论绿带、就增长边界论增长边界,他们的设置和发展即统筹了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历史聚落基础等既有的要素,同时又与时俱进的统筹了经济、创新、休憩、文化空间重新塑造等多元功能和不断出现的新城市需求。在该方面,伦敦、首尔以及北京都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案例。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南京市距离市中心20公里左右的城郊结合部地区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发现在漫长的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该范围是一个延续了成千上万年之久的、非常独特的山水环带、文化遗产环带,这一环带的价值不仅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其次,分析了该复合环带的当前发展态势和规划实施过程,发现该环带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非常敏感的嬗变时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最后文章提出在当前大城市创新转型等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这一“近2000年之久的山水文化复合环”,不仅仅关乎到城市特色和独特性的维系等长远走向,而且关乎到“舒适性”逻辑下城市创新驱动转型等近期行动。
01
一个近2000年的南京“山水-文化复合环”
南京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十朝古都”1。一定程度上,南京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长久相互作用的结晶。“环山、抱湖、临江”的自然形胜,为南京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历史遗产和地理景观。
1.1 “龙蟠虎踞,襟山带河”的自然山水格局下复合环的孕育和诞生
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奠定了长江下游的宁镇山脉地质构造和丘陵地貌轮廓。宁镇山脉地貌西段在南京地域范围内形成三个背斜分支: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的幕府山走向挺直,山崖陡峭,海拔130~286米;中支由钟山向西连绵延伸入南京市区,北极阁至清凉山,海拔32~486米;南支绕城东南和南部,青龙山至牛首山,海拔95~382米。秦淮河侵蚀营造形成小盆地平原,南京就是在这小块地势平坦地域起源、兴盛(图1)。
▲ 图1︱南京相互嵌套的自然山水环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史前时期,南京区域密布森林,河流湖泊纵横。考古发现在长江沿岸支流秦淮河、金川河、玄武湖畔的台地上,有新石器时期原始村落200多处。至公元前571年,楚国在长江北岸建“棠邑”,位置在今南京六合县西北12.5公里的程桥镇。公元前543年,吴国在长江南部筑“濑渚邑”,位置在今南京高淳县城东约15公里的固城镇。这南北2个军事堡垒是楚国和吴国作为前沿敌对据点而建设形成的。战国时期,在现南京市区范围内,依山岗与河流重要战略要点形势,陆续建立冶城(公元前495年吴国)、越城(公元前472年越国)、金陵邑(公元前333年楚国)3个军事堡垒。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诸侯各国分封制,统一为郡县制,在南京区域设秣陵县。
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开辟了南京十朝建都的新纪元,以建业为中心的六朝历史也由此发端。距今已近2000年。也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南京城市发展的政治和文化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形成了从建都选址、宫殿城墙、陵墓休憩地以及水利工程等大规模的空间重塑进程。事实上,这种空间人居工程充分的遵循了南京的山水形胜和本底,譬如起初在长江和沿长江的第一道山脉上(幕府山等)建立了烽火台,在石头城、清凉山、九华山、紫金山等众多山头构成的第二道山脉上,建立了城墙、寺庙、园林,在南部围绕牛首山等为主体的第三道山脉上,形成了“牛首天阙护卫”(姚亦锋,2019)。
在此基础上,一个延续至今的南京“山水-文化复合环”从山水地质地貌的孕育,到史前聚落的加密发展,至229年,可谓是这一复合环的滥觞发展期。
1.2 首都功能驱动下的南京“山水-文化复合环”的六朝鼎盛发展期
自东吴开始,南京之后又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的首都。在这短暂的330年的(东吴 58年,东晋 103年,宋、齐、梁、陈共169年)六朝时期,南京城市发展在其山环水抱的自然格局上,不断外延内聚发展,形成了“嵌套”格局的核心、外围、边缘的城市景观格局(图2)。
▲ 图2︱东吴至东晋时期的首都功能区主要集中在南京的内部山环内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其核心基本上限定在距离市中心5公里左右的幕府山、石头城、雨花台、紫金山为四至的圈层内,形成宫殿区、军事区、商业区、寺庙区、祭祀区等密集区。在东吴和东晋时期,其陵墓主要集中在这一圈层,尤其分布在幕府山、石头城、紫金山和雨花台周边。外围区则逐步扩展到以栖霞山、天印山、牛首山、江北的老山为四至的范围内,南朝四百八十寺有若干位于该地区,包括延续至今的栖霞山寺庙群等,同时在这一圈层内,成为六朝帝王将相陵墓分布的密集圈层区。相对紧密的边缘区,则以东部镇江丹阳六朝帝王陵墓石刻密集区、马鞍山的朱然墓等为主要的文化标识地区。在以后南朝、南唐、明朝等王朝更迭的历史时期,紫金山和雨花台等以外的周围连绵山峦逐步被包入城市的功能区中,包括南唐在牛首山修建的李璟和李煜南唐二陵等。
六朝时期是南京历史上最辉煌和最关键的时期,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南京的城市性格,也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南京“国”“野”的总体城乡区域格局。这段时间,除了围绕紫金山、幕府山、石头城-清凉山、雨花台形成的围绕都城区的近郊陵墓-军事-山水复合环外,更是在宋、齐、梁、陈四朝形成了围绕栖霞山、青龙山、方山、将军山-牛首山和老山等主要山体形成半径20公里左右的陵墓-寺庙-山水复合环。而这两个复合环在之后的城市建设中一直发挥着非常独特而关键的作用。
1.3 族群环状分布的六朝石刻是“复合环”上的世界级文化遗产
近2000年后,这一外围的六朝“陵墓-寺庙-山水复合环”留下了举世瞩目、具有独特魅力的宝贵地理景观。而那些镶嵌在阡陌乡野、古道、山麓湖畔的六朝陵墓石刻更是这一复合环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文化遗产明珠,六朝石刻数量众多,无论在世界雕塑历史还是中国陵墓历史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价值。石兽神态威猛、精细逼真,生动展现了1500年前的精湛工艺,代表南朝石刻艺术的突出成就。这些帝王陵墓前的石兽,一作独角、一作双角,它们统称为“麒麟”,其中双角的也叫“天禄”;王侯墓前的石兽均无角,称作“辟邪”。在雕刻艺术上,石兽也已由汉代的古朴走向六朝时的成熟。它们一般用长度和高度在3米以上、宽度为1.5米左右的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雕刻运用圆雕技法,并结合浮雕、线刻,让这些石兽焕发出雄浑兼具秀丽的形体美,飘逸有风度(图3-图9)。
▲ 图3︱麒麟门附近的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4︱麒麟门附近的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5︱陈文帝永宁陵麒麟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6︱陈霸先陵前麒麟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7︱甘家巷田野中的王侯墓群及石刻群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8︱甘家巷小学内石刻类型最多的萧秀墓石刻群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9︱荷塘石刻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石刻雕塑是六朝思想文化、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审美观念等的稀缺写照和文化遗产载体。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这样评价古希腊的石刻艺术,“它们清丽高雅、庄严朴质,尽量表现和谐、匀称、整齐、凝重、静穆的形式美”。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六朝石刻。在六朝石刻,特别是石兽的创作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审美原则,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客观,而注重内在精神的艺术表现,将“虚”和“实”辩证统一,点、线、面、体交织结构,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整体气韵。“物体形象固宛然在目,然而飞动摇曳,似真似幻”。有的写实,有的夸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此外,这些石兽有着极具韵律感的“S”形曲线造型,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时代的石刻,独树一帜。它们安静地伫立在大地之上,又仿佛随时可以发力奔跑(图10-图15)。
▲ 图10︱鹤门附近的萧宏墓石刻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11︱萧宏墓石刻近景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12︱萧宏墓雄伟的辟邪石刻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13︱该复合环上还有大量的佚名墓石刻 群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14、15︱反映中西文化交融的萧景墓石柱和辟邪石刻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1.4 六朝之后持续“向内细化,向外延展”的景观休憩环
六朝之后,南京继续成为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政治城市。隋唐在栖霞山留下了宝贵的《明征君碑》2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该环带作为该时期文化和景观游憩环的重要标志;南唐时候这一环带继续发展,作为南唐国都为南京在牛首山留下了南唐二陵,在栖霞山上留下了极其稀缺的舍利塔,“六朝都会,陵墓塔寺”的文化精华环进一步强化和演化(图16,17,18)。
▲ 图16︱牛首山上的南唐二陵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17︱栖霞山舍利塔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 图18︱栖霞山千佛崖石窟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之后,南京成为明初国都,形成了明故宫、明城墙等核心功能区,之外是明外廓土墙,明城墙和外廓之间分布着众多的军事和陵墓等首都功能区,诸如当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以及诸多的陪葬墓等。在外廓外,是典型的乡野和游憩地环带。伴随明朝之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江南士大夫阶层的推动,外围“山水文化复合环带”进一步发展和构建。胡箫白(2019)通过南京胜景品赏等的研究,认为明初文士的活动空间尚主要囿于城内及近郊,成熟的游冶空间格局还未成熟。永乐迁都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吴派文人逐渐主导了金陵文化圈,城市带上了较多相对自由开放的文人色彩。及至晚明,为了自身的身份认同与强化阶层的外在边界,文人士大夫之间兴起了游冶观览胜景的风潮,余孟麟、焦竑、朱之蕃、顾起元发起了关涉“金陵二十景”的“金陵雅游”活动。此后朱之蕃又自选“金陵四十景”,并顺应城市想象的惯性路径,远追南京的六朝文化,从而形塑了记忆城市的格局,确立了影响至今的南京城市游冶空间。在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中,带有浓厚的挥之不去的“六朝”情节,在四十景中,有23处带有显著的六朝属性。可以说,取法六朝,上承魏晋南朝,已是金陵文人的惯性思维。“金陵名胜自六朝以来,甲于天下,岂非以王谢诸贤重耶?然地狃偏安,人希旷览,流连光景,局促一隅,虽佳丽著称,而地灵尚阙矣”,又“即余游金陵数年,问六朝遗踪,多不能举其处,而编中所载梅花水、虎洞诸胜已罕有迹者,千秋之感又岂但在乌衣、朱雀已也。”道出了“六朝”情结对南京外围游憩体系的形塑。
明清之后,以栖霞、青龙山、方山、牛首山、将军山等山体为重要依托的山水文化环成为南京的重要游憩带。
明之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又选择南京作为首都。其中,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不久,就着手国都规划建设。1929年公布了《首都计划》,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圈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首都计划是我国近代比较系统的一部城市规划,奠定了现代南京城市“环套并置”布局的基本框架。
02
“腾挪跳跃,圈层扇形”的功能嬗变环
2.1 1990年代以来,南京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展蔓延
在改革开放之前,南京的这一山水文化复合环还依然保持着非常完整的山水、文化、乡野、游憩等景观特性。1990年市场化改革以来,南京城市发展加速,到2000年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和长三角地区网络化区域结构的不断发展,南京城市发展扩张速度急剧加快(图19)。
▲ 图19︱2000、2010、2020年南京都市区建设用地蔓延扩展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2 南京居住-就业-生态-文化等多功能交织快速发展的“过渡混合环”
人口上,这一环带的区县开始成为人口规模快速提升的区域。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年,这一环带上的四个区(雨花台区、栖霞区、浦口区和江宁区)常住人口增长率都超过50%,远远的超过其他区县,剧烈的人口增速为该地区的生态和文化遗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表1)。
▲ 表1︱2010-2020南京不同区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增长率变化
功能上,南京的4大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均集中在这条环带上。(1)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江北新区、栖霞区、江宁区、雨花台区及主城区等地。其中栖霞区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规模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443.42亿元,同比增长11.41%,代表企业有中电熊猫、鸿富夏、乐金显示、夏普电子、瀚宇彩欣科技;雨花台区是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区,国家重要的软件产业和信息产业中心。软件谷作为全国“千亿级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围绕信息通信产业,2019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同比增长16.1%,占全市比重达35%,已集聚各类软件企业超2400家:独角兽及培育独角兽企业20家,上市企业7家,世界500强及世界软件百强企业15家,中国软件百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及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30家。代表企业包括以华为、中兴、三星、亚信等为龙头的通信软件及运维服务产业集群;以富士通南大、江苏润和等为引领的云计算大数据及信息安全产业集群;以满运软件、欧飞等为支柱的互联网产业集群;以亿嘉和、中科创达、维沃、华捷艾米等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江宁区重点集中在信息通信产业,形成了以华脉科技、金智科技、普天通信、爱立信、西门子、菲尼克斯、群志光电、吉宝通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新能源汽车已形成四大制造集聚区——江北新区、溧水区、江宁区、栖霞区等四大产业基地。其中江宁区集聚了上汽大众、长安马自达等一批整车企业,企业规模大、产品种类全,技术装备较为先进;溧水区以南京长安、南京金龙等整车企业为龙头,侧重发展小排量微型汽车及新能源纯电动客车;栖霞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乐金化学、知行电动等动力电池企业为依托,不断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同时南京市汽车物流与相关服务行业主要集中在外秦淮河流域经绕城公路到江北一带,形成了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汽车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一带四基地”汽车产业布局体系。(3)高端装备生产及配套企业主要在江宁区、江北新区和主城区三大制造基地。其中,江宁区集聚了埃斯顿、国电南瑞、西门子数控等一批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机器人、数控机床等产业。
在腾挪跳跃和圈层扇形推进的规划实施中,至2022年,南京的这一外围山水文化环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都市区“过渡混合环”(图20-图23)。在这条环上,功能迅速发生着嬗变,居住区、大学城、工业园区、公园等不断涌现。在这个环带上,形成了居住环、大学城环以及园区环,山水乡愁景观不断的被改变,曾经遍布田野阡陌、古道河流的六朝石刻被“圈养”在一个个玻璃罩内。
▲ 图20︱基于POI的2012年南京都市区主要用地主要类型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 图21︱基于POI的2022年南京都市区主要用地主要类型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 图22︱根据POI的2012-2022年南京都市区范围用地转化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 图23︱根据POI的2012-2022年南京都市区范围用地转化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01
规划为公:保护、传承好南京的山水文化复合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在当前需求多元化(物质、发展、精神等)、创新驱动转型的大背景下、这条近2000年独特的山水文化带,不仅仅能够带来显著的社会效应、生态效应,而且开始能够逐步的经济效应显性化。南京城市和都市区发展除了工业化逻辑集聚性和可达性的驱动之外,舒适性(amenity)已经成为后工业化时代发展的另一关键维度。舒适性,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高度关注。其中,文化遗产、山水形胜无疑是最重要的依托。南京的这一历史文化、山水形胜环,无疑是全球独一无二的,稀缺、高端、区位佳,保护传承好她,将是南京六朝逸风、十朝都会之后的“都会重塑”之不多的基础。
3.1 国内外特大城市外围地区“绿带”等空间规划政策借鉴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设立绿带,主要是为了抑制城市无限制扩张并提供和维护绿色空间、乡村空间乃至文化空间。
国外,伦敦绿带除了遏止了伦敦的无序蔓延、提升了中心城区的土地集约利用以外,更是为伦敦市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休憩和舒适性条件,成为全球许多大城市的规划借鉴样本。而韩国首尔的绿带政策的实施,有利的保护了首尔周边的山体环带以及环绕市中心的“朝鲜王陵环”,为首尔的世界城市打造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舒适性条件(图24)。
▲ 图24︱首尔的绿环及其绿环中的世界文化与此函——朝鲜王陵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拍摄。
国内,北京从一绿隔到二绿隔,然后再到浅山区规划建设,有力的控制了城市蔓延、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绿隔开始从生态隔离的功能演化成城市公园链,成为文化遗产、山水格局、创新服务、宜居等多元复合的环带,这一方面,和南京的环城墙公园体系以及紫金山-幕府山-长江-石头城-秦淮河-雨花台等山水内环类似;同时北京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设置了二绿隔作为城市郊野公园环的重要基础,在浅山区(50-250米等高线之间)进行生态、文化、聚落等的保护与传承实践。
南京20公里半径内外是当前都市区快速嬗变的区域。借鉴伦敦、首尔和北京的成功经验,不仅仅能够有效的遏制南京城市的无序蔓延,而且对于这一延续近2000年的“山水文化复合环”的独一无二的稀缺性极为关键。在这条件下,六朝石刻完全比朝鲜王陵更有条件进入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列,传承六朝南京的底蕴和风度。
3.2 链接山水农田等非建设用地斑块,在夹缝中谋划生态廊道
当然绿带政策不仅仅在都市区尺度上适应,而且在局部地区也适应,伦敦北部的牛津城和剑桥城,就是通过绿带的实施,有利的保护了大学城的品质、创新的路径演化。
在南京的这一条环带上,也有许多局部地方可以借鉴,一个是栖霞山到仙鹤门一带的大学城,不仅仅集聚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诸多高校,也是六朝墓葬集聚的众多地下文物埋藏区,同时也有较好的乡村景观,在该地区进行局部地区的绿环设置迫在眉睫。
另一个亟需进行微观绿环设置的地段是在江宁中心城。它位于青龙山和牛首山之间的平原上,在蔓延的发展下,这一平原大有被建设用地演替的趋势,但江宁中心城周边不仅有方山等山包,还有较多的基本农田,城市政府可从“山水文化复合环”的保护和传承完整实施的角度,将当前“岌岌可危”的、极其破碎化和稀缺的农田、山体、水体等开场空间进行廊道打造、斑块链接,形成江宁中心城区的绿带体系或公园链的同时,形成面向沟通长江-将军山-牛首山-方山-青龙山等的山水环带。
3.3 空间战略留白+创新环:为南京未来发展打下战略框架
从江苏和全国来看,根据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公报数据(表2),南京城市发展就业构成中,制造业就业规模为85万,在全国的区位商仅仅为0.75,显著低于1.0,在江苏省其区位商更是低达0.5。与此相反,南京的高端服务业无论从就业规模还是从区位商来看,都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关键专门化领域。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规模高达35.42万,在全国的区位商为4.24;金融业就业规模高达4.75万,区位商为2.6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26.57万,区位商高达3.69,都远远的超过1.0。总的来讲,在520万的总就业规模中,高端服务业就业人数高达120万。南京城市发展的创新转向和服务业转向已经颇具规模和态势。从发明专利以及独角兽企业等来看,也可以看出南京在创新转向方面的优势(图25,26)。
▲ 表2︱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中南京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口规模和在全国的区位商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公报自绘。
▲ 图25︱2014-2019年全国主要城市发展专利跨市联合申请规模变化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 图26︱2018-2021年全国独角兽企业主要城市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拍摄。
然而,无论从美国还是欧盟,乃至北京、上海等城市来看,创新是一种高端显著的城市现象(Carlino、Chatterjee和Hunt,2007),也就是说创新是高度中心城集聚的,包括硅谷地区和波士顿地区也是如此,创新都是集中在都市区的核心区,这里有极高的人口密度、就业密度和基础设施等密度。如在美国,其1990-2004年间机构申请专利的发明中,约95%是在大都市统计区(MSA)产生的,其中10个最具创新性的城市约占这一时期专利总数的42%(Breschi和Lenzi 2012:3)。
因此,即使是创新转向,南京仍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为此对未来的创新空间需求进行战略预留。“纵得价钱,何处买地”(吴良镛,2008),一旦空间在“土地财政”路径依赖下,被无节制的低效占用、滥用,势必会导致未来战略空间的流失。在未来创新动力还不明朗或者主要亟需市场导向的状况下,城市建设不遗余力能做的无非是要进行弹性留白空间的战略控制,抓住南京高校集聚的竞争优势和科研禀赋,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集聚优势,而不要遍地开花的进行新城建设或者所谓新产业空间、所谓文化创新新城(如文化和生态独具特色的汤山一带等)的打造。创新虽然离不开规划,但绝不是能够规划出来的,一旦创新要素、创新空间被破坏、被低效滥用,势必影响长远走向。
当然对策并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如没有强有力的法治机制、区域协调机制乃至产权机制,像大伦敦地区这样,实现和维系集聚又分散的“经典”形态结构,并不容易。在当前的土地价值捕获作为地方财政重要的工具背景下,一个“分散式集中化”的发展对于南京而言,倒也是一种可取的路径。关键前提是要保护和传承好这一独特和宝贵的生态山水文化环。让这个已经传承了近2000年多的复合环,再不断的发扬光大200年、2000年,是当代规划师和城市领导者应该坚持的目标,也是南京继续发扬“规划为公”传统的重要领域。
注释及参考文献(上滑查看全部)
注释:
1 历史上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加上之后定都南京的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计十朝(政权)定都于此,因此南京又被称为“十朝都会”。
2 明征君碑位于栖霞山栖霞寺山门外北侧。碑为唐上元三年(676年) 为纪念栖霞寺创始人、南朝隐士明僧绍所立,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碑额为六龙拱额,上篆书“明征君碑”, 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饰。碑文行书,全文2376字,记述了明僧绍的事迹,为高宗李治所撰,显示了李治对明僧绍五世孙、宠臣明崇俨的赏识,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另一书法家王知敬篆额。碑阴面刻有相传高宗亲笔“栖霞”两字,笔势雄健,神采奕奕。碑材采自栖霞山,是栖霞组灰岩石,碑表面梅花状斑纹均是2.8亿年前生长于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与中国孔珊瑚化石,有22000多个。
参考文献:
[1] 胡箫白.胜景品赏与地方记忆——明代南京的游冶活动及其所见城市文化生态[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51(06):76-90+155-156.
[2] 姚亦锋. 探究孕育南京古都景观之地理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134-141.
[3] Licciardi, Guido, Amirtahmasebi. The Economics of Uniqueness : Investing in Historic City Cor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se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12.
[4] 孙诗萌,吴唯佳,于涛方.千年盐运城:运城地区营建历史与名城价值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8):53-61.
[5] 王树声.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为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29(05):574-578.
[6] 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结合南京城市规划实践的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3(03):57-81.
[7] 孟祥懿,于涛方等.公共物品视角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谱系[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8:973-985.
[8] 郑伊辰,于涛方等. 走向区域的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空间框架初探[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8:986-999.
[9] 程思佳,于涛方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纪念地述论[J].中国名城,2019(04):86-96.
[10] 单霁翔.全球视野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新发展[J].当代中国与世界,2022(01):53-68.
[11] 武廷海. 六朝建康规画[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1, 4(1):26.
[12] 于涛方等.体国经野:小城镇空间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
[13] 于涛方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徐州两汉文化环城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2.
[14] 吴良镛."纵得价钱,何处买地"——浅谈城市规划中的节约用地问题[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8(1):13.
[15] 吴良镛,吴唯佳.“北京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16] 前瞻产业研究院.《南京市数字经济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R].2021年南京产业结构之四大先进制造业全景图谱(附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增加值、各地区发展差异等).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081741568826298&wfr=spider&for=pc.
本文来源:人类居住,原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2022年 第 3 期。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南京、成都在详细规划领域的实践与探索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周岚:我和南京名城的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影像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南京小西湖微更新实践纪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