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无疑是近期最热的关键词,这款无所不知且能够与人流畅交谈的人工智能程序对现有的文化生态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虽然从技术上来说ChatGPT只是一个语言处理工具,但从使用体验上来看,它非常直观地符合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感受:知识渊博,有问必答,而且能够理解和模拟人类语言,能够胜任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电脑无法企及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工作,如撰写文章、编写程序、编辑视频等。人们对ChatGPT的态度一如既往地走向两极,一部分人欢呼人工智能的进化,而相当多的人则表现出很深的危机感。具有危机感的人群以文化艺术领域最为普遍,而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就是:ChatGPT会取代“艺术”吗?
实际上,这种担忧并不陌生,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发展的分水岭上,都会出现这个担忧。比如,在照相机发明后,人们曾担忧摄影会不会取代绘画;3D打印技术出现后,人们曾担忧其是否会取代雕塑;前不久Artstation网站爆发了艺术家集体抵制AIGC(人工智能绘画)的运动“NO AI”,与近期人们对ChatGPT的担忧有着共同的思维逻辑。这种担忧的本质是人类能否继续以自身意志作为世界的价值尺度,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权力根基与存在意义。在面对机械化、电子化的巨大历史变革时,人类将“艺术”设为“最后的堡垒”,20世纪以来的科幻作品中能够普遍看到这一设定:人工智能无法从事艺术创造,因为机器无法突破“情感”的瓶颈,从而无法将“人性”数据化、程式化。在我看来,这一设定在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有效,主要原因是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ChatGPT有望通过“图灵测试”,因此离科幻意义上的“临界点”仍然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当前阶段ChatGPT的实质是一种语言大数据的逻辑化处理工具,它是20世纪以来互联网实时聊天工具、搜索引擎、知识维基的一次集成和优化,应该仍然属于“前人工智能”阶段,当前人们对它的理解过于夸张是各方面合力的结果:思想界匆忙获取话语权制高点、传媒界制造猎奇与焦虑、资本界则推波助澜,见好就收,一如刚刚风靡不久又迅速降温的“元宇宙”概念。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ChatGPT所朝向的那种颠覆性的未来。工业革命以来的艺术概念和行业生态总是在不断改变,这说明科技一直在改变艺术的基本逻辑。“艺术”很大程度上关乎“知识”,而一个重要的历史规律是:人类知识的增量远小于存量。20世纪以来的信息科技大大加快了知识存量的数据化,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对知识的学习终将“完成”;随后就是对知识数据建构使用逻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算法”。ChatGPT最重要的进展,就是建立了解析人类语言的算法逻辑,使我们感觉它能够“理解”我们的语言,并更加高效地使用人类语言资源(包括文字和图像),这无疑给艺术的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从语言学的视角上,艺术本身就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体系,迄今为止艺术所做的无非是“复述/转译”—将已有知识与思想进行可视化和物化;“表达”—个体情感的超文字化表达;“干预”—以战后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为表征的、对现实问题和社会生态的介入和批判。因此,ChatGPT对文化的冲击主要集中在对既有知识的使用、重组、转译方面,如果我们所说的“创造”“学术”是指那些对原有知识的勾沉、考据、复述和重组,那么这个概念上的“艺术”无疑将在未来遭受降维冲击。在成本和效率上,ChatGPT都将对人力意义上的艺术劳作产生根本性的打击,许多艺术门类和行业可能会因此消失,以往那种占据独家资源、模仿/改编既有成果的“艺术创作”将从“艺术”的概念范畴中去除。
ChatGPT将对两种文化范式带来剧烈冲击:第一是“积累型文化”,也就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文化模式;第二是“工业型文化”,即以标准化、模块化、批量化为特征的“文化工业”产业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文化经济生态恰好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积累型文化。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挑战的端倪:AI生成的绘画在视觉上媲美甚至超越一般的艺术家,AI生成的论文比许多学者具有更扎实的论据;而习惯于以往那种“找图+抠图”模式的设计师则几乎与AI正面相撞。可以预见,随着算法的日益精密,人工智能将逐渐消解“知识产权”体系,而“版权”正是现代文化工业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随着这一基础的坍塌,“艺术”的概念空间也将被压缩,从而加速艺术的哲学化、主观化、形而上化;加速艺术向未知思想领域和视觉资源延伸;实用主义美学、视觉美工等日益从“专业”/“艺术”向“日常”蜕变。
当然,趋势是趋势,现实是现实。当前ChatGPT对语言的使用还局限于“符号”阶段,它尚未建构超逻辑的算法,暂时无法将人性、道德、情感、记忆等复杂事物进行逻辑化、数据化,因此尚不具备主动解决未知问题的“主观意志”,也就是说尚不能先于人类提出问题,不能主动思考人类的终极价值、终极命运等问题。尽管报道声称ChatGPT具备了“道德”逻辑,比如对于战争、犯罪等触及人性底线的问题拒绝响应,但这不过是一种文学化的描述,这种“道德逻辑”实质上是被“设置”而非自发“生成”的。这个局限性为艺术保留了足够的空间,也使艺术的边界更加清晰,那些关乎自我真实情感的、以人性而非逻辑为价值基石的、对现实充满问题意识、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艺术家和作品并不会被取代,相反会在大浪淘沙中得到新的价值确认。与此对应,那些工具化的“艺术”并不会消失,但会逐步被人工智能代替,信息的垄断被打破,视觉加工、知识服务的成本会急速降低,艺术会以更便宜的价格进入百姓生活,这正是我们一直标榜却充满阻力的愿景。ChatGPT促使艺术家更积极面对这一问题,在新的人机关系基础上重建艺术的概念及伦理,在经历过短期的利益博弈之后,艺术家与人工智能将经历相当长的共生阶段,人类持续提供关于人性、道德、情感的数据,而人工智能则不断通过学习完善算法,曾经被工业化压缩的艺术,将有机会再次提供超前的价值。(文/赵子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