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位书法家功力深厚、深谙古法,往往会说此人“笔笔见二王”,“二王”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史上父子皆以能书闻名的不乏其人,米芾与米友仁、文徵明与文彭、刘统勋与刘墉,皆是如此,但他们的成就与知名度都不记得羲献父子。
在唐代太宗李世民和武周武则天两代君主的推崇下,“王氏一门”几乎成了书法正脉,与此同时,王羲之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在此之前,人们常说的“书中四贤”钟张羲献,王献之地位并不弱于另外三位,甚至大有超越其父之势。
陶弘景就说:“比世皆知高尚子敬,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此时献之的风头已经盖过了钟繇和王羲之。
唐太宗即位后,大爱羲之书法,尊“大王”而贬“小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献之地位受到了冲击,但也不乏有书论家为他鸣不平,李嗣真直言:“子敬草书,逸气过父。”
米芾也认为:“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如果说王羲之的草书、行书已经是登峰造极了,那么献之还要胜过他。
在上海市博物馆,藏有一卷王献之草书大作《鸭头丸帖》,是该馆位列第一的珍品,堪称“镇馆之宝”。此帖在学界一直颇有争议,有的专家认为它是小王唯一传世绢本墨迹真品,因其递藏有序,史籍可考;有的专家则认为它是唐摹本。两种争论始终未休。
《鸭头丸帖》全卷仅有15个字,内容为:“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表达自己吃了好友推荐的鸭头丸,效果不佳,隔日约见一起聊一聊。卷后有柯九思、董其昌等人所写跋文。从此帖可以看出王献之身体不好,从他的《肾气丸帖》《疾不退帖》等也能印证。
王献之书法学自其父,但并未拘囿不前,而是发展出“稿行之草”的行草“一笔书”,笔法更加秀润流畅,结字更为妍美飘逸、瘦挺简便,这种改良古法的“破体”书,启发了后世颜真卿等一批名家。此帖笔画浑厚丰润,行笔迅捷,飞白连带极为爽畅,被称为“无上神品”。
王献之笔下的草书既不同于张芝,也突破其父王羲之,能自成一家,笔法之丰富变化、结字之欹侧多变,被怀素等人很好的传承了下去。俞焯评价:“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王献之)一人而已。”这卷书法虽短,但每个字中都有书法的大学问在,值得终生临摹学习。
现在,我们将王献之这卷藏于上海市博物馆的《鸭头丸帖》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点画清晰灵动,纤毫毕现,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