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飞速发展,在交通出行这方面,“中国速度”更是越来越快。很多人出差或者旅游都会选择飞机,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飞机票比火车票还便宜都是常有的事。
那么,在上世纪民国时期,人们出行有没有民航飞机乘坐呢,答案是有,但是普通人一辈子也没机会坐上一次。第一是因为机票贵,第二是因为坐飞机很麻烦,也没有想象中的快,还有危险。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有两大巨头航空公司。一家是中国航空公司,1929年,中国与美国柯蒂斯赖特飞机公司合资成立的。一家是欧亚航空公司,三十年代初期,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在上海合资成立。
因为欧亚航空公司最初经营的重点,并不在国内,而是致力于拓展欧洲到中国和远东航线。所以我们以中国航空公司为标准,看看民国时期坐飞机有多贵。
按照当时中国航空公司的定价,北京飞天津的机票是180块大洋,天津飞青岛是460块大洋,南京到上海便宜点,只要160块大洋,但是如果直接从北京飞上海,就需要2000块大洋。
大洋也叫银元,通常是用米价来计算它的购买力,按照30年代北京的米价计算,一块大洋大概是120元,这还是按最低标准算的,就算是这样,从北京飞上海,一次也要24万。
当然如果是直飞,航空公司会打折,但就算这样也要十几万,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
我们再来看看民国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状况。关于这个问题,因为距离年代很近,有关资料繁多,所以很多人的答案都不一样。还要区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职业的不同。
1930年,上海复旦大学对人力车夫的收入进行调查,5万多名车夫,平均月收入有十块左右,就别提坐票价几百块大洋的飞机了。
收入在中等阶层的,比如教师、记者、某些行业的高级工人,他们的工资平均每个月都能达到40元左右,同样都坐不起飞机。
还有在富人家做保姆的,待遇比较好的有三块大洋左右,但如果她们要坐从北京到上海的飞机,就要不吃不喝存上半个世纪!
还有一些高收入群体,知识分子在当时可以说是真正的土豪了。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月薪有600大洋,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月薪有300大洋左右,如果他们想坐一趟飞机,也要不吃不喝存上几个月。
民国时期乘坐飞机还很麻烦,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快。当时的中国航空公司,主要有两种客机。一种是道格拉斯客机,有三四十个座;另一种是司汀逊客机,小得可怜,只能坐十个人左右。而且那时候的飞机装不了多少燃料,如果是长途飞行,中间必须要频繁停靠。
跟现代人坐公交车似的,飞机从北京飞上海,中间也要中转,分别在天津、青岛、连云港、南京,除了添加燃料,还要上下客,耗费时间不知道多了多少。
不过想必轮船火车等其他交通工具,速度还算是可以的了,但因为票价问题,普通人是不可能坐到的。
还有就是安全问题,因为设备和技术问题,飞行事故发生几率也比现在大得多。《张棡日记》中记载了1933年的一次民航空难,一富家子弟乘坐上海到温州的飞机,在舟山遇到大雾,因此发生飞机下坠事故,和机上四五个人一同遇难。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