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南北征战数十年,在颠沛流离中生育了十个儿女,然而,只有两儿两女活了下来,两个女儿分别叫李敏和李讷,但大家都很好奇,她们为何不姓毛?
1936年冬,贺子珍诞下李敏,这是她与毛主席的最后一个女儿,也是贺子珍生育的孩子中唯一存活的。
当时,毛主席率领红军刚刚结束了长征,正在陕北积蓄力量。那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大家奋力地希望在时局的黑暗中看到一点希望。
贺子珍刚刚平安生产,周恩来夫人邓颖超,朱德的夫人康克清等听到消息后十分惊喜,赶紧跑来道贺,看到新生儿娇嫩的模样,怜爱地说:“真是个小娇娇呀!”
大家也都觉得这名字好贴切,虽然战争时期条件差,但是疼爱、娇宠之心一点儿也不少。从此,“娇娇”便成了李敏的乳名。
博览群书、文采斐然的毛主席也感觉深受启发,想起《西京杂记》中的“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便为她起名“毛姣姣”,希望她能成长为清秀开朗、明眸善睐的女子。
等到毛姣姣需要上学的时候,一天晚饭时,毛主席叫她过来,深切地说:“姣姣长大了,马上要上中学了,爸爸要给你取一个正式的学名,好不好啊?”
毛主席拿出《论语》,看到“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主席说:“这句话中的‘讷’指语言迟钝,但是‘敏’的解释则有很多种,像是敏捷、聪慧、勤励。所以你的名字就叫‘敏’,就叫‘李敏’吧。”
毛姣姣问:“爸爸,我为什么要姓李,而哥哥们都姓毛呢?”
毛主席亲切地说:“战争年代,为了保护自己就需要用化名,我最喜欢的自己的化名叫‘李德胜’,寓意离得胜,即将胜利的意思。”
毛姣姣终于明白了,于是正式取名为“李敏”。
事实上,毛主席可能并没有说出来,这也是让女儿姓“李”一个重要的原因!
李敏还有一个妹妹,叫李讷,她们是同父异母的姐妹。她刚一出生就已经姓“李了。
毛主席为了家庭和睦,让同父异母的姐妹俩融为一体,也让姐姐姓“李”。为了让两姐妹的感情更为接近,让她俩同出一句古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希望姐妹俩互相包容,互相扶持。
“讷”字在前,却是妹妹的名字;“敏”字在后,是姐姐的名字。这可能与毛主席起名的先后顺序有关,即先为妹妹起名为“李讷”,后为姐姐起名为“李敏”。
两个女儿都是毛主席的心头肉,为了保护两个女儿,他起了同一句古语中的两个字为她们的名字,体现了毛主席希望女儿们相互扶持的用心良苦。
同时,毛主席同意让女儿姓“李”,也表明了毛主席真的很开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