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阅读是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和情感经验理解文本

0
分享至

李红强:三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这场活动是人文社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场。首先我要给张莉老师两个祝贺,一是祝贺获得鲁迅文学奖,成为自1995年鲁迅文学奖创办以来人文社的第33位获奖者。同时也祝贺她的两本图书《小说风景》和《持微火者》接连出版。还要向今天的两位嘉宾,第六届鲁奖的获得者、散文家主持人,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弋舟表示感谢。

今天活动的主题是重识小说之美,我们借助张莉两本图书的出版,要做一次关于读书、关于小说审美的分享。张莉这些年是令人瞩目的文学评论家,更是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名师,是第五届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欢迎的十大研究生导师,她的评论文章也与课堂教学、师生交流有关,无论《小说风景》还是《持微火者》都不是高头讲章,也没有艰涩的理论预设和体系架构,仿佛师生之间的交谈,让你轻松进入,又时常在阅读中感受师生间的会心一笑。

《持微火者》生机勃勃,我阅读的时候时常觉得眼前有一座池塘,她对作品的发现和发现中的灵感就像鱼池的活鱼活蹦乱跳。《小说风景》结集了张莉老师近些年的文章,更深沉也更深邃。她将作家和作品置于更大的空间,草蛇灰线,为我们欣赏作品铺设了不同的道路,而其中的每条道路都各有风景。好的评论家能擦亮我们的眼睛,照亮作家的内心,张莉就是这样的评论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资料照

1

《小说风景》缘自研究生课堂

徐晨亮:最近,一篇阅读量10万+的微信文章——《这门被零零后追捧的选修课值得破圈》在文学爱好者朋友圈刷屏。这门课的授课教师是张莉老师,她深受学生喜爱。而《小说风景》一书的缘起与她开设的文学课关系密切。

张莉:谢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奖系列活动,我坐在这里很惶恐,我更希望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写作心得。两位嘉宾周晓枫老师和弋舟老师都是多年的朋友,很多年前,他们也都给《持微火者》写过书评,见证了我写作风格的变化。这两本书都是我写作的探索之作。先说《小说风景》,它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我在2018年后所写,契机是我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并讲授当代文学史。同时,我开设了原典导读这门研究生课,需要带领文学创作专业、当代文学专业及作家班的同学共读一百年来的小说。我面对的巨大挑战是,鲁迅、郁达夫、沈从文、萧红等经典作家的作品已被反复解读,我应当怎样找到自己的读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不断探索自己的解读路径,更希望能找到新的解读方法。我认为文学批评不仅要帮助我们认识作家,也要发现它和我们生命的连接,要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和情感经验理解文本。阅读不仅为了获取,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的感受力、理解力。

《小说风景》里的解读都是新的尝试,我会继续探索用我们时代的方法解读经典作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和读者一起探索文学世界,希望阅读《小说风景》能激发读者对某部作品或者某位作家的兴趣。

活动现场,由左至右:徐晨亮、周晓枫、张莉

2

文学批评应与作品共同生长

徐晨亮:《小说风景》的核心是“一次小说探秘的旅程,一场文学审美的辨认”。张莉老师先前的另一本批评文集,《持微火者》,出版于2016年。从《持微火者》到《小说风景》,张莉老师对现当代文学史进行了一次个人化叙述。《持微火者》辨认了当代经典作家的个人审美特质,《小说风景》细读百年来的经典文本。

周晓枫:祝贺张莉,能够在时隔十二年,继赵园老师(第五届鲁奖得主)成为又一位获得鲁奖的女性批评家。多年来,但张莉非常看重“普通读者”的角态和态度,有意回避论文腔,保持随笔的风格,保持人的常情,体验和表达出阅读的欣喜瞬间。

张莉有很多关键性的词汇。如“有情的写作”,其实这与“普通读者”的立场相关,怀有感情,就展现出批评家对作品的沉迷,而非对个人知识的炫耀。比如张莉评价余华的《活着》,认为他的表达是“多么好的减法,每一寸肥肉都被剔除,留下的全部是结实的肌肉。瘦削强劲,迅捷而有力量。”再如她总能关注到小切口,写葛亮会是“对日常生活的迷恋”,写李修文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无论是对作品的发现,还是批评的风格,她注重原创的、独特的、新鲜的表达,而不是术语的内卷,不是把积累的知识、方法、学术背景在词语之间滚动。张莉的评论始终有动人的力量,这与她没有放弃个人生长有关。

嘉宾周晓枫,活动现场照

徐晨亮:张莉老师在《小说风景》的自序里引用了理论家福柯的一段话:“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这段话体现了张莉的批评有其创造性与活力,也说明文学批评应与作品一起生长。

张莉:我们以《祝福》为例,怎样寻找一个新角度解读?以往我们认为祥林嫂是被压迫者,她的生活黑暗,但如果从祥林嫂的角度解读,会发现她每一次被压迫后都有一次反抗。她逃跑后又被捉回,但她还要逃。任何时代,受压迫的人都会努力反抗,只不过当时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机会。由此,我们能看到鲁迅的伟大,他写祥林嫂时固然要立足于整个社会的黑暗,但同时他要把祥林嫂作为具体的人。面对具体的困境,她每次都在反抗,但她每次不能成功,因此她的悲剧才特极具说服力。最后,她不断念叨自己的悲剧,这部经典小说站在弱势女性角度,书写她的命运,也完成了小说自身的建构。

百年后,《祝福》依然是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因为脱离历史语境后,我们今天依然会想起祥林嫂。比如有人不断诉苦,我们会说:“别把自己搞得像祥林嫂似的。”鲁迅已经去世,但他笔下的这个人物,透过写作存在。这是优秀小说家与最高级的写作,他创造一个人物,使她活在人们心中。那时鲁迅写的是女性的际遇,但这也是个人生存的悲剧。我们通常以为诉说能获得他人的同情,但在祥林嫂的故事里,诉说被别人作为谈资,这体现出鲁迅尖锐的表达:人的悲剧,最可怜之处是境遇凄惨,却没有他人真正的同情。

《持微火者》的上半部分包含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许多重要作家,如莫言、贾平凹、余华、铁凝、王安忆、毕飞宇、格非、刘震云、苏童、阿来、韩少功、林白、迟子建等等。所以我在修订《持微火者》时,下半部分选择70年代后的作家,包括魏巍、张楚、徐则臣、葛亮、路内、李修文、鲁敏、弋舟、冯唐、曹寇、廖一梅等等,他们是与我一起成长的伙伴。收入书中的评论多是当年初读作品后写下的旧作,基本没有修改。这是一种冒险,当年的评语今天是否恰当?但我还是决定不再修改,因为这是历史的痕迹,我愿意把当年青涩的看法与大家分享。我很感谢这些同时代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激发我的写作,让我不断寻找对世界、对人生的不同理解。我认为阅读是一种拓展,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有限,但我们可以在文学世界里找到同路人。

3

阅读经典是一场愉悦的旅程

徐晨亮:一个批评家从事当代文学批评,有欢喜,也有冒险。审美辨认有时很艰难,重读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何穿透重重叠叠的他人目光,用自己的目光直接与文本相遇?

每一位优秀作家都有自己秘密的谱系,不断回溯、不断重读的经典文本。

周晓枫:很多经典作品,比如《祝福》,已被“开采”了数遍。但我依然忽略了祥林嫂作为“反抗者”的分量。似乎我们常以封建社会制度的抽象概念将一切覆盖,却忽略具体的个人。

张莉的两本书中,包含了对经典作家与新锐作家的文学批评。经典作家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有其新锐的部分。在阅读过程中,张莉有她的新发现,能察觉常被忽略的细节,重新唤起读者的敏锐感受。

有时一部文学作品,如富矿可以提供很多东西,可能我当初的理解力和接收力可能都不够。我阅读《小说风景》和《持微火者》中提到的作家和作品,不算陌生,但却让我读到被曾经忽略而始终存在的陌生部分。张莉能够发现这些幽微之处,并且传达出让人产生共情的美妙瞬间。

徐晨亮:当我们快速扫读一部作品时,只知道它的轮廓,但会忽略细节。有些东西需要长时间的人生积淀、阅历的增长、审美或写作的训练,才能重新辨识匠心之处。阅读好的批评作品,可以更快建立阅读的“显微镜”,将幽微之处照亮。张莉的批评风格建立了放大式细读的参照系。

这一参照系是贯通的。张莉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现场的批评,关注很多还尚未被读者、批评家重点关注的年轻作家。谈到她具有贯通性的视野,如她从萧红处获得解读迟子建的路径;如《小说风景》里有一篇《两个福贵的文学启示》,福贵既是《活着》的主人公,也是赵树理某篇小说的人物,将两个同名人物一起解读,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体会;再如张莉解读刘震云《一地鸡毛》的批评文章,开头让人联想到《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的小林,不同时代的青年小林如何面对不同的人生困境?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互映照的关系?这或许是张莉有意为之的批评视角和阅读方法。

张莉:其实我只是在探索。我一向觉得,阅读不能就作品谈作品、就作家谈作家。每个作品的出现有其历史语境,每个新作品的出现都与时代语境、同代人创作相关。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作家怎么写?同一个爱情故事,不同的作家怎么写?同一个故事核,不同的人怎么解读?不同时期的小说风格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对照,我个人首先是从阅读里获得乐趣,我也希望能把愉悦感传递给读者。

嘉宾张莉,活动现场照

弋舟:写第一版《持微火者》的读后感中,我引用了纳博科夫的话:“一个好的读书人的气质应该既有艺术味,又重科学性。”在艺术味和科学性这极具冲突感的两极中,张莉恰得平衡。

“持微火者”的书名,像朋友间的聊天一样,没有把文学拔高到让人敬而远之的地步。她一方面想跟读者平易地交流,一方面又高标独树,有着想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的宏大抱负,而她把两者平衡得很好。我读她的文学评论,感觉充满正典的气息。纵向上,她作为研究文学史的专业学者,有非常清晰的脉络与谱系;横向上,她对当下现实的极度敏感的密切关注。在这一纵一横中架构的文学世界,具有宏大的正典气息。而以往被诟病的枯燥、大而空的表述,张莉极其自觉地知道应当克服。

读过张莉解读林白的那篇文章《把“自己”写飞》后,我重读了林白老师的《一个人的战争》,和记忆当中、经验当中的《一个人的战争》是截然不同的作品。这其中有我个人的阅历、经验、审美的变迁,但更多是受张莉的文章启发。我印象中,她通过几部爱情小说所描述的脉络,给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王安忆、林白这批作家所书写的爱情,是通过个人化的表达书写集体。这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以往固有的判断。她分析极具说服力,好像某种我们习焉不察的,乃至不证自明的文学正当性。站在个人立场的书写,在纵向和横向的时代背景中,反而得出相反的结论。这同时佐证了经典的潜质,可能还是所谓的集体性和普遍性意义。

4

批评文章和作品之间是相互照亮的关系

徐晨亮: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必定先是优秀的读者,一定要通过阅读建立审美判断的体系,才能辨认出经典之为经典的闪光时刻。如果生活在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文学的文本没有办法和更广大的世界对话,写作和阅读需要相互滋养。张莉曾经写到的这批70后作家,包括弋舟、徐则臣、李修文等,他们的审美格局、作品的发力点都在悄悄变化。

弋舟:长期以来,我们都对批评和创作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理想主义的想象。以我的经验,我们这批70年代的作家,有共同的审美与气息。“小说的风景也是语言的风景”,在更为纯粹的审美意义上,我推荐给有志于文学的读者们,文学性的语言非常迷人。

我重读张莉当年写给我的文章,有种宿命之感。如果她不是那么写的我,或者当时读了之后没有认真深刻地领会理解,我可能就不是今天的这个我了。

张莉拥有在偶然性中寻找必然性的能力。她曾指出我小说中高频出现的词,而我作为作者本身是不自觉的。在这个意义上,张莉发明着我。我不敢说她发明了别人,至少她发明了半个弋舟。但是发明之后,她极其准确的预见我所向往的那个弋舟,我不自觉地向那个方向潜移默化地生长。

批评的在场性,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一定的启发。同样,她敏锐的指认,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写作方式,乃至其后的诸般努力,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和效果,这是批评家和作者之间极其美好的状态和关系。张莉的批评方式,是一种随笔的写法,她为中国式的文学视角、文学解释世界的方法做出她的贡献和努力。从《祝福》一路演进梳理出的一条脉络,不仅有益于我们理解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也帮助我们理解何为中国文学乃至映照当下。张莉的文学批评有更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嘉宾弋舟,资料照

徐晨亮:张莉曾在前言里写道:“每次阅读都是寻找,每次阅读都是跋涉,每次阅读都是辨认,这漫长的旅途如果运气够好,就会遇到同路人,有如荒原游荡后的久别重逢。”作家与读者、批评家相遇,会有荒原里跋涉时遇到同路人的欣喜。

弋舟:我居住在陕西,那里是现实主义的文学重镇。我有时不免要重新翻阅柳青,阅读中有启发,也有困惑。但结合张莉对孙犁、赵树理的评论,都有益于我重新理解柳青,重新理解陕西这块文学土壤与传统。《小说风景》和《持微火者》不仅是文学专业性很强的书籍,同时饱含教益,为我们提供了认知世界的方法论。从业多年,写作与生活中那颗饱有真善美的文学情操时常蒙尘,但读了这两本书后,会重燃某种渴望自洁的冲动,这是我提笔之初满怀憧憬奔赴的世界。

张莉:我认为文学批评就是交流和互动。一个批评家在写文章时不可能在真空中写作,交流是必需的。这些互动有多重,第一重是我和作家在精神、文本上的互动。好的批评家与作家之间,应是互相照亮的关系,是审美信任、情感交付的过程。我写这些作家是我出于热爱,出于发自内心的喜欢。比如70后作家,我写作时刚刚博士毕业,电脑里有很多关于作家的文档,比如周晓枫、弋舟、葛亮、徐则臣等等。当年我写这些文章时也并不认识他们。我每天记录一点自己的思考,我把这些当作精神陪伴的成长,评论里有很多对话式的交流。

第二重是当老师后,面对很多文学创作专业的学生,我以前考虑的是“怎么读”,现在转变为思考“作家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我得找到我的读法。我知道学生评价我的课是“又虐又爱”,因为上课时的我很严肃,会毫不留情地指出问题,“虐”也是因为我会布置大量阅读作业,需要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对同学都是压力。当然,我要感谢同学们经受住了这样的压力,也感谢他们的信任。其实,作为老师,在同学讨论完之后,我也需要有与他们不同的见解,这对我也是挑战。正所谓教学相长,同学的看法让我了解到年轻人的阅读,有时候他们的提问激发我以文学评论的方式解答。

我有一个名为“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的团队,我的在校研究生群,同学们起名是“持微火者”,我对自己的期许是做微小的事,哪怕不起眼。做年选、好书榜等,我都会征询团队里年轻人的看法,我和他们一起讨论,我喜欢和他们聊天。他们对《梦华录》的认识,对当下女性身体等问题的理解,都启发了我。我们之间的讨论并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互相了解对方。上课时我要求自己每个学年都讲新的内容。那么,教学对老师来讲不仅仅是输出,其实也是输入,对我而言,和年轻人一起学习,不断讨论、磨合,才会生成新的我。

周晓枫:张莉的文学批评,首先是有景深的,她追寻来路,同时又追踪动态的文学现场,她是大学老师,与跟学生交流和对话,使她能有一种对未来的开放性,以及自我拓展、自我更新的可能性。

其实我跟张莉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差别很大,以前我会对她说:“我要是你,就不这么做。”她的回答非常坚决:“但你不是我。”她有她的坚持、果断和锋利。

张莉:晓枫和我是多年好友。几乎天天电话,我们常常读对方的作品,也给对方最严厉的批评。有时候晓枫会对我说,我如果是你,我肯定不这么说。我常常笑着回答说,你是你,我是我,我必须得这么说。我们的讨论主要面对的是要不要下判断。我想,她是优秀的散文家,她需要发掘暧昧、含混的东西,甚至不下判断。但我作为批评家,有态度很重要,“不虚美”、“不隐恶”是我的职业要求,这是理想状态,我可能永远达不到,但要有这样的追求。好在,我只是批评者中的一员,也不是什么权威,我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其实,文学批评不可能完全没有个人趣味,每个批评家都有个人趣味,这也说明,批评也是有偏见的。我的判断和喜好,只是我个人的、我自己的审美判断。

周晓枫:张莉作为批评家,有承担风险的胆气。有句谚语是:“在葬礼上流泪的人不适合做外科医生。”我当评委都吃力,评委就相当于扮演暂时的或不入流的批评家吧。我总是事先会预想风险,事后消化不适,不堪其重。成为批评家需要有尖锐之处,需要非常有耐受力,需要在不断被打磨中而无损锋芒。

张莉:我愿意表达热爱,可能与性格有关,但我也愿意表达自己的“不喜欢”。我想,我和很多70后作家之间是相互照亮,相互陪伴的关系。今天,文学的写作与批评都不是显学,后者甚至被认为是次生的。但我一向认为,文学批评就是创作,与写小说、散文平等关系,因此,我一厢情愿地认为,真正的好作家能够听得进批评的声音。其实我对自己的批评一直有不满意,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在写作中自我修正。毕竟,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作品。而且,写《小说风景》时,我也不把鲁迅、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当作十全十美的作家,动笔写作时,他们并不知道这部作品会流传至今天,在当年,他们大部分也是青年作家、新锐作家。

我特别想说,《持微火者》《小说风景》只是我的尝试,离我心目中理想的文学批评还有很大距离。我很感谢大家的赞美,但是,我也很清醒,跟那些优秀同行相比,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其实最近这些年,我越来越意识到人的有限性,个人才能的有限,世界如此广大,我们的认识何其有限?我希望未来自己能放松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如果有人愿意读最好,如果遇不到也没有关系。

4

文章写作自有其生长路径

弋舟:张莉不是象牙塔式、书斋式的批评家,她深度介入到当下的生活。同时她又反复强调“低姿态”,以普通读者平和、亲切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如果在保守和激进之间判断张莉,我更愿意相信她偏向保守。保守意味着她对人类精神由内而外的敬重,对自己所为之事有足够的信心,因此,她不冒进,有极其谨慎的审美。怎么将自己的观点纳入文学整体性的判断中?她有强烈的自觉。

徐晨亮:如果把评论家视作绘制地图的人,他们有时会给自己设限,比如某座山峰的具体高度。评论家的的工作,其实是纠结于多一米还是少一米的细节。张莉把她自己视作文学的背包客,用她的步履体会登山过程中的崎岖与登临山顶时的感受。至于山峰的具体高度,交给另一领域的人探讨。有时,学术性的、严谨的地图绘制是一种方式,但背包客式亲身游历的体会也是一种方式。恰恰使个人化的表达,带给“游览者”新的启发。

张莉是与文学现场联系非常密切的评论家,她近年做了很多延展性工作,包括建立工作室,带学生团队做年度选本,主题性的工作坊等等。这位持微火者愿意以自己的心得照亮学生,传递火种,让更年轻一代的学生,也可能是未来的批评家们能兼具文学史纵深的视野。

近期有一部文艺电影——《隐入尘烟》,它为什么能激起普通观众的共鸣?这是文学的潜力,我们通常人为很文艺向的、小众向的东西不可能击中普通读者,但事实未必如此。我们需要“桥梁”,让更多的普通读者有机会建立起更完整的文学视野与参照系,了解更多好的作品,了解好作家的更多面,比如郁达夫不只写过为人熟知的《沉沦》,还写过《过去》。张莉在《小说风景》中解读《过去》,让我们获得了一个更完整且连接着当下的郁达夫。当她谈到孙犁、赵树理这些稍有距离的前代作家,经过她的解读,我们发现了这些作家都存在于中国式的漫长美学谱系里,者能够重新激发起读者阅读孙犁、赵树理的愿望。

主持人徐晨亮,活动现场照

张莉:谢谢,我把各位的鼓励当作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现在,我忽然想到了十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候我在天津师大教书。那也是秋天,我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邀请,邀请毕飞宇老师和我对谈,这本书初版时起名为《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再版时改名为《小说生活》。那次对谈很愉悦,我们谈了如何写作,如何阅读和如何认识文学作品。书出版后的几年间,毕飞宇老师写出了《小说课》,写下了他对汪曾祺、鲁迅、张爱玲等作家的理解。这些讲稿的电子版,他写完也会发给我,阅读这些电子稿让我受到了冲击。

一方面我认识到毕老师对于文本分析的敏锐,但同时我也我强烈认识到,学院里的教授们也应该去这样细细地重读经典,应该去引导普通读者一起读经典。阅读过程中,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毕飞宇是从作家的角度去理解小说的,那么,我也要反观自省,如果作为批评家的我来写,我要从哪里进入呢?我得从读者的角度理解,尤其我要认取我的女性身份以及当代读者视角,读《小说课》让后来的我越来越认识到,站在哪一角度阅读其实非常重要,我必须想办法激活沉睡在历史中的作品,我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抓手和角度。

回过头说,我很感谢十年前我们那么大密度和强度的对谈,它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终生向他人和世界学习,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努力把当下的每一件小事做好,然后才可能生成无数个事,一颗种子也可以发芽,才可以生长。前几天还跟我们的编辑聊起来,其实无论是《小说课》还是《小说风景》,都是从《小说生活》中长出来的枝桠,它们后来各行各路,各自长成了自己的大树。所以,我也想说,很感谢当年《小说生活》,它让我近距离观察并了解了小说家视角,也让我理解并再次确认了我自己作为批评者和读者身份。《小说风景》是我作为普通读者的另一次尝试,就像我当年写《持微火者》一样,这些都是我长成过程中的实践和摸索。这些文字固然有优点,但其中遗憾,我也有自己的认识。

徐晨亮:张莉心目中优秀的批评家,首先是普通读者,面向社会的人文情怀,面向作品的文学情怀。他/她笔下的批评文字有温度,有情感,有个性,有发现,而不是冷冰冰的铁板。优秀的批评家是文学、作品和作家的知音,忠直无欺,可以热烈地赞美一部作品的悠长,也能坦率地指出一部作品的缺憾,懂得与作家、作品将心比心。

这是多年前张莉对文学批评的期许,显然,她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小说风景》《持微火者》正是她十多年来的实践和成果。

本文为 《小说风景》《持微火者(修订版)》分享会速记,经与谈人整理审定后刊发; 题图:Yaroslav Shuraev

编辑 | 王艺晓

张莉|《小说风景》

《小说风景》源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在《小说评论》开设“重读现代中国故事”专栏,发表时曾产生广泛影响。在此书中,张莉用随笔式的写作重读鲁迅的《祝福》,郁达夫的《过去》,沈从文的《萧萧》,萧红的《呼兰河传》,孙犁的《荷花淀》,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铁凝的《永远有多远》……从这些耳熟能详的篇目中,发现那些我们未曾窥见的小说微光;探索作家们的成长革新之路,思考他们如何在百年文学传统的脉络里确立自我风格。通过精微的文本细读,作者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所关注的核心命题:小说文体的革命、爱情话语的变迁、中国美学风格的构建……呈现百年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内在美学逻辑。

张莉|《持微火者》

《持微火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的文艺随笔集,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勾勒生气勃勃的文学现场图景,为当代作家绘制群像。书中对莫言、贾平凹、余华、铁凝、王安忆、毕飞宇等当代经典作家与魏微、张楚、徐则臣、葛亮、路内、李修文等70后代表作家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明亮迷人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本书初版曾获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十大好书,修订版保留了原书核心部分,补充了作者关于近年现象级作品的新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镜报:哈兰德在西班牙度假时遇防爆警察突击检查,被要求掏身份证

镜报:哈兰德在西班牙度假时遇防爆警察突击检查,被要求掏身份证

直播吧
2024-06-17 19:09:11
想不通,俞老师救患者迟到被罚,又被停诊,院方:她不救自有人救

想不通,俞老师救患者迟到被罚,又被停诊,院方:她不救自有人救

教育琳
2024-06-17 17:11:33
女兵出身,又白又美,四川厅级干部周海琦被窝案牵连落马

女兵出身,又白又美,四川厅级干部周海琦被窝案牵连落马

大师兄爱写作
2024-06-17 23:14:19
上海已婚少妇“脚踏四只船”,出轨全过程曝光,传疯了!

上海已婚少妇“脚踏四只船”,出轨全过程曝光,传疯了!

拾点先生
2024-06-17 20:14:40
中国比亚迪进军德国市场,遭民众疯狂抢购!德国车企这下都慌了?

中国比亚迪进军德国市场,遭民众疯狂抢购!德国车企这下都慌了?

蜉蝣说
2024-06-16 23:47:53
3年1亿欧,曼城为留瓜迪奥拉,开出史上最高年薪,恐仍被拒绝

3年1亿欧,曼城为留瓜迪奥拉,开出史上最高年薪,恐仍被拒绝

体育全天候
2024-06-16 23:26:14
瑞士和平峰会100位与会者高喊“荣耀属于乌克兰”,共识再次凝聚

瑞士和平峰会100位与会者高喊“荣耀属于乌克兰”,共识再次凝聚

山河路口
2024-06-16 15:42:55
江苏南京,王先生存了500万元,当月就获得了35万元的利息。3个月后,他又获得了67万元的利息

江苏南京,王先生存了500万元,当月就获得了35万元的利息。3个月后,他又获得了67万元的利息

别人都叫我阿腈
2024-06-16 07:15:02
南方医科大学发文回应:已注意到网络信息,正核实,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优先

南方医科大学发文回应:已注意到网络信息,正核实,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优先

封面新闻
2024-06-16 14:13:26
台媒又曝大瓜!曝大S将告汪小菲虐待孩子:这次,大S彻底不体面了

台媒又曝大瓜!曝大S将告汪小菲虐待孩子:这次,大S彻底不体面了

拾娱先生
2024-06-16 01:02:50
中国发出警告:90天内不支付358亿赔偿金,18艘军舰就别想要了

中国发出警告:90天内不支付358亿赔偿金,18艘军舰就别想要了

星辰故事屋
2024-06-09 17:09:59
开始反击!中国宣布对欧美国家断供盾构机,这次轮到他们被卡脖子

开始反击!中国宣布对欧美国家断供盾构机,这次轮到他们被卡脖子

米果说识
2024-06-17 16:47:05
西班牙喊话无效,中方打响反制“第一击”,欧盟业界:将迎来噩梦

西班牙喊话无效,中方打响反制“第一击”,欧盟业界:将迎来噩梦

靓仔情感
2024-06-17 20:57:49
退货率80%,商家被逼疯了,有人亏10万干不下去了

退货率80%,商家被逼疯了,有人亏10万干不下去了

市界
2024-06-17 18:19:53
马伊琍16岁女儿为爸爸过父亲节,文章配合女儿歪头卖萌画风超有爱

马伊琍16岁女儿为爸爸过父亲节,文章配合女儿歪头卖萌画风超有爱

娱絮
2024-06-17 10:13:10
第一财经说最近没有全国性查税部署,这不是个好消息

第一财经说最近没有全国性查税部署,这不是个好消息

火星宏观
2024-06-17 18:08:49
曝张碧晨和小鬼恋爱了,两人相差10岁,出国录节目手牵手

曝张碧晨和小鬼恋爱了,两人相差10岁,出国录节目手牵手

木木夕木可
2024-06-17 14:29:17
打响降息第一枪,G7峰会剑指中国,不到24小时,中方反制裁开始

打响降息第一枪,G7峰会剑指中国,不到24小时,中方反制裁开始

历史求知所
2024-06-16 22:55:02
韩媒:孙兴慜遭到队友歧视,热刺却选择保持沉默以及删除评论

韩媒:孙兴慜遭到队友歧视,热刺却选择保持沉默以及删除评论

直播吧
2024-06-17 09:54:11
低纬度国家已经成为人间炼狱

低纬度国家已经成为人间炼狱

悠闲葡萄
2024-06-17 16:45:12
2024-06-18 00:56:49
文学当代
文学当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
1360文章数 456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头条要闻

瑞典智库称中国核弹头数量增加总数达500枚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瑞典智库称中国核弹头数量增加总数达500枚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飞翔的斗牛士 如今也迎来最后一舞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人均养老金上调3% 怎么年轻人吵翻了?

科技要闻

为什么你的iPhone,肯定用不上"苹果AI"?

汽车要闻

传奇新篇章 全新一代大众迈腾来了

态度原创

亲子
本地
房产
公开课
军事航空

亲子要闻

弟弟用力掐姐姐的脸,姐姐一声不吭看了一眼妈妈,站起来一顿操作

本地新闻

能动司法尽“执”履责 ——“交叉执行”高效能

房产要闻

强!全国第三!海口房价正在止跌!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军事要闻

内塔尼亚胡宣布战时内阁已解散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