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注|每日红歌
一个专门分享红色歌曲的微信平台!
一个“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
一对奉献一生的医学伉俪
这是一个真正
“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
一对为共和国医学奉献一生
身后捐献遗体的医学伉俪
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遇”
他们的骨骼标本
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
生命科学馆入口处的屏风前
这张十分特殊的夫妻“合影”
让几乎所有看到的人都瞬间泪目
图为“重逢”的李秉权、胡素秋夫妇
生为医学教授
逝做无语良师
图为李秉权 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2005年3月
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教授
李秉权在昆明逝世
按照其生前遗嘱
他的遗体被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
其中骨架被制作成医学标本
陈列在学校生命科学馆内
供教学使用
胡素秋教授
10年后的2015年冬
李秉权的妻子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妇产科教授胡素秋追随丈夫而去
也将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
她在遗嘱中称
“眼角膜、进口晶体
皮、肝、肾等
供给需要的病人
最后再送解剖”
“生为医学教授
逝做无语良师”
学校如是注解
这对杏林伉俪的人生
在胡素秋逝世4年后
人们看到这对医学伉俪
再次并肩站在一起时
无不瞬间落下眼泪
“感到他们重生了
一起回到另外一个讲台”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夫妇在珠海合影 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云南的传奇伉俪
丈夫亲自操刀救妻
图为李秉权在做手术 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一个是云南妇产科专家
开创了多项省内新手术
编写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
及多种培训教材讲义和讲稿
培养众多年轻医师
图为胡素秋早年工作照 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他们也是云南的传奇伉俪
一个是来自腾冲的寒门孤儿
幼年时父母先后因病去世
靠兄嫂三架织布机织布卖布
读到高中毕业
后又步行两个月到昆明投靠同乡
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
考取云大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前身)
图为上世纪40年代云大医学院实验楼澄农馆 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一个是护国战争名将
胡瑛的千金
图为胡素秋大学毕业照 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1949年12月底
两人缔结婚姻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云南起义领导者卢汉还来参加喜宴
送上“绣花喜帐”
新中国成立后
夫妇两人作为医学人才
于1950年被聘到云大医学院
附属医院工作
成为新中国的首批医师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结婚照 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夫妇在家中合影 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两老把一生都投入到
他们热爱的医学事业中
无暇照顾子女
常常也顾不上彼此”
李秉权、胡素秋的大女婿林文俏
在回忆岳父岳母的文章中曾写道
“胡素秋子宫切除手术中
发生大出血休克
李秉权因为有病人要抢救
未能守护妻子
后来,胡素秋跌倒脑出血
近七十高龄的李秉权亲自操刀
把妻子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
为医学捐献遗体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晚年
李秉权、胡素秋夫妇
又做了同一个决定
百年后把遗体捐献出来
2000年
夫妇俩一起
填写了遗体捐献表
图为胡素秋遗嘱 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李向新称
父亲公开要捐献遗体的决定时
同为医生的他也难以接受
沉默着走出房间
在冷静一段时间后
他回到房间
选择尊重父亲的意愿
“在我选择学医时
父亲就跟我说
‘从医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作为一份事业
你要奉献一生’”
李向新说
“父亲晚年时常常感慨
他大学时代由于教学标本极少
只能和同学顶着日机的轰炸
去圆通山乱葬岗
找无名尸骨做医学标本
作为医生和老师
他比谁都明白医学标本的重要性”
图为李秉权生命最后岁月 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图为李秉权80余岁高龄坐诊时的工作卡 刘冉阳摄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后人 刘冉阳摄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的亲友及昆明医科大学师生鞠躬致敬 刘冉阳摄
图为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的捐献墙 刘冉阳摄
“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
在昆明医科大学
生命科学馆的捐献墙上
抬头写着这么几个字
而入馆须知里
学校告诫学子
“人体标本是具有非凡勇气的
遗体捐献者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敬重无语良师
志做医学精英”
向这对为共和国医学事业
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
又毫无保留
奉献了自己一切的医学伉俪
李秉权、胡素秋教授致敬
更要感谢他们
以这样一次特殊的“重逢”
让我们看到了这世界上
最震撼人心的的爱情
⊙版权声明: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