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今有“身经百战常忘我,一片丹心为人民”的开国上将贺炳炎。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贺炳炎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对于老一辈革命人来说,贺炳炎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舍身忘我,永不磨灭的精神。对于贺炳炎将军来说,只要国家需要他,他就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1960年7月1日,贺炳炎老将军病逝之后,送别仪式在成都举行,追悼会的当天,成都突发暴雨,但即便如此,依旧有二十万军民自发为他送行。这一幕,也将被永远载入史册。
正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壮景,并不知道在周总理之前,就已经有人享受过如此哀荣,很多人好奇,贺炳炎究竟做了什么,他的影响力才能如此之大?
1913年2月5日,湖北松滋县刘家场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迎来了一个婴儿的诞生,给整个家族带去了希望。农夫看着襁褓中的婴儿欣慰不已,为他取了贺明言这个名字,后来在革命的过程中,将名字改为贺炳炎。
出生在战乱年代,贺炳炎小时候吃尽了苦头,经常吃不饱饭,更可怜的是,九岁那年,母亲也离他而去,小小年纪的他便失去了母爱,他不得不比其他同龄人更坚强一些。
那时候,封建政权刚被推翻不久,社会还很混乱。对于农村人来说,学习一门防身的本领或者学习一门谋生的技艺要比读书实在的多,因此当时的武艺学堂非常多。
虽然贺炳炎的身材瘦小,但有幸被武当派的一清道长看中,自此以后便跟随道长一起习武,学习玄虚刀法。学成之后,贺炳炎扛起大刀回到家乡发展。原本以为自己学了武艺,多少能改善家里的条件,但现实就是这么残忍,迫于生计,一身本领的贺炳炎也只能做一些宰猪、铁匠等粗活。
受父亲的影响,贺炳炎小时候就特别向往参军打仗,十六岁那年便不顾父亲的反对,独自报名参军,可当时的他实在过于瘦小,被军队拒收了。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打消贺炳炎参军的志向,反而让他更有斗志。
后来,贺龙发现了这个脾气倔强,性格刚烈的小娃娃,瞧见他参军意志坚定,便给了他一个职务:帮宣传队的战士们提浆糊桶。虽然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岗位,但贺炳炎却干的十分起劲。
因为工作表现积极,贺炳炎于1929年春天正式加入工农红军第四军的队伍,也是这一年,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开始跟随部队一起参与革命活动,上阵杀敌。
值得一提的是,参军入伍后的第一场战役中,贺炳炎就用出色的作战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虽然当时的他尚未成年,但在战场上却丝毫不畏惧,杀伐果断,拥有老将的果敢和威猛。
两年之后,贺炳炎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小兵做到了连指挥员,从那之后,他的军旅生涯也越来越顺利,只要有机会参加战争,他就一定会冲在最前面。俗语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跟着贺炳炎这样优秀的将领作战,他的士兵也都个顶个的勇猛,战斗力要比其他队伍强很多。
在革命的道路上,贺炳炎经历了太多生死攸关的时刻,长征路途中的一次战役中,贺炳炎为了压制敌人封锁的机枪,不顾生命危险抱起机枪对敌人疯狂扫射,不幸的是,这一次,他的右臂被敌人的一颗梭子子弹击中,伤势严重。
虽然医生已经全力诊治,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他的这只手臂,此时的贺炳炎只有22岁,这种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截肢之后,贺炳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既然失去了右手,那就苦练左手,用左手一样可以持刀持枪,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他终于克服了失去右臂的障碍,再次回到战场,依旧勇猛无比。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后来的解放战争,贺炳炎都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军职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贺炳炎将军还是唯一一个得到毛主席特批“不需要敬军礼”的人。
虽然贺炳炎的性格刚烈,但他对领导和上级却有着绝对的忠诚,只要上级安排的任务,他都会尽力完成,即便被毛主席特批不用敬礼,他也始终没有行使这项权利,每次见到毛主席的时候,他都会用标准的姿势向主席致敬。
新中国成立之后,贺炳炎被正式授予上将军衔,但此时的他因为战争等原因,身体状况很差,实在不能再继续工作。在家养病的那段时间,贺炳炎也始终很低调,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开国上将而骄傲,深受百姓的爱戴。
小结:
虽然贺炳炎将军是最早离开人世的开国上将,但他的精神和品质将永存于世。也正是因为他的忠诚和付出,才感动了世人,才会有二十万军民冒雨为他送行的感人场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