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学《心经》用《心经》

0
分享至

一、学《心经》

大家都知道,《心经》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个字,但她是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佛教修行法门的要领所在,佛教的一切思想都是围绕着《心经》展开的。《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题目往往使我们初读《心经》的人感到不容易理解。因为佛经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保持了许多梵语原来的读音,这就是古代的外来语。

首先说经的题目“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字音为‘波惹’),要读成梵文的音,现在外文翻译的读音,就和梵文的原音接近。在古代“般若”这两个字的读音和原音相近,由于一千多年来语音的变化,现在的读音同梵文原音有很大距离。但是为了使佛经的语言稳定,许多梵文音译词汇的读音不能随意改动,改了就乱了。“般若”在梵文来讲就是“大智慧”,因为汉语“智慧”二字不能完全表达梵文“般若”的含义。梵文“般若”的含义有大智慧的意思,有真理的意思,有究竟圆满的意思,有无漏解脱的意思。一词含多意,所以没法翻译,就保留了“般若”的读音,简单地翻译成“智慧”,但不能完全表达它的本意。“波罗蜜多”意思是“彼岸到”,“波罗”是“彼岸”,“蜜多”是“到”。中国语言是动词放在前面,名词放在后面,动宾结构;外文是宾动结构,所以是反的,倒装句。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有大智慧,就能够到达彼岸”,所谓的“彼岸”并不是说另外一个地方。有大智慧,就能解决人生的种种困惑;种种困惑能够解除了,就到达彼岸了。“彼岸”的意思就是解脱了,自在了。彼岸就在此岸,彼岸就在当下,但是要有大智慧才能领悟和受用。没有大智慧,此岸在眼下,彼岸很遥远。《心经》的题目告诉我们,用智慧觉悟烦恼、解除烦恼,我们就能得到解脱,就能到达彼岸,这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含义。

“般若”有种种解释,一般来讲有三种“般若”。“般若”是大智慧,但她需要语言文字来表达。表达“般若”的语言文字也是“般若”,叫做“文字般若”。由于有文字般若,我们就可以根据文字来思考,了解什么是“般若”,什么是智慧。我们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大智慧到彼岸”的要求,就需要下功夫,需要一种觉悟的功夫、观照的功夫。观照我们的生命怎么样才能与智慧融合为一体,保持零距离,就叫“观照般若”。人生的修养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观照。观照什么呢?观照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看我们这一念心在想什么。文字般若也好,观照般若也好,所表达的含义,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从观照般若领悟到一切诸法的实相。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能够亲证一切法的实相,这样的智慧,就叫“实相般若”。由文字起观照,由观照证实相,这就叫三种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固有的真理性。万事万物虽然是千头万绪,万象森罗,但是其道理只有一个。佛教把这个道理概括成一个字,也是最不容易懂的一个字:“空”。万事万物的共同性就是“空”。用汉语理解“空”的意思是:瓶子里面没有水,这就是空;这个桌子没有了,就是空;我们这一屋子人没有了,就是空。佛教的“空”的含义不是这样,不能用汉语的理解思路去理解佛法的“空”义。佛教的“空”叫做“一切诸法形象宛然,当体即空”。说这瓶水就是“空”的,这个不好理解。从“不空”的意义来讲,假使说这瓶水“不空”的话,那么它就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没可能来饮用它。喝掉一口,瓶里的水就少掉一些,如果不空,我们就没办法使瓶中的水减少。正因为“空”,所以我们才能使用水,水才有作用、有功能,一切万物都是如此。佛教还有一个词,叫“无常”。佛教认为一切法无常,无常所以空。如果一切事物都是“常”的,都是不变的,我们这一代人就无法生存。为什么呢?从古以来的人都存在,我们这个地球早就挤破了、早就下沉了。正因为是无常的,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都是运动的,都是变化的,都有新陈代谢。从这个意义来理解空,才知道无常也好,空也好,是非常积极的概念。所以,诸法的实相、诸法的根本道理,就是空。认识了空,就能够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因为我们众生,就是把一切的事物都执着是“常”的,是不变的,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执着就会有种种的障碍、纷争,是非、人我。如果大家能够觉得一切都无常,那么面对一切都会很和谐,很能够理解。你有这个观点,他有那个观点,彼此包容,和谐共存。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所受教育有差别,每个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有差别。所以,要把所有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很困难,要有包容,“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包容了以后,我们再来慢慢地求同而存异。所以“空”的意思,是为了显示一切事物“不空”。“不空”才说“空”,因为一切事物都有作用,所以它“不空”;一切事物都是可分、可变的,所以“空”。从其作用来讲,它“不空”;从其本身的性质来讲,它是“空”的。正因为性质是空,才能够起作用。如果性质是实实在在的,就不能够起作用。为什么呢?有此就没有彼。学《心经》,讲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般若所要显示的道理就是一个“空”字,《心经》所要显示的道理也是“空”字。“空”是佛教的辩证法,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所以《心经》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心”字,是核心的意思。因为一部《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一卷经有一万字左右,六百卷就有六百万字。六百万字的《大般若经》以这篇二百六十字的《心经》为核心、为纲领。所以这个“心”字的本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所以叫《心经》。“经”字的意思和我们中国传统的解释有相同的地方,佛教讲“经者,圣人被下之言”,圣人为了教化大众所说的话,叫做经典。经典的本意有“经常”的意思,圣人所说的话有真理性,常恒不变,具有稳定持久的权威性。这里的“经”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心经》所显示的文字、观照、实相三种般若,这个道理不可改变,所以称为“经”;依此道理修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能够得成就,所以称为“经”;而且,这本经所显示的道理是一切持不同意见的人——佛教称其为天魔外道,所无法驳倒的,所以称为“经”。总的说起来,经就有这三个意思:一是真理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正确性。

刚才讲到《心经》的“心”,在此主要是核心的意思。如果把这个“心”字引申来讲,这个心就是讲我们当下的心:怎样来安顿此心,怎样来认识此心。心在佛教思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佛教整个修证法门就叫“心地法门”。心,能生万法,所以把心比喻成为大地。由于佛教有诸多派系,对于心的分类有多种说法,有的分为四种心,有的分为五种心。南传上座部有八十九心、百二十一心的区分,密宗有百六十世间心的分析。分为四种心的,一是“肉团心”,就是心脏的心。二是“缘虑心”,具有思考问题的作用和功能。取一个对象加以思考,所以叫做“缘虑心”。三是“集起心”,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具有集聚诸法的种子,生起现行、发挥作用的功能。四是“坚实心”,指的是如来藏,自性清净,不生不灭。通过般若的理解与修证,最后所证悟的境界、净化的心灵,那就是“坚实心”。分为五种心的,是从心的作用来区分。我们坐在这里,每个人都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那一刻,叫做“率尔心”,就是一个念头开始的那一刻。但是我们的思虑不会停留下来,接下来就是“寻求心”。起了这一念,就要去推理。率尔心相当于感觉,寻求心相当于推理。寻求以后,就要下判断,所以就有“决定心”,对所思考的这个念头进行判断。第四就是“染净心”。因为只要有判断,就一定有其性质,是善还是恶,是染还是净。判断总有个结果,结果不是善就是恶,所以叫做“染净心”。第五是“等流心”。等流者,念念相续不断。判断了以后,不论是清净心还是染污心,都要等流下去,就是继续不断地指导行善或作恶。这五种心,是从心的作用来区分的。

《心经》的二百六十个字,有一个纲要,那就是心经开头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的纲要,是修行的纲要,也是佛法的纲要。“观自在菩萨”,可以从两个意义来理解:一是,以这一位修行证果、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作为一个过来人,所谓“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这位观世音菩萨,是实践了文字、观照、实相三种般若的人,所以他能够得到大自在。他的大自在是怎么样得到的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深般若”不是浅显的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无漏的大智慧,所以叫“深般若”。深般若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二是指那些“行深般若”具有观照功夫、能得自在的菩萨行者。

五蕴,就是人的身体和心理活动的总和,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包括在其中。色、受、想、行、识,为五蕴。蕴的意思为聚集。这五件事聚集在一起,就有了我们人的生命体。色,包括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佛教叫“正报”,简单地又叫“根身”;外色,又叫“器界”,就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是我们正报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叫“依报”。依、正二报之所以叫做“报”,那就是说我们的身心和世界,都是由我们多生多劫所种的善恶因果而感得的果报。我们都生在中国,我们都是人,但是由于我们多生多劫所种的善恶因果不同,生在北京的人肯定比生在偏远乡下的人生活得好,这就是“依报”与“正报”的差别。相反的,生在偏远地方的人虽然在生活条件上不如大城市的人,但是他们生活安定,空气好,吃的都是纯天然的食品,这些方面就要比北京人好得多了,不好中有好。所以,依、正二报,善恶因果,千差万别。报者,因缘果报;依、正二报,根身、器界。佛教由此还讲到要“依正庄严”,依报、正报,都要去美化和净化,那就是依正庄严。而且,还讲到了“依正不二”,依报和正报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所以,要晓得爱护大自然;不知道爱护大自然,就等于不知道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

五蕴,总的来讲是色、心二法。因为人的生命就是由色、心二法组织而成。色是生命的物质部分,心是生命的精神部分。在此把心分为四件事,受、想、行、识。人的生命,无非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佛教在此也认为物质第一性,先讲色法,再讲心法,先有对象才有认识。假使有对象不去认识,一切存在有也等于没有。有了色法,要了解色法,那一定要有心的作用、思想的作用、意识的作用。我们只要依于境界起心动念,首先就有“感受”,对境界的苦、乐、不苦不乐,起这三种感受。苦的感受不想接受;乐的感受不但接受了,还不想放下。不苦不乐的感受是平平常常的,过得去,能接受,不苦也不乐。有了感受以后,就要对所感受的事物下判断,刚才讲心的作用说到寻求心和决定心,那就是要给我们的感受安立种种的名词、概念——佛教叫做“名言”,不是名言警句的名言,而是对于已经感受到的事物给予界定。所以,感受以后就要“想”,想不仅仅是思考,还要下判断。想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一个念头上,想是不断地等流,不断地向前,那种思想活动就是“行”。有思想活动,最后要了解它、决定它,要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要去分别它是善是恶,是取是舍,要用意识去判断,那就是“识”的作用。色就是生命的物质部分,受、想、行、识就是生命的精神部分,其中的“识”是生命的主体。“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就是三种般若当中的第二种——观照般若。照见就是以观照般若的力量,来体会五蕴不常、不一、无我的道理。如果说五蕴是“常”,那就没有变化了;如果说五蕴是“一”,那就不会存在色、受、想、行、识五个东西各有其用。如果说五蕴有“我”,所谓“我”的意思就是自在、能做主,这五蕴究竟哪个是“我”呢?找不出来,因为五蕴都不是孤立的。既然不是孤立的,就是因缘和合,就是有条件地存在。有条件而存在的事物,要找出固定不变的实我、实法,是找不出来的。这是佛教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叫做“缘起观”。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因缘而有,因缘而散,所谓“有缘则聚,无缘则散”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今天这一期一会有缘,过两天这个因缘就散了,这一会就告一段落。虽然这一会散了,但是这一会所产生的影响会长久地留在每个人的八识田中。

讲“照见五蕴皆空”,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我”的执着。世间的一切问题都是由于“我”的执着而产生的,都是“我”在作怪。如果大家把“我”看淡一点,把因缘所生法看透一点,世界上哪里还有不可解决的矛盾呢!执着,一种是对生命的执着,叫做“我执”;还有一种是对观点立场的执着,叫做“法执”。比如说,我是一个佛教徒,认为只有佛法是唯一正确的,如果这样坚持到极端,那就是执着。世界上因此而产生的执着可以说比比皆是。世界上的纷争不是“我执”引起的,就是“法执”引起的。一切战争的根源既有我的执着,也有法的执着。实际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有包容的心。这个世界是大家的,每个人的需求、根基、喜好不同,不可能只用一个思想、一个信仰、一个主义去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不可以去强求所有人都去信仰一个主义、一个主张。任何事情只要成为执着,走向极端了,小一点是冷战,相互批判;发展起来,那就是真枪实弹地打起来了。亘古以来,就是这两件事。亘古以来的人都看不破,都空不了,都在执着。执着的后果就是苦难,自然灾害带来的苦难,战争带来的苦难,经济危机带来的苦难,各种恐怖活动带来的苦难。我们要学《心经》,要用《心经》,要破掉我们对生命的执着、对观点立场的执着。世界在不断地变化,这五十年来,变化多大啊!现在所承认的东西,都是过去所否定的东西。如果不变,我们就没有路可走,变要往好的地方变。但是,因为没有大智慧,这个方面的执着淡化了,另外一方面的执着却又强化了,人类还是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只有“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这一切的苦难,包括天灾人祸,都是由于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都是由于五蕴不空。五蕴空掉了,我执、法执去掉了,灾难就会逐渐减少,人类就能趋向大同。

二、用《心经》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观自在菩萨”到“是无等等咒”叫“显说般若”,用明显的道理来阐述般若的妙义。在阐述般若妙义的时候,首先是一个提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说是全经的纲领。以下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叫三科法门,属于众生法;“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属于缘觉法;“无苦集灭道”四谛,属于声闻法;“无智亦无得”,属于菩萨乘的法。众生、缘觉、声闻、菩萨,都以般若为修行的指导,归根结底都是要证得般若空性,所以就一路地无、一路地空,一直空下来,空到究竟,“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个肯定、一个结果。然后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究极的佛果。“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四咒也是就众生法、缘觉法、声闻法、菩萨法来说的。这个经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以上为显说般若。最后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密说般若,把全经的意义以密语密意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果我们平时没有时间念诵《心经》的全文,那就念这个咒。

既然我们重走了一次祖师路,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修行当中留下了什么呢?留下了佛法的心要、般若的心要,我建议大家把这二百六十个字每天最少背诵十次。有些人就是把背诵《心经》作为自己修行的课诵,周而复始地背诵,赵朴老就是把这个作为修行的法门。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一切苦包括我们内心的苦和外在的种种苦难。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按照《西游记》的说法是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他有几次遇到有生命危险的大灾大难。强盗把他绑起来,要杀他祭天,他就是靠念《心经》来解除这个灾难。《心经》的能量不可思议。因为是佛法的纲要,佛法这么重要的法门,十法界修行的纲领,这么重要的经文,能量比原子弹还厉害!如果打坐的时候,不念佛也不数呼吸,那么就可以默念《心经》。念的时候,心里在观想,口里在念,耳朵在听,那就能够把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心经》的每一个字上。这样修行的方法,是很容易见效果的。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昨天我讲到,佛法有其真理性、实践性、正确性。佛说的法门都称为经典。经典者,不可改变。经典告诉我们的法门,都是可以照着操作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做了以后就能够得到效果。我们学了《心经》,就一定要用《心经》。用《心经》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从思想到工作、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遇到的种种烦恼。这种种烦恼就是苦,就是厄。厄是什么呢?厄就是套在牛马身上的笼套,套上以后就脱离不了束缚。烦恼的意思就是逼迫。一件事情来到我们面前,想解决又解决不了,想得到又得不到,想排除又排除不掉,就在这样的两难之间,人心就如火燎一般。烦恼就是火烧心,一定难受极了。学《心经》用《心经》,就是来解除火烧心的痛苦。

昨天我还讲到,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观”、“行”、“空”。观、行的结果不但是烦恼空,想要空烦恼的心也空掉,那个时候就是度一切苦厄。

观,有观照的意思,有观察的意思。观什么呢?观我们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对境生心。对境不生心,对境不起念,那就没有烦恼了。如何观照呢?观照、观察从字面上来讲,都属于认识范畴的概念。能观是智,所观是境。能观是智,包括器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功能。器官和功能佛教叫根与识,意根指的是四种心中的“肉团心”。现代科学是把意识的功能归结于大脑,佛教的讲法是说认识的功能依托在肉团心上。这是佛教对于人体的认识和现代科学之间一些差别。六识就是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是六尘。法有一部分是属于主观的。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加上六根是十二处。这十二个地方是意识能够产生和活动的地方,所以叫十二处。在此基础上加上六识,就是十八界。为什么叫界呢?六根、六尘和六识,每个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会错乱。比如说我们要喝水,水属色法,为味界,舌是属根身,是舌界。在喝水的过程中,感受到水的清凉,不会产生火的感觉,这是舌识界。味界、舌界、舌识界,各有界定。喝水一定是用口来喝,不会用耳朵来喝,这也是有界定的。意识认识外在的事物的时候,六根与六识各司其职,不会错乱,这叫做界。有界定、界别、界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心经》里面叫做众生法。我们都是从众生法开始修。

《心经》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观五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我们生命的总体,从物质到精神都表现在五法上面,是五法的聚合体。怎么样观察到五蕴皆空呢?色法不会孤立的生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是有条件的,不是孤立的,这是空的第一个含义。空的第二个含义,色法也好,受想行识也好,都有不稳定性。才起一念,马上第二念又跟上来了,不稳定,表现出五蕴的无常性。第三,色受想行识,是在运动的。昨天我讲到心的五个作用的时候,讲到等流心,一念接着一念在运动变化发展。五蕴法都是动态的,所以是空。空的这三个含义,没有先后,是同时的。所以五蕴皆空的空,不是说这个事情没有产生以前是空,也不是产生销往以后是空,而是正在进行中当体即空。

只有这个事情当体即空,你在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才真正有意义。当你处理问题的时候了达一切皆空,才不会产生错误的判断,不会产生执着。这样判断一定是准确的,一定不会起烦恼,一定不会有执着,一眼就把事物看得清楚。所以只有当体即空,我们运用起来才有意义。我们在正在进行中观察空义,才能真正度一切苦厄。如果不是在正在进行中来观察空义,那就是马后炮了,没有什么意义。一切苦厄都是正在进行中的东西,不是空洞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要用观的方法,了解五蕴所引生的烦恼,当下的,正在进行中的,然后用我们所了解的空性、空义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了解了空性,看问题就全面,可以避免偏差。因为有执着就一定会产生偏差,没有执着了,看问题就不会出偏差,就会把问题看得很准确。

空还有辨证的意义在里面,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说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说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二元的对立消融了,就没有所谓的精神和物质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与空在一定的意义上是等同的。有的书上就单讲这四句话,认为佛教的大智慧与大慈悲都包含其中。空就是佛教的大智慧,是文殊菩萨的法门 ;色就是大慈悲,是普贤菩萨的法门。这种理解更加深入地把经文内在的奥义发挥了出来,然后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修行。我们要学会用“观”字,实际上就是学会怎样正确全面辨证地看待一切问题。

然后讲第二个字:“行”。看到了以后,要把看到的知道的事情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认识,变成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在行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运用自如。如果没有达到境界,那么知与行就会脱节,产生距离。要把知与行的距离缩短,甚至达到零距离,那就要在行字上用功夫。“行深般若”,就是要练习在最难排解的问题上,能不能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人生最难排解的问题是两个,第一是财,第二是色(男女色之色)。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能够当下排解得开,能够当下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思想和般若就少分相应了。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勉强的,要用很大的耐心、韧劲才能够达得到。古人有云“坐怀不乱”,这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还有所谓拾金不昧,就是在财字上下功夫。中国古代人的修养也都是在这两件事上。从古到今,起烦恼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看起来社会现象林林总总,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归结到根源上,只是财色二字。中国的儒家,孟子讲“食色性也”,食和财有关,色就是女色,这就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在这个地方有所突破,苦厄就可以超越。超越了苦厄就能到达彼岸,就是波罗蜜多。所以彼岸就在此岸,要在行字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做到拾金不昧、坐怀不乱呢?除了我们当下能够用功夫,平常还要训练这个心,看到任何事情都不动心。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修养上做功夫。比如说,每天最少背诵十遍《心经》,把心经里面的经文深深地印入脑海里面,留在八识田中,这就好像我们打防疫针、种疫苗一样,碰到任何传染病都不会感染。修养功夫就是这个。念佛、拜佛、打坐、数息等等都是为了这件事,都是为了要在具体的引诱面前能够把握得住。

当然这还是佛教修养浅层次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不仅仅如此,还要有甚深的禅定,获得各种各样三昧,获得能够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的首楞严三昧——最坚固的大定。获得了这种修养的成就,我们在纷繁的世事当中就就能所向无敌、清净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够转化一切,那就是大彻大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在行的同时,还要在认识上下功夫,就是空字。空,在我们正式进入认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一下子体悟到空是无常的、运动的、发展的,以及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存在的特性。首先,从“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入手。唐寅的诗里面有句话:“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大家想想看,这就是空的一个方面,对空的一种理解。我们在茶余饭后,读一读类似这样的诗,思考思考,可能在某些排解不开的事情上,就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思想境界上一下子超越了,一下子就出现一番新的境界。

希望大家在“行、观、空”三字上下功夫,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法门。最简单的法门,宗教性不是很强,说起来大家都能接受的,就是观呼吸。这个法门最实用,这个法门随时可以提起运用。比如坐公交车的时候,眼睛一闭,观自己的呼和吸。观呼吸的要领是“知息出入”,包括“知自习出和知息入两个部分。用功夫用得深了,就可以观三个部分:“入、住、出”。住就是入与出之间短暂停止的过程。观呼吸能够得禅定。在功夫纯熟了以后,入息的时间拉长了,住的时间拉长了。息住以后,呼吸停止了,那就是入定的状态。当然定境没有达到四禅之前,呼吸不是完全停止,但已经不明显,很细微。

年轻人和老人,在呼吸上有差别。年轻人入息时间长,那么就可以专门观察入息,数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数入息,周而复始。壮年人,30-45之间的,入息和出息的时间相等,那么数入息和出息都可以。年老的人出息长,那就可以数出息。清代临济宗禅师祖源超溟的《万法归心录》卷上讲:“一昼一夜,呼吸往来,一万三千五百之息。”一呼一吸为一息。佛教把呼吸分为四种状态,所谓四相——风、喘、气、息。我们刚开始数呼吸的时候,肯定是喘,呼吸不匀,不绵密。前面的三个状态,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只有息的状态是我们应该保持的。

关于行,大家都可以按照观呼吸、数呼吸的方法来修炼我们的身心。这种方法不仅仅是能够调摄我们的心念,也能够逐步地强化我们的体质。我们有意识地关注这一呼一吸,吸进去的是天地自然的清气,呼出来的是我们体内的浊气。体内的浊气与天地自然的清气在进行交流,肯定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进体质的健康,使我们的身心稳定。这个法门最适合我们在家居士来修行。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简单易行、不带宗教色彩的方法教给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让别人觉得这是一件修身养性的方法,而不是在传教。实际这是佛教最古老的修行法。我们初学佛的人,散心杂念很严重,如何来停息呢?就是用观呼吸、数呼吸的方法。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发挥起来,十天半月也讲不完。不过不讲也可以,看一个字就够了:空!一个凭借一个空字,就能把佛法的要义、人生的修养,真正体悟出来。现在我们大家都能背诵《心经》了,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去运用,大家就是此行不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乌克兰和平峰会后,俄最后一口气被封上了

乌克兰和平峰会后,俄最后一口气被封上了

非虚构故事
2024-06-17 21:05:29
1952年,侯镜如回大陆才知,傅作义早知他起义但没告发,一阵后怕

1952年,侯镜如回大陆才知,傅作义早知他起义但没告发,一阵后怕

翠竹
2024-05-21 18:59:44
为啥身上会突然长出一两根,特别长的毛毛?

为啥身上会突然长出一两根,特别长的毛毛?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2024-06-17 16:22:04
2比1逆转夺冠!19岁天才少女创造历史,网友:未来取代郑钦文?

2比1逆转夺冠!19岁天才少女创造历史,网友:未来取代郑钦文?

体坛知识分子
2024-06-18 06:10:03
军阀杨森喝醉了,把干儿女当姨太太,抱着她宠幸一晚,第二天醒来

军阀杨森喝醉了,把干儿女当姨太太,抱着她宠幸一晚,第二天醒来

忠于法纪
2024-06-16 19:32:21
2024年养老金人均上涨3%,调整方案坚持3原则,哪类人多涨?

2024年养老金人均上涨3%,调整方案坚持3原则,哪类人多涨?

社保小龙虾
2024-06-18 09:51:50
24届选秀最新消息:老鹰状元签选2.18米高塔,热火湖人欲向上交易

24届选秀最新消息:老鹰状元签选2.18米高塔,热火湖人欲向上交易

你的篮球频道
2024-06-18 07:34:06
刘奔祝福姜萍,喊话决赛见,称题目很难无处可抄,网友:十三爷

刘奔祝福姜萍,喊话决赛见,称题目很难无处可抄,网友:十三爷

东东趣谈
2024-06-16 09:55:34
男生比较大,怎样获得和谐的性生活?

男生比较大,怎样获得和谐的性生活?

许超医生
2024-05-23 10:02:12
高考语文146分的卷面到底长啥样?确认过字体,是我模仿不了的······

高考语文146分的卷面到底长啥样?确认过字体,是我模仿不了的······

小孩说
2024-06-15 11:06:08
卖不动牛仔裤的Lee也开始搞运动了

卖不动牛仔裤的Lee也开始搞运动了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24-06-17 15:34:55
加速清零!ECEA关税让利后续效应正在发酵,剩余项目等待取消让利

加速清零!ECEA关税让利后续效应正在发酵,剩余项目等待取消让利

陆弃
2024-06-17 10:32:38
女人最怕的是什么?老公每天晚上都在,一进二揉!

女人最怕的是什么?老公每天晚上都在,一进二揉!

铁嘴大强子
2024-06-17 11:00:02
河南一冷藏车违规载人致8人身亡!8人都是妇女,为了省钱丢掉生命

河南一冷藏车违规载人致8人身亡!8人都是妇女,为了省钱丢掉生命

180°视角
2024-06-17 10:13:31
为何曹丕只活了40岁,看看曹操死后他做了什么?色是刮骨刀

为何曹丕只活了40岁,看看曹操死后他做了什么?色是刮骨刀

知否否
2024-06-11 21:39:14
尿毒症是喝出来的?医生告诫:即便是铁打的肾,这3种水也要少喝

尿毒症是喝出来的?医生告诫:即便是铁打的肾,这3种水也要少喝

莫将离
2024-06-01 23:41:40
巴黎奥运女单人选争议终于迎来官方回应!国家体育总局坐不住了!

巴黎奥运女单人选争议终于迎来官方回应!国家体育总局坐不住了!

元爸体育
2024-06-17 21:06:07
取关勇士后首次更新!克莱晒骑行照&高尔夫&爱犬Rocco

取关勇士后首次更新!克莱晒骑行照&高尔夫&爱犬Rocco

直播吧
2024-06-17 20:21:09
12个未能解决的经典悖论,低智商勿入!

12个未能解决的经典悖论,低智商勿入!

心中的麦田
2024-06-15 19:45:20
两次世界大战中国正确“站队”的重大意义

两次世界大战中国正确“站队”的重大意义

小刀99
2024-06-16 16:11:58
2024-06-18 11:46:44
情不重不生莎婆
情不重不生莎婆
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
945文章数 356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头条要闻

内塔尼亚胡住所被围:有示威者纵火 3人住院9人被捕

头条要闻

内塔尼亚胡住所被围:有示威者纵火 3人住院9人被捕

体育要闻

24年后,他们终于又在欧洲杯赢球了

娱乐要闻

被曝新恋情,张碧晨王琳凯发声辟谣

财经要闻

广汽也想“掀桌子”了?

科技要闻

低价“6·18”没有狂欢

汽车要闻

全球最低价 现代IONIQ 5N预售价39.88万

态度原创

本地
时尚
旅游
亲子
公开课

本地新闻

能动司法尽“执”履责 ——“交叉执行”高效能

夏季流行单品西装短裤的N种穿法,你学会了吗

旅游要闻

免费入园!长春市动植物公园重要通知

亲子要闻

大家总是说妈妈带大的孩子自私,其实两个孩子都特别的善良懂事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