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精致穷”,想必大家都不太陌生。“精致穷”形容一种普遍发生在年轻人群体中的生活方式。虽然赚得不多,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精致,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变穷,穷的明明白白,也活得开心闪亮。
这也正是如今年轻群体中一种常见的消费习惯,他们认为消费是为了生活乐趣和个人体验买单,对他们而言,消费收获的快乐和消费代表的意义高于消费品本身的功能效用。
据中银消费金融联合时代数据推出的《当代青年消费报告》称,全国1.75亿名“90后”中仅13.4%的人没有负债,86.6%的人接触过信贷产品。该报告指出,60%以上的“90后”将消费贷用于提高生活品质和休闲。有些年轻人似乎用“负一代”的钱包,过起了“富二代”的生活。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身边一些朋友明明收入好像都差不多,别人朋友圈里却充斥着高档酒店、昂贵的数码产品、包包。除了少部分家庭优渥的群体,“精致穷”的背后往往是月薪四位数,花呗欠款五位数的现实。
“精致生活是为自己负责”“收入不高,也要对自己好一点”……这是商家和“精致穷”群体中最常见的洗脑方式,因此,有太多人打着“及时行乐”的旗号,不管自己是否能力所及,宁愿借贷,也要实现那些基于美好想象的生活图景,为欲望买单。
本质上,“精致穷”的说法其实相当矛盾,“精致”不应该导致“穷”,“穷”也不一定代表不“精致”。奇怪的是,越来越多商家将“精致”与“高昂的价格”划等号,让人们追求的“精致”,具象化成一件衣物、一双球鞋、一支口红、一餐下午茶,以此满足一时的虚荣和快感。这些“精致”的背后,可能是背负的巨额债务、透支未来的焦虑。
许多人,一边在朋友圈享受赞美,过着看上去精致的生活,一边又和不断增长和透支的数字作着痛苦的斗争。我们也该停下来去思考思考,这种靠金钱堆出来的“精致”,是真的“精致”吗?
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商家利用的就是人们旺盛的虚荣心,让你相信一款名牌包能让你更高贵,人们开始陷入“金钱羞耻”,把自己在朋友圈展示出来的奢侈品等同于自己的价值。营销剧本不断地给消费者洗脑催眠,裹挟着每一个人把资本给人创造的虚假期望奉为圭臬。
“精致穷”错不在“精致”,“精致穷”背后透支未来的生活状态也并非真正的“精致”。正如光明日报所说,在“华丽的长袍”之下,如果是被掏空的财务状况,那么这种光鲜必然不可持续。遵循可控、可负担的消费行为,才能真正享受消费,而不会让消费“消费”了自己。
(编辑:曾于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