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才学出众之人灿若繁星。而在这些人当中,也不乏女性的身影。第一次集中为历史女性立传的文献是由西汉末年由宗室大臣刘向编撰而成的《列女传》,他的初衷是想劝谏皇帝,摆脱女主干政,遏制外戚专权,所以该传记的书写标准是以彰显贤德。
到了后世,尤其是六朝时期,由于当时国内形势与社会架构都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这个时期的才女传记书写标准也发生相应改变。那么具体的变化有哪些呢?让我们开启本篇的探讨。
一. 从《列女传》看六朝前书写才女的特点
1.姓名记叙不全
《汉书》记载:“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在《列女传》之前,一些文史材料中也有关于女性人物的零星记叙。经刘向对旧籍材料的整理与编撰之后,按类型分成七种,共124个女性传记故事,再附加上评语、颂文,俨然一部“女史”。
在这部女史当中,也不乏精明聪慧、才华横溢的女子。但我们发现,这些被立传的女性里头,只有少数是有完整姓名的,其他人不是没有记叙姓名,就是姓名不全。如果说先秦以及楚汉战乱使得众多书籍因年代久远、错讹杂糅、散佚难辨,从而无法勘校真实信息的话,那么有些传主明明是可以确定姓氏名讳,却仍旧不予完整姓名呈现。
例如:娥皇、女英是尧的女儿,应随父姓唐,然书中不提。而更多的传主的称呼都是根据其父、其夫或其子来称呼的,如:召南申女、齐桓卫姬、邹孟轲母等等。
2.作为男人的辅助角色而被立传
《列女传》虽说是为女性立传,但所述的事迹几乎都是基于为男人服务这一出发点进行的。如赵将括母中赵括的母亲,听说自己的儿子即将接替老将廉颇为统军大将抵御秦军的入侵,便觐见赵孝成王,说赵括虚有其名、无领军之才,希望赵王收回成命。这一方面是要保全她的儿子免受兵灾,同时也考虑到国家的安危,提醒君主所用非人。
最后赵王坚持己见,导致赵军长平惨败,赵括身死。所幸赵母先前与王有约,免去一家受牵连,刘向称其仁智。又有晋弓工妻,因晋平公试射不满要杀自己的丈夫,而向晋平公直言阐述弓弦制作之劳苦以及射术的要领,成功让丈夫获释。
还有赵津女娟,向赵简子为醉酒不能摆渡的父亲申辩,并亲自操楫渡赵军过河。不仅让赵简子饶恕其父醉酒失职之罪,自己也得到赵简子的赏识最终成了他的夫人。整部《列女传》都是在说,女性的德行和智慧如何辅助男人们免去祸患,走向成功。
3.宣扬儒家礼教
《列女传》共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等七个章节,第八章是续传,所列传主也可归于前面的七章。七章中的前六章都是褒扬的女性,就对贤女大加称颂,将进贤任能看作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同时又强调男尊女卑,要求妇女恪守礼节,接受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第七章孽嬖传则是以夏妺喜、商妲己、周褒姒、晋骊姬等人做反面教材,告诫世人专宠姬妾、贪恋美色、蒙蔽弃义终将祸国败亡。
总之书中的传主们均是包含智慧的,但她们的智慧都用在了家事、国事当中,似乎跟自身没有半点关系。许穆夫人在谈婚论嫁时就和父母分析,许国国小且离得远,齐国国大又离得近,应该选择与大国近邻联姻作为依靠才好。
她这番论述倒是很有道理,但全然不顾自己未来的夫婿人品如何,婚后的生活是否和谐幸福?把自己和婚姻当成了政治的附属品。由此可见刘向在《列女传》中的笔法蕴含着儒家经学礼教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
二.六朝书写才女的特点演变
1.姓名记载完善
说完了《列女传》对角色刻画的特点,再来看看六朝期间对才女的描写。首先是正名。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在他的《后汉书》这样介绍他的东汉同行兼前辈,第一位女性史学家班昭:“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短短的一段话就包含了班昭的姓、名、字以及小名,还有她父亲是谁,丈夫是谁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同样《后汉书》如此介绍蔡文姬:“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
对于东晋才女谢道韫,《晋书》这样记载:“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而另一个版本《晋录》却是:“琅邪王凝之夫人,陈郡谢氏,名韬元,奕女也。”。不管哪个说法正确,最起码这些女性的姓名记载是完整的,虽然还伴随着其父、夫的烙印,但相较以往已是更尊重女性。
2.具体的才艺展现
《列女传》当中的才女标准大致是聪慧贤明之才,却鲜有提及她们的具体才学。唯有在齐管妾婧中说到管仲的小妾通晓古诗,帮助管相解开宁戚的隐语,使得人才得到重用。而六朝时期对与才女的认可则更加具体化,《后汉书》称班昭:“博学才高”,赞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晋书》也说谢道韫:“聪识有才辩。”,而这些才艺都与她们的德行没有任何关联。
不仅如此,她们的成名之作也得以传颂。班昭接替父兄完成《汉书》的编校工作,堪称中华史家第一奇女子。又着手编写《女戒》一书,连宫廷后妃都以她为师。蔡文姬精通音律,在她被掳到匈奴十二年后重返故土已是物是人非,又想到与亲子骨肉分离,一时间百感交集,创作了出了古琴名曲《胡笳十八拍》,迄今仍是古琴曲的经典之作。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词、诵传于世。”。可见谢道韫是擅长赋诗之人,据隋朝年间的记载她的诗集有两卷之多。可惜大部分在乱世亡佚,如今仅余《登山》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得以传世。正因为六朝史学者的不懈努力,方使得这些才女们名副其实。
3.史传与逸闻
以上是对才女们的直叙,还有一些史料与轶事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了解她们。话说当年班昭做成《汉书》,许多人都来求教,这里头就有大学者马融,为了能够聆听班昭的讲解,又要避男女之嫌,于是伏地跪在东观藏书阁外,接受班昭的指导。由此可知班昭的学术水平在当时有多么的高。
谢道韫还在少女时期,一次叔父谢安与家族子侄一同赏雪,尝问众人:“这纷纷的白雪像什么?”许多子侄都作答,谢安微笑称许。直到听到谢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乐得大笑称妙。后世用“柳絮才”喻指女子聪颖有诗才者。
谢道韫成年后嫁王凝之,有次归省,闷闷不乐。谢安问其故,谢道韫以夫婿庸才以对。须知这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家学渊博,擅长草书、隶书,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官职。说其无才学,显然是不准确的。然而在谢道韫眼中,这样的人物也是平庸之辈,更加突显谢道韫出众的才华。史传与逸闻相结合的方式,是六朝以来对才女记传的一个特点。
三.六朝才女书写标准演变之分析
1.清谈玄学盛行与经学礼教束缚力的减弱
两汉的经学礼教对人的思想观念是具有强力束缚作用的,对女性更是如此。《列女传》虽说是提倡贤德、彰善抑色,但也存在向妇女灌输贞操道德的一面。班昭的《女诫》也是在推崇从一而终、男尊女卑的思想,将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具体化、模式化、规范化。然而经学也好,礼教也罢,其目的都在于为统治阶级搭建一个稳定的秩序架构。
在东汉末年,朝中宦官、外戚轮番专权,这个架构遭到破坏。六朝以来先后出现了魏篡汉、晋篡魏、宋篡晋、齐篡宋、梁篡齐、陈篡梁等一系列践踏纲常的叛逆事件。在这段时期,那些坚守信念的忠义之士几乎都被斩尽杀绝,剩下的知识分子既要明哲保身,又舍不下官宦富贵,于是由激烈的守礼行动逐步转为清谈,开始推崇研究老庄玄学。
随着清谈玄学成为上层社会主流,而经学逐渐没落,礼教的束缚力也变得松弛。这也使得对才女的书写描述摆脱了以往刻板的贤德套路。
2.知识下移及私家著史的影响
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史书、传记都是政府指派专人负责,其他人无从插手。到了西晋末与东晋初,原来的北方贵族门阀大批渡江南来,在江南开始新生活。他们当中有的人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被大幅削弱,但他们的学识与才华尚在,渐渐形成了新的文士阶层。在这期间,私家著述历史的人很多。
例如《后汉书》一部,就存在谢沈、袁宏、张璠等八个版本(最后只有范晔版传世)。另外南朝统治者因武功起家,再由武转文,于是形成了通俗文化取向的新兴文士阶层。《玉台新咏》收录了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回文诗之集大成者苏蕙所作《璇玑织锦诗》也得以流传。可见知识的向下普及,令才女传记的书写标准更为接近自然而少雕饰。
结语
从两汉到六朝,才女传记书写标准的比对来看,整个演变过程是趋向真实的、自然的、解放的和进步的。而推动演变进程的,除了社会阶层架构的变化,主流思想的变化也是主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列女传评注》
2、《中国历代女杰》
3、《魏晋南北朝史略》
4、《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