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炮曾经是攻坚的不二选择,图为二战德国卡尔臼炮,口径600毫米
攻坚武器的前世今生
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与沙俄为争夺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史称日俄战争。其中最经典的战役当属持续了5个月的旅顺战役。旅顺军港在20世纪初被各国普遍认为是远东第一要塞,俄军依托多年苦心经营的坚固防线,让日本第3集团军付出了伤亡5.9万人的巨大代价,第3军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将的次子就战死在旅顺203高地。旅顺战役被认为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现代化要塞围攻战,也是10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预演。双方将大量先进武器投入战场,其中就包括280毫米口径重型榴弹炮。
日俄战争旅顺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日军280毫米口径榴弹炮
日军对203高地的第一轮总攻以惨烈失败告终,1904年11月,第七师团在短短5天内就由1.5万人战斗减员至1千人,可见战况何等惨烈。为扭转战局,日军从本土东京湾炮台和大阪炮兵工厂紧急抽调了18门280毫米重型榴弹炮。这种火炮重达10吨,加上底座重达25吨,弹丸重217千克,最大射程7800米,弹丸杀伤范围超过600米。卸船后,大炮被吊装到木轮车架上,由二三百名士兵拉行。日军在运输过程中费了很大力气,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一门炮需要两三百名士兵才能拉动
12月5日,在重炮的火力支援下,203高地被攻克;12月15日,旅顺陆防司令康特拉琴科少将的指挥掩体被击中,康特拉琴科当场战死,俄军群龙无首再难组织有力抵抗,第二次总攻日军终于得逞。夺得203高地后,日军立即建立观测所,用280毫米重炮对旅顺港内俄国军舰和阵地实施炮击,俄舰大部分被击毁,俄军败局已定。从此之后,要塞攻坚必有重炮助阵。时间转到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城北约3英里外的30号炮台多次炮击德军的集结点和进攻部队,还掩护苏海军陆战队第7旅发起反击,让德军吃足了苦头。
为了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德军出动了多拉列车炮
看看威武霸气的800毫米炮弹,弹丸+弹筒才是它的完整高度
为了对付这个被称作“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的堡垒,德国人调来了一大堆攻城重炮,这其中就包括卡尔臼炮和多拉列车炮。多拉列车炮原本是德国为了对付马奇诺防线所建造的两门超级列车炮之一,另一门是古斯塔夫,由于髪国太过草包,还没用上就投降了。1942年6月5日,多拉第一次开火,发射了8枚炮弹,5枚是朝着30号炮台去的,不过因为在远距离上精度较差,最近的一枚误差也达到了500米,没有对炮台造成什么破坏。此后多拉改为炮击塞瓦斯托波尔周围其他目标,前后共发射了48发炮弹,随即结束了自己的战斗历程。
30号炮台就是一艘停泊在陆地上的混凝土战列舰,图为被最终摧毁的炮塔
卡尔臼炮在攻克塞瓦斯托波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真正起到作用的是卡尔臼炮。它的口径到了惊人的600毫米,1发炮弹就重达2吨,里面装填了650公斤高爆炸药,可击穿2.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在塞瓦斯托波尔,卡尔臼炮一共发射122枚高爆和穿甲弹,其中1941年6月6日的1枚炮弹命中了炮台的西炮塔,摧毁了1门305毫米炮,损坏了另一门,俯冲轰炸的斯图卡击毁了另外一座炮塔。苏联一开始并不相信这种600毫米火炮的存在,直到他们看到一枚硕大的哑弹,它巨大的穿透力和毁伤效果,堪称最早、最原始的钻地弹。
苏军士兵检查未爆的600毫米炮弹,起初他们并不相信超重型火炮的存在,这枚重达2吨的哑弹说明了事实
技术发展到今天,攻坚再也不需要多拉和卡尔大炮,即便是最袖珍的SDB小直径炸弹也能取得类似的效果。得益于紧凑的体积,即便是F-15E战斗机在不影响携带副油箱和空空导弹的情况下,也能轻松挂载20枚,B-1B、B-2轰炸机更是能够携带188枚、192枚。理论上,一架B-2隐身轰炸机携带的小直径炸弹就能摧毁弱小国家整个防空体系。
如今一枚250磅(110公斤)的GBU-39小直径炸弹(SDB)就能起到类似的攻坚效果
矛在进步,盾也没闲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应对核威胁,大国都修筑了坚固的地下工事,有的深达数百米;即便是弱国,为了最大限度保护高价值的军事目标,也在不断加固地下工事,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处于劣势的国家均十分善于使用这种手段。为打击潜在地下目标,各国均着力研发现代钻地武器,甚至钻地核弹,但因战术核武器易遭核报复,小规模冲突中能用的钻地弹都是常规武器。
伊拉克被摧毁的加强机堡,钻地武器才能穿透混凝土顶层,左图为F-14吊舱拍摄
钻地弹的精髓是钻地战斗部(又称侵彻战斗部),包括钻地炸弹和携带钻地战斗部的导弹,用于对机场跑道、地面加固目标及地下设施进行攻击。1990年海湾战争中,为打击巴格达空军基地地下目标,美国空军只用17天就研制了30枚还在研制中的GBU-28激光制导炸弹。这种炸弹长5.84米,重2.3吨,外壳用M110型203毫米榴弹炮管制成,最大直径0.44米,内装BLU-109/B钻地战斗部,装药306千克,最深可钻透30米土壤或6米混凝土。
GBU-28最大直径约0.44米,弹长5.84米,战斗部长径比超过15;弹壁较厚,全重高达2.3吨,装药只有306千克
1991年2月27日,一架F-111战斗轰炸机向巴格达以北空军基地投掷了2枚GBU-28,其中一枚准确命中,大约6秒后,大量浓烟从炸弹钻入点冒出,地下目标被成功摧毁。得益于GBU-28的良好表现,该弹被许多国家高价购入,还获得了“掩体粉碎机”的称号。钻地弹普遍依靠较重的弹体从天而降产生的巨大动能,要想钻得深,要提高着地速度、缩小弹体直径,让钻地战斗部像钉子一样扎进土里。
韩国F-15K试射GBU-28钻地炸弹,上图同
小型炸弹侵彻能力有限,所以专业的钻地弹个头都比较大,为了提高速度,有的钻地弹还采用火箭加速。钻地深度还受弹体材质、弹体形状、侵入角度影响,原理类似坦克穿甲弹,弹着角度不好很容易产生跳弹,所以钻地导弹在到达目标之前,会按预定程序跃升,再垂直俯冲,以获得最大动能。尽管“掩体粉碎机”GBU-28实力已经非常彪悍,2.3吨的重量在重型炸弹世家排不上号也是不争的事实,某国不满足于此,又开发了重达13.6吨的GBU-57重型钻地弹(MOP)。
MOB巨型钻地弹
钻深不见底的就是“炸弹之祖”
它弹长6.25米,直径0.8米,弹体采用硬化钢制造,装药量超过2.4吨,尾部装有格栅状尾翼,采用GPS制导,精度在1米左右,采用镍钴合金钢制成的侵彻部可钻透300米深土层、60米混凝土或40米坚硬岩石,凭借前无古人的钻地能力奠定了“炸弹之祖”的地位。据说GBU-57单枚造价为2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500万元,因为重量太大,GBU-57只能由B-52、B-2轰炸机搭载,每次可载2枚。
想在重型炸弹世家排上号可不容易,图为美国引进英国高脚杯、大满贯后推出的T-12,看看边上的电线杆和汽车
集团冲锋已成历史
日俄战争中,203高地之所以成为日本第3集团军的坟场,两种武器的参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就是马克沁机枪。除了203高地,1904年5月26日,日本第2集团军向金州发动进攻(乃木希典长子战死在这里),沙俄军队使用马克沁重机枪疯狂扫射,当天日军伤亡4000多人。需要强调的是,日军也装备了法国霍奇基斯机枪,随后的黑沟台会战中,被俄军包围的日军骑兵旅团及时改变战术,大规模使用机枪,将哥萨克骑兵打得尸横遍野。
德国版马克沁,一战中的MG08重机枪阵地
日俄战争出现了最早的机枪对决,这也是此次战争的亮点,日俄战争让西方军事家重新审视了机枪的重要作用。1908年,德国军工部开始对马克沁重机枪进行改进,推出了著名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1916年7月,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凭借每百米一挺MG08机枪形成的交叉火力网,短短6个小时就给联军造成6万人伤亡。索姆河和凡尔登战役中,双方伤亡总数超过200万人,机枪的使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血腥气息。
法国霍奇基斯重机枪,日本人对它是真爱,后续多款机枪都有它的基因
机枪已经让士兵胆寒,另一种武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更是让大规模集团冲锋成为传说,这就是空炸榴弹,也被称为榴霰弹。机枪要解决枪管散热的问题,射速极高、被称为“希特勒电锯”的MG-42机枪最高射速只有1500发/分,还得时不时更换枪管。与机枪相比,炮弹在火力密度、可持续性方面显然更具优势。二战美军伤亡数据显示,超过50%的伤亡是由爆炸破片造成的,相比之下,子弹造成的伤亡只有31.8%,负伤只有19.7%。
一枚普通炮弹爆炸后产生的破片
普通炮弹与空炸弹药
普通榴弹落地后爆炸,使用弹丸破片与冲击波杀伤人员,空炸榴弹则更进一步,凌空爆炸覆盖面积更大,为提升杀伤效果,往往会在弹体内装填大量金属弹丸。二战后,又出现了箭式榴霰弹,它把内置的金属弹丸替换为小钢箭。相对于金属弹丸,小钢箭初速高、穿透力强,射入人体后,还会扭转拐弯,能造成更大的创伤。美制M494型105毫米曳光杀伤弹就是一种典型的箭式榴霰弹,弹体内装有4.15公斤炸药和8000枚小钢箭,弹丸空炸时,这些小钢箭可杀伤6000平方米内的暴露步兵,杀伤范围相当于一个完整的足球场。
M777型155榴弹炮空炸榴弹爆炸瞬间,注意地面覆盖范围
以色列炮弹加装减速伞来实现高攻角,在最佳高度从顶部轰击;采用可控破片技术,提高威力的同时减少附带伤害
过去战壕、掩体很大程度上庇护了士兵,但随着新型智能空炸弹药的出现,步兵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不信就看30毫米大毒蛇机关炮发射的新型智能弹药。美国M1147先进多用途坦克炮弹具有空爆、触发起爆、延迟触发起爆三种模式可选,可对2千米外的人员进行空爆杀伤,可直接或斜向撞击墙体破坏200毫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一种炮弹三种功效,既满足不同需要又缓解了后勤保障的压力。它射击时就像大号的喷子(霰弹枪),区别在于炮弹是飞行一段时间后才喷射出金属弹丸,而非在炮膛内。
空炸加上内部装填的金属弹丸,威力了得
美国M1147先进多用途坦克炮弹,空炸如同大号喷子
以上均为传统身管火炮发射的人员杀伤弹药,其实火箭弹、炸弹都可以采用人员杀伤战斗部,若采用子母弹的形式(又被称为集束炸弹),可将弹丸抛洒的过程从一次变为两次,毁伤效果更加惊悚。1991年2月26日晚上,伊拉克军队的2000多辆坦克、装甲车还有其他各种车辆,涌上科威特逃回伊拉克的80号公路,车队排起了长龙,成功引起了美军飞机的注意。美军战机蜂拥而至,空袭由A-6入侵者攻击机率先发动,它投下的就是MK-20石眼集束炸弹。500磅的弹体内装有247枚小炸弹,每枚小炸弹重600克,聚能战斗部装药180克,可以击穿190毫米厚的装甲。
集束炸弹的威力
随后几架A-10前来助阵,由于前后车辆都被炸毁,车队被堵动弹不得,80号公路最终成为伊拉克军队的坟场。第二天早晨,夜幕褪去,人们看到了可怕的场景,路面到处都是车辆残骸和遗体,前后绵延长达36千米,据事后统计,约有1400台车辆被摧毁在这条“死亡公路”。能在短时间内摧毁如此巨大的集群目标,子母弹功不可没。面对集群目标时,子母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CBU-58集束炸弹装有650颗子炸弹,如果1架B-52携带45枚CBU-58,就可一次性投放3万枚子炸弹,以每枚杀伤16平方米计算,理想状态下可覆盖46.8万平方米土地,约合8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战斗机投掷集束炸弹
炮弹可以投射小钢箭,集束炸弹同样可以,这就是CBU-107被动攻击武器(PAW)。从外观上看,它与其他几款集束炸弹无异,都以美军通用的SUU-66/B战术弹药布撒器作为基础,尾部装有风偏修正和GPS组件。最大的区别是内部装有3772根长度分别为14英寸、7英寸、和2英寸的金属箭,只需3枚,就能达到古代万箭齐发的效果。金属箭中,短的为钢制,长的由钨合金制造,可穿透一定厚度的装甲。
CBU-107被动攻击武器(PAW)内置的钢针
子炸弹种类很多,除了钢珠、钢箭,还有反坦克、双用途、末端敏感子弹、燃烧弹、地雷等,子弹药的类型决定了集束炸弹针对的目标和破坏效应。实际使用中,不同用途的子炸弹也会混合装填,如反跑道集束炸弹往往包含反跑道子弹药和撒布式地雷,摧毁跑道的同时,对跑道进行封锁,增加跑道抢修的难度,对后勤人员增加二次伤害;人员杀伤与反装甲子弹药也会混合装填、混合投放,既摧毁车辆,也杀伤人员。
虽然“鹞”式未能引进,但“借鹞生弹”,中方看好的反坦克武器最终引进
BL-755及其子炸弹
上个世纪中苏关系紧张的时段,苏联的钢铁洪流始终是潜在的一大威胁。70年代末,西方军贸大门打开后,反坦克武器就成为优先引进的对象。除了影响中国装甲火力40年的L7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还有一款航空炸弹甚为低调,那就是英国BL-755型反坦克子母弹,在远火、末敏弹投入使用之前,它与强五的组合,是应对装甲集群最高效的常规武器。我国很快对其进行仿制,称为250-3型反坦克子母弹,近年展示的新款子母弹身上还留着明显的BL-755的痕迹。
安能辨我是原装?没想到五爷还有这么好用的反坦克武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