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是我省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擦亮这块“金字招牌”,是每个平凡岗位上的人用一点一滴的努力,共同书写出的“鸿篇”。
长白山脚下的北景区山门处,冯建明测温、查验行程码、检票、引导驻区单位车辆通行,一气呵成。面对这些看起来有些枯燥的工作,他却始终把“服务”二字摆在首位。2021年第三季度,冯建明凭借其多年坚守在长白山景区的敬业奉献精神,被评为“吉林好人标兵”。
2006年,就读于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系的冯建明正值大四实习期,阴差阳错,他回到了家乡二道白河镇。当时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不久,出于一份浓浓的家乡情怀,冯建明实习过后就留下了,“最开始在山门检票,那时很累,起早贪黑。哪里有活儿去哪干!”
2008年,当时西景区开发程度不高,设施也不够完备,到了冬季很不景气,偶尔会有三五个游客上山。可就是为了服务少数游客,冯建明和其他5位同事“每天都要与天‘对着干’”!当时西景区有1236级台阶,一下雪就被覆盖。冯建明每天早上8点坐车上山,一级一级清扫台阶上厚厚的雪,山上风大,常常是刚扫完一些台阶,回头一看,又被吹来的雪“淹没”了。“每天穿两条棉裤,两个棉袄,扫完雪之后,我们就坐在铁锹上滑下来。一般干完活下山都得下午1点左右,送来的盒饭冻成一坨,菜里全是冰碴,又没有热水,吃不下去几口,渴了就掰点雪吃。”
2015年长白山西景区为实现旅游城区景区一体化,在松江河东岗设立了长白山西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冯建明被临时抽调组建团队,要求在一周内完成前期可正式售票、检票工作。面对空旷的大厅和不熟悉的面孔,他没有退缩,而是逐一联系售票系统技术人员、闸机检票安装人员,监控设备安装人员等,几乎每天都是干到后半夜,饿了啃两口面包,渴了喝口凉水,困了就倚在凳子上睡一会……冯建明和同事们齐心协力,按时圆满完成了任务,确保集散中心按时正常运营。
2017年,长白山北景区引进了雪地摩托这一游乐项目,并把雪地摩托作为倒站的交通工具。从温泉广场到瀑布直线一公里的距离,冬天要步行约40分钟,雪地摩托价格低廉,深受游客欢迎。每天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天气里,又常遇到七八级大风,冯建明骑着雪地摩托穿梭在风雪里,“里边穿着棉服,外边套上滑雪服,还有护膝、护目镜等等‘全副武装’,尤其在寒冷的天气里,肠胃蠕动好像快一些,饿得也快,但每天的高峰期都是在中午饭口时,忙起来没时间吃饭。”但在每天顶风冒雪的工作条件下,冯建明还是带领同事们顺利完成了任务。
工作十余年,冯建明像是一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头,轮换了很多岗位,也被临时派驻过露水河、大戏台河等景区,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出色完成任务。被问及敬业奉献的细节,冯建明的一席话朴实无华:“我们不是消防官兵、武警战士冲到第一线,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夏天旺季时多雨,紫外线比较强,冬天雪大,工作环境艰苦一些,但景区是服务窗口,我就是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而已。”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工作节奏。当时正值单位内部改革没多久,冯建明回到长白山北景区,老山门需要24小时有人值守,缺夜班人员。大年三十,为了让员工能好好在家过年,冯建明毅然决定留守,一句“我是党员我带头”,也得到了家人的充分理解。
值班的小木屋仅有六七平方米,为了保护长白山的生态环境,冯建明值班时只能在小木屋里插一个小电暖气,这并不能让四处漏风的小木屋暖和起来。天一冷,上厕所也频繁,“一宿光来回折腾了。”冯建明说。
正月初三的下午,山上员工说山门停电了,电子杆没办法正常使用,屋里也没有了供暖。山门的气温比山下还低,在这样情况下,需要尽快找到维修人员。疫情期间电工都在家休息,冯建明一边联系后勤部的电工师傅,一边穿好衣服说:“我开车下山去接师傅,不一定几点回来,不用等我吃饭。”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由于天冷路滑,接到电工师傅时,已经是17时,他们来到山门,对电路进行逐一排查,最后发现是一个电阻烧了,更换好电阻,已经是21时,他又叮嘱了值班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这才放心下山回家。
如今,长白山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回想起当年吃过的苦,冯建明觉得一切付出是值得的。正是有了很多像冯建明这样的长白山人,在这里挥洒青春的汗水,才能不断打造长白山的品牌,持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
吉林日报全媒体 记者:韩玉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